提升小学数学教师数字素养的策略研究
张欢
重庆市黔江区武陵小学校
一、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构建
(一)针对不同层级教师的培训设计
针对新手教师,应聚焦基础数字技能训练,重点开展智能备课平台、数字题库系统等工具的操作培训,使其能够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获取优质小学数学资源,解决 “会用” 的问题。
对于骨干教师,则应侧重数字化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可借鉴“元宇宙校园” 培训模式,设计 AR 几何教学专题工作坊,引导教师探索如何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使立体图形展开过程动态化,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某实验学校的实践显示,经过 8 课时的 AR 技术培训,教师能够自主开发 “立体图形观察” 教学模块,使学生在虚拟操作中理解三视图原理,单元测试平均分提升 12.5 分。这种培训需遵循 “技术演示 -学科适配 - 校本开发” 的三阶路径,避免陷入单纯的技术炫技误区。
(二)创新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上应推行 “双师教学” 模式,由数学教研员与教育技术专家联合授课。技术专家负责讲解数据可视化工具的功能逻辑,教研员则示范如何将其应用于学情分析 —— 如利用折线图对比不同班级的计算准确率差异,精准定位教学薄弱环节。这种跨界协作的培训设计,能有效解决教师 “学了技术用不上” 的困境,使培训内容与教学需求直接对接。
二、学科融合的实践场景创新
数字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真实教学场景中的反复历练。根据技术接受模型,教师对数字技术的使用意愿取决于其感知有用性。因此,应从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出发,打造技术融合的典型教学场景,让教师在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中体会数字技术的价值。
(一)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技术应用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可推广 VR 沉浸式教学,如通过虚拟操作让学生观察圆柱切割成近似长方体的动态过程,理解体积公式的推导原理,这种可视化呈现能有效突破传统教具的静态局限。
(二)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大数据工具运用
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具有天然优势。教师可指导学生使用简易数据采集软件记录校园植物生长数据,通过自动生成的折线图分析生长规律,在实践中渗透数据分析观念。
(三)抽象概念教学中的人工智能助力
针对小学数学中的抽象概念教学,人工智能助教系统展现出独特价值。教师可利用 AI 批改系统对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智能分析,自动识别错误类型 —— 如是进位错误还是运算顺序混淆,并生成错误分析报告。这种技术应用使教师从机械批改中解放出来,将精力转向针对性辅导。教育部部署的 “教师智能助手” 研发工作,正是基于此类应用场景,旨在通过技术赋能提升教学效率。
(四)家校协同中的数字技术运用
家校协同场景中,数字技术能打破时空限制。教师可借助家校互动平台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如为计算能力薄弱的学生推送算理动画,为空间想象能力强的学生提供拓展性几何游戏。这种差异化指导需要教师具备数字资源筛选与适配能力,而平台积累的学生行为数据又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了决策依据,形成数字化教学的闭环。
三、动态多元的评价机制完善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推动教师数字素养持续提升的重要保障。《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提出 “建立分层分类、数智驱动、持续监测的评价路径”,为评价机制设计提供了框架指引。
(一)构建 “三维度评价模型”
应构建 “三维度评价模型”:在技术维度,考察教师对几何画板、统计软件等学科工具的掌握程度;在应用维度,评估数字化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如是否通过互动课件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在伦理维度,关注教师对学生数据隐私的保护意识,这是数字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
(二)实施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的实施需要依托数字研修平台。可借鉴 “国培计划” 的在线研修模式,要求教师定期上传数字化教学设计、学生学习数据分析报告等过程性材料,由专家团队进行形成性评价。同时利用平台记录教师的技术应用频次、学生参与度变化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个人数字素养发展画像,使教师清晰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这种评价方式避免了传统纸笔测试的局限性,更能反映真实的数字素养水平。
(三)建立区域协同评价机制
建立区域间的协同评价机制有助于缩小发展差距。《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报告》指出,我国东部与中西部教师的数字素养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可推行 “数字支教” 行动,通过跨区域协同备课、在线观课议课等方式,促进优质数字化教学经验的流动。在评价指标中增设 “区域协同贡献度”,激励骨干教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区域均衡发展的良好生态。
(四)有效应用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是激发教师动力的关键环节。学校应将数字素养评价结果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如作为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的参考依据,同时根据评价结果提供个性化的研修建议。教育部提出的“持续开展教师数字素养测评” 机制,正是为了通过定期反馈推动教师不断改进,形成 “评价 - 改进 - 提升” 的螺旋式发展路径。
结语
提升小学数学教师数字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培训体系、实践场景、评价机制的协同发力。从南京某校的翻转课堂实践到教育部的数字化赋能行动,诸多案例表明,只有立足数学学科特点,将数字技术与教学需求深度耦合,才能使教师真正从技术的使用者成长为数字化教学的创新者。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字素养将面临更高要求,这既需要政策层面的持续推动,也需要教师个体保持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应数字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数学教师队伍,为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江梦玲 . 新课标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J]. 华夏教师 ,2025,(13):53-55.
[2] 覃万安 , 王梅 , 付培培 . 我国小学数学教师数字素养培育困境及弥合路径 [J]. 教育参考 ,2024,(12):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