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开展策略
林楚
广汉市连山第一小学 618300
引言
小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班主任肩负着管理班级、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因此,探索有效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开展策略,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优化班级文化环境,引领积极风尚
班级文化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环境对人的行为和心理具有塑造作用,积极的班级文化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例如,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共同设计特色文化墙,根据每月不同主题,如“书香满园”“科技探索”“艺术之美”等,让学生自主创作与主题相关的手抄报、绘画作品等。在“书香满园”主题月中,学生们将自己阅读过的好书推荐、读书心得写在卡片上,粘贴在文化墙上,还设计了“阅读之星”展示栏,将本月阅读量大、感悟深刻的学生照片和阅读成果进行展示。其次,在制定班级公约时,班主任可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列举出班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家期望的班级秩序,如遵守课堂纪律、保持教室卫生、团结同学等;然后,将学生提出的建议进行汇总整理,形成初步的公约条款;再组织全班同学对条款进行逐条讨论、修改和完善,最终确定班级公约。比如,在“保持教室卫生”条款中,学生们不仅规定了每天的值日安排,还提出“见到垃圾主动捡起”“个人物品摆放整齐”等具体要求。此外,班主任还可以设立图书角、绿植角等区域,打造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图书角可以由学生们自愿捐赠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制定图书借阅制度,培养学生爱护书籍、遵守规则的好习惯;绿植角则让学生轮流照顾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不仅美化了教室环境,还能让学生在照顾植物的过程中学会责任与耐心。
二、注重习惯养成教育,健全管理机制
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班主任应将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班级管理的全过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而小学时期正是培养习惯的黄金阶段。
例如,班主任首先应建立详细的日常行为规范。从课堂纪律来看,班主任要明确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不随意插话。比如,在讲解知识时,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用“举手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发言的习惯;对于课间活动,规定学生不追逐打闹、不做危险游戏,鼓励学生进行有益的活动,如阅读、下棋等;在作业完成方面,要求学生按时、认真完成作业,书写工整,遇到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寻求帮助。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行为规范,班主任可以通过示范讲解、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训练。此外,班主任还应健全奖惩制度,强化学生的良好习惯。对表现优秀、遵守纪律的学生,班主任可以给予多种形式的表扬和奖励,除了传统的颁发小红花、表扬信外,还可以设置“班级之星”评选活动,每周评选出“学习之星”“纪律之星”“文明之星”等,将获奖者的照片和事迹展示在班级荣誉墙上,并在班级内进行公开表扬;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班主任要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但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以尊重学生为前提,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三、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人格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据相关研究表明,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学习压力、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等多方面的心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班主任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如主题班会、心理游戏等。在主题班会中,班主任可以围绕“认识情绪”“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应对学习压力”等主题,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学会调节情绪、应对压力;心理游戏则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如“信任背摔”游戏,学生在游戏中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有效提升了班级凝聚力和学生的自信心。此外,班主任还要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如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等。通过家长会、家访、微信沟通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包括学习情况、人际交往情况、情绪变化等。
结语
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需要班主任不断探索创新管理策略。通过优化班级文化环境、注重习惯养成教育、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洪涛 . 新时代小学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J].求知导刊 ,2023,(21):8-10.
[2] 梁红霞 . 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策略分析 [J]. 考试周刊 ,2021,(8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