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规模学校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
黄兵兵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原安镇中心小学 743418
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小规模学校作为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肩负着传承文化、培养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使命。将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有效融合,既能丰富语文教学内涵,又能推动劳动教育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落地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融合的意义
(一)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与形式
传统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讲解与文本解读,形式较为单一。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能够打破这种局限,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劳动教育带来的真实生活场景和实践活动,成为语文教学的鲜活素材,使语文教学内容从书本走向生活,让抽象的文字与具体的劳动实践相结合[1]。同时,教学形式也得以拓展,不再仅仅依赖于课堂讲授,还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劳动体验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感悟,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的融合,能够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协同发展。在劳动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观察、思考、表达等多种能力,将劳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这直接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劳动中的分工协作要求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劳动教育培养的诸如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等品质,能够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而语文教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又能滋养学生的心灵,两者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2]。
(三)传承乡村文化与劳动精神
农村小规模学校所处的乡村环境,拥有独特的乡土文化和丰富的劳动资源。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的融合,能够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乡村文化和劳动传统。通过学习与劳动相关的语文内容,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家乡的传统手工艺、农耕文化等,从而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让劳动精神在乡村学生中得以延续和发扬。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
(一)深挖教材资源,构建融合目标体系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是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重要载体。教师需立足教材文本,系统梳理其中的劳动元素,将劳动教育目标与语文听、说、读、写等能力培养目标有机结合,构建分层次、递进式的融合目标体系[3]。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一封信》时,除设定 “正确书写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的语文目标外,还可融入 “体会父母劳动的辛苦,主动分担家务” 的劳动教育目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信中父亲工作场景,布置 “帮父母做一件家务并描述过程” 的任务,将劳动实践与语言表达训练相结合,实现双目标融合。
(二)创新课堂模式,创设劳动情境教学
课堂是学科融合的主阵地。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劳动情境,能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语文知识,感悟劳动价值。教师可运用角色扮演、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将劳动场景引入课堂,打破传统讲授式教学局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与互动性。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时,教师可组织 “打造班级小菜园” 项目式学习。学生分组规划种植方案、撰写种植日记,并在课堂上用生动语言描述植物生长过程。通过模拟劳动实践,学生既能深入理解课文中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又能在合作探究中锻炼语言组织与团队协作能力,实现劳动教育与语文素养的同步提升[4]。
(三)拓展课外实践,搭建学用结合平台
课外实践是巩固课堂学习、深化劳动认知的关键环节。依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地缘优势,整合家庭、社会资源,开展多样化劳动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运用语文知识记录劳动体验,在劳动中提升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形成 “学中做、做中学” 的良性循环。
例如:学习四年级上册《走月亮》后,正值秋收时节,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 “田野里的语文课” 活动。学生在田间观察农作物生长、记录农民劳作场景,用日记、诗歌等形式描绘所见所感,并在班级内开展朗诵会与写作分享。这种将语文学习延伸至田间地头的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课文中田园生活的理解,又培养了观察与写作能力,同时增强对劳动的尊重与热爱。
(四)优化评价机制,全面反馈学习成效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推动学科融合的重要保障。摒弃单一的语文成绩评价方式,构建涵盖劳动态度、实践能力、语文素养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例如:在评价学生参与 “校园植物养护” 项目时,教师从劳动出勤率、工具使用熟练度、观察日记质量、小组汇报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学生通过互评表对同伴的合作态度、表达能力打分,并撰写自评反思。这种多元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劳动成果,更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成长,有效促进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的持续推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小规模学校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效融合,是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融合策略,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深化对劳动的认识,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的教育目标,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强蕾 . 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教学路径探究 [J]. 读写算 ,2025,(16):124-126.
[2] 卢玉飞 . 关于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讨 [J]. 格言 ( 校园版 ),2025,(15):38-40.
[3] 黄晓妹. 小学语文创意表达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 ( 中英文 ),2025,11(14):7-9.
[4] 刘倩倩 . 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共育的实践研究 [J]. 华夏教师 ,2025,(S1):9-11.
(此文章为:平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农村小规模学校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融合的策略与研究》课题编号:PL[2024]LXH973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