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生命教育教学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
张少怡
湖南文理学院
摘要:本文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关于生命教育部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本质、内容及特征,以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内容,挖掘二者的契合性。随后,通过实证调查分析了当前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了问题成因。最后,基于文化自信视角,提出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路径构建策略。研究表明,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融合,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对于提升教育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文化自信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生活压力和学业挑战。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许多学生表现出心理弹性不足、抗挫折能力较弱等问题,导致轻视生命价值、自我伤害行为以及虚度光阴等现象在高校中逐渐增多。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生命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它不仅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也是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重要途径。通过生命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增强心理韧性,从而在面对压力与挫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此外,加强生命教育也是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环节。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能够帮助学生从生命价值的角度深刻理解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
文化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其内涵包括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本质上看,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价值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智慧和价值理念,具有传承性、创新性、多样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影响个体生命观形成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以提升大学生生命质量、促进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其内涵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和生命实践教育三个方面。生命认知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生命价值教育着重培养大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价值观;生命实践教育则强调将生命理念付诸实际行动,实现生命的价值。
文化与大学生生命教育在本质上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培养具有正确生命观、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积淀,承载着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与价值追求,而大学生生命教育则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并实现生命的价值。两者在目标上高度契合,都致力于帮助个体理解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并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价值导向,而生命教育则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将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命教育,可以增强教育的深度与感染力,提高生命教育实效。同时,生命教育的实践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二、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实证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高校已经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然而,教育效果参差不齐,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先,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的教育规划。一些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还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挖掘其蕴含的生命智慧和价值理念,部分高校将传统文化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零散、不成体系,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导致融入效果不佳。其次,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不足,部分高校的生命教育内容过于理论化、空洞化,未能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心理需求,在开展生命教育时,忽视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导致教育内容缺乏文化底蕴和吸引力。再者,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性。 一些高校在将传统文化融入生命教育时,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在生命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部分高校对生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缺乏深刻认识,将其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附属内容,或仅仅停留在应对突发事件(如学生心理危机)的层面,未能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立德树人的高度看待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生命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被边缘化,缺乏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其次对文化自信与生命教育的内在联系理解不深。部分高校未能从文化自信的高度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的关系,忽视了文化自信对增强学生生命认同感和价值感的重要作用。这种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传统文化融入生命教育的实践缺乏深度和系统性。二是部分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挖掘不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命智慧、价值理念缺乏深入研究和系统梳理,未能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塑造学生正确生命观、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这种认识上的局限导致传统文化在生命教育中的融入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以及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难以形成生命教育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三是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参与需求,导致教育方法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一些高校缺乏既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精通生命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路径构建
(1)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融合,建设高品质生命教育课堂。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将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思想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专题模块,如“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认知”“生命价值与责任”“生命实践与成长”等。将传统文化中的心育资源整合进课堂,与目前已有的专题教育内容相结合,结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情绪管理课程中引入“中庸之道”,在压力调适课程中引入“顺其自然”的道家思想,帮助学生从文化视角理解心理健康问题。建设高品质生命教育课堂,使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大众化。
(2)与新媒体相结合,建设生命教育新平台。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来宣传文化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建设高标准生命教育传播平台。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官方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营造积极向上的生命教育舆论氛围。例如,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通过图文并茂、短视频等生动形象的形式,向学生普及清明节的起源、文化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借助这些新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力和互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浏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生命的珍贵与死亡的沉重,从而引发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不来增强生命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使相关知识更加深入人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3)与高校党建和团建工作相结合,创新生命教育新载体。拓宽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渠道,使其在多元化的活动中全方位感受生命教育的内涵。以主题党日、团日活动等为依托,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时,巧妙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例如,在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或革命纪念日(如五四青年节、建党节)期间,通过主题讲座、红色文化体验、志愿服务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种融合不仅能够增强生命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能帮助大学生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从而推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和深入开展。
(4)与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丰富生命教育新形式。在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与社会实践密不可分。教育实践活动能有效推动大学生才能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提升教育的实效性。为此,高校可以从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开展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校内实践活动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组织读书沙龙、沉浸式古诗词音乐会、传统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鼓励学生分享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通过交流与探讨化解生命困惑。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力量,将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力量融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隐性宣传。引导广大青年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担当。校外活动如组织学生深入革命教育基地走访、调研,深入学习、参观红色纪念馆与遗址。了解革命文化中的生命思想。使学生在亲身体验革命历史的同时,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以及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三下乡”、寒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鼓励学生在奉献中提升生命体验,深刻体会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路径,也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生命教育理念、结合党建团建工作创新教育载体,以及开展多样化的教育实践活动,高校能够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生命教育体系。这种以文化为依托的教育模式,不仅能够提升生命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还能帮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和心理健康观。
未来,高校应进一步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挖掘,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推动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时,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合作,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持续探索与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先达,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J],求是,2017(09):26-28
[2]刘慧.让生命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全过程[N].人民政协报,2017-04-05(11).
[3]丁赞华,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01):98-100
[4]周伶俐.中国传统生死观及其对高校生命教育的启示[D].浙江:浙江大学,2018.
[5]高伟.从生命理解到生命教育——一种走向生活的生命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市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课题一般项目“教育强国视域下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CSP24YC53)、2024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融合实现策略研究”(JGYB2429)、2023 年校级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点课题“生命教育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