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任务群助力小学语文和劳动教育的融合

作者

王英华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嘉泽中心小学

引言

在“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学科融合已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路径。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任务群”概念,强调通过跨学科实践推动语文学习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劳动意识薄弱、劳动技能缺失等问题,而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如古诗词、记叙文、说明文等),但传统教学中常忽视其育人价值。

一、任务群助力小学语文和劳动教育的融合的意义

(一)深化劳动认知,实现学科育人价值

通过任务群设计,将语文教材中的劳动主题文本(如《落花生》《悯农》)与劳动实践结合,学生从“文字理解”走向“情境体验”。例如,学习《千人糕》后开展糕点制作活动,学生在协作中直观感受“劳动协作创造价值”的内涵,理解“平凡劳动背后的社会意义”。这种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使劳动教育从技能训练升华为价值观塑造,同时语文学习因实践介入而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实现“以文化人、以劳育人”的双重目标。

(二)强化实践应用,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任务群以劳动实践为载体,推动语文学习从“知识积累”转向“能力迁移”。例如,在“校园菜园种植”任务中,学生需撰写种植计划书(说明文)、记录观察日记(记叙文)、设计劳动成果展板(应用文),将语文要素融入真实情境。这种跨学科应用不仅巩固了语言表达、信息整合等技能,还培养了问题解决、团队协作等跨学科素养,使语文学习从“纸面”走向“生活”,真正成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工具。

(三)促进五育融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任务群通过“语文 + 劳动”的协同设计,实现德智体美劳的有机渗透。例如,在“传统节日劳动”任务中,学生制作粽子、绘制端午手抄报、讲述屈原故事,既传承传统文化(德育),又锻炼手工技能(劳育),同时提升语言审美(美育)。这种融合避免了单一学科教学的局限性,使学生在劳动中感悟文化、在表达中反思价值,形成“知行合一”的完整人格,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基础。

二、任务群助力小学语文和劳动教育的融合策略

(一)挖掘教材资源,构建主题任务群

教师需深度研读语文教材,系统梳理其中隐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如《千人糕》中糕点制作流程体现的分工协作、《田家四季歌》中农耕场景反映的劳动智慧,以此为锚点设计主题任务群。例如,在教授《端午粽》时,可构建“粽香传情”跨学科任务群:学生首先通过精读课文梳理粽子制作工序与文化象征,随后分组完成“粽子制作流程图绘制”(运用说明文结构化表达)、“家庭包粽子实践”(掌握传统手工技艺)、“端午习俗调研报告”(结合地域文化撰写研究性文本)等任务。任务群以“文化传承—劳动实践—语文表达”为逻辑链,学生在绘制流程图时需运用“先……然后……最后……”等衔接词提升逻辑性,在调研报告中需引用诗句“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增强

文化底蕴。

(二)创设真实情境,强化实践体验

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劳动场景,设计沉浸式任务群,推动学生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例如,在教授《邓小平爷爷植树》时,教师可联合后勤部门在校园开辟“班级责任田”,开展“植树护绿”项目化学习。学生需完成“树苗选购”(撰写采购申请书)、“种植方案设计”(绘制平面图并标注间距)、“劳动工具使用”(制作工具使用手册)、“养护日志撰写”(记录生长数据并撰写观察日记)等任务。过程中,学生需运用语文知识撰写《致园艺师的一封信》请教种植技巧,用“嫩芽探出脑袋”“枝叶舒展身姿”等拟人化表达记录植物生长。教师还可组织“校园植物博览会”,要求学生以导游身份撰写解说词,融合植物学知识与文学修辞。

(三)跨学科整合,拓展学习边界

打破学科壁垒,设计跨学科任务群,促进语文与劳动教育的双向赋能。例如,在教授《中国美食》时,可联合劳动、美术学科开展“舌尖上的文化”项目。学生需完成“美食文化卡制作”(语文:搜集食材典故、撰写介绍文案)、“创意菜品设计”(劳动:制定菜谱、实践烹饪)、“美食海报绘制”(美术:设计视觉呈现)等任务。项目成果以“班级美食节”形式展示,学生需用语言介绍菜品特色、分享劳动心得。此类任务群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还培养了创新思维与跨学科整合能力,使劳动教育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四)多元评价反馈,促进持续发展

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任务完成中的表现与成长。例如,在“校园菜园种植”任务群中,教师可设计“劳动技能评价表”“观察日记评分标准”“小组合作互评表”等工具,从“劳动态度”“知识运用”“成果质量”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学生需定期提交“种植日志”,记录植物生长周期、劳动心得与问题反思;教师通过课堂展示、小组汇报等形式,引导学生分享经验、互评改进。评价结果不仅作为学业成绩参考,更成为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提升劳动技能的依据。这种动态评价机制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使劳动教育成为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结语

任务群驱动下的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是落实“五育并举”的创新实践。通过教材资源的深度挖掘与真实情境的沉浸式创设,语文学习从文本解读延伸至劳动实践,劳动教育从技能训练升华为文化传承,二者在“做中学、学中悟”中实现双向赋能。学生在绘制种植手册、撰写调研报告、策划劳动成果展等任务中,既提升了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又培养了责任意识与协作精神,更在劳动中感悟“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深意,在文字中体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立莉. 基于劳动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J].华夏教师 ,2025,(15):50-52.

[2] 刘倩倩 . 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共育的实践研究 [J]. 华夏教师 ,2025,(S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