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家校协同视角下农村小学特殊学生心理重建与成长支持研究

作者

张丕荣

湖北省襄阳市宜城郑集镇楚才小学 441421

一、家庭与学校:特殊学生心理重建的双重场域

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其情感支持功能对特殊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农村地区,特殊学生多由祖辈监护,隔代抚养模式下,长辈的过度保护与教育方式滞后易导致学生出现自我认知偏差。部分家庭因经济压力或教育观念局限,将学生心理问题简单归因于“性格内向”或“不懂事”,忽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这种家庭环境下的情感缺失与认知偏差,往往成为学生心理障碍的潜在诱因。

学校作为系统化教育的主阵地,其专业性与规范性对特殊学生的心理重建具有关键作用。然而,农村小学普遍面临师资短缺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多由非专业教师兼任,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部分教师受传统评价机制影响,更关注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心理需求,导致特殊学生在集体环境中易产生挫败感。此外,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双方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知存在差异,进一步削弱了教育合力。

二、家校协同的现实困境:从“单向传递”到“双向互动”的断裂

当前家校协同实践中,信息传递的单向性特征显著。学校多通过家长会或成绩通知单向输出信息,家长被动接收后缺乏反馈渠道。这种模式下,家庭与学校难以形成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动态评估机制。例如,部分家长因缺乏专业指导,无法识别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诉求,而学校因信息滞后,难以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协同机制的碎片化进一步加剧了教育效果的不确定性。家庭与学校在目标设定、方法选择上存在分歧,前者更关注生活照料,后者侧重学业发展,双方未能形成统一的教育价值观。此外,农村地区的社会支持系统薄弱,社区、公益组织等第三方力量的参与度不足,导致家校协同缺乏外部资源支撑。这种碎片化状态使得特殊学生的心理重建缺乏系统性保障。

三、情感联结:家校协同的核心纽带

特殊学生的心理重建需以情感联结为基石。家庭应通过高质量陪伴弥补情感缺失,例如,家长可通过日常对话、共同活动等方式增强与学生的情感互动,避免因代际差异导致的沟通障碍。学校则需构建包容性教育环境,通过个性化教学、同伴支持等策略帮助学生建立归属感。例如,教师可设计合作性学习任务,引导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建立互助关系,减少后者在集体中的孤立感。

情感联结的深化还需依赖家校双方的共情能力。家长需理解学校教育的专业性,避免将教育责任完全推给教师;教师则需尊重家庭教育的独特性,避免以标准化模式要求所有家庭。双方可通过定期家访、线上交流等方式增进理解,共同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成长计划。

四、资源整合:家校协同的支撑体系

资源整合是家校协同有效性的关键。家庭与学校需打破资源壁垒,实现优势互补。家庭可提供个性化支持,例如,家长可根据学生兴趣设计家庭活动,培养其自信心;学校则需提供专业指导,例如,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情绪调节技能。双方还可联合开发校本化教育资源,如制作适合特殊学生的学习手册、开发心理游戏等。

社会资源的引入是家校协同的重要补充。社区可提供实践平台,例如,组织特殊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等,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公益组织可提供专业服务,例如,开展家长培训、心理咨询服务等。政府则需完善政策保障,例如,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家校协同评价机制等。

五、协同机制的常态化:从“应急响应”到“长效治理”

家校协同需建立常态化运行机制。学校可设立家校协同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双方工作;家长可组建监督委员会,参与学校决策与评估。双方需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分析学生心理状态,调整教育策略。例如,每学期初制定协同计划,学期中开展中期评估,学期末进行总结反馈。

协同机制的常态化还需依赖技术赋能。学校可开发家校协同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对接、在线沟通等功能。例如,家长可通过平台查询学生课程表、作业情况,教师可通过平台发布心理教育知识,双方还可通过平台预约咨询、参与培训。技术手段的应用可突破时空限制,提升协同效率。

六、社会支持系统的融入:构建生态化协同网络

社会支持系统的融入是家校协同的重要延伸。社区需发挥纽带作用,例如,组织家校联谊活动、建立社区教育基地等,促进家庭与学校的深度互动。公益组织可提供专业化服务,例如,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家庭治疗等,弥补学校与家庭的能力短板。媒体则需加强宣传引导,例如,报道家校协同成功案例、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营造全社会关注特殊学生的良好氛围。

生态化协同网络的构建需多方协同。政府需完善政策法规,例如,明确家校协同的法律责任、建立资源保障机制等;学校需创新教育模式,例如,开发校本化课程、培养专业化师资等;家庭需提升教育素养,例如,参加家长学校、学习心理教育知识等。三方需形成合力,共同为特殊学生提供全方位支持。

七、结语

家校协同视角下的农村小学特殊学生心理重建与成长支持,需以情感联结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保障。家庭与学校需突破传统角色定位,构建平等互信的伙伴关系;社会支持系统需深度融入,形成生态化协同网络。唯有如此,方能为特殊学生提供持续、有效的心理支持,助力其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融入。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家校协同的量化评估模型,为实践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梅德荣 . 家校合作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 [J]. 家长 ,2020,(33): 6+12 .

[2] 蔡艳贞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及研究 [J].当代家庭教育 ,2019,(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