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整合策略探究
郭惠红 徐亮晶
福建省龙海第一中学
一、文化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与批判性思维
华夏文明历来重视”博观约取”的读书传统。孔子”韦编三绝”研读《周易》,既展现对典籍的敬畏,又暗含”叩其两端而竭焉”的思辨智慧;朱熹提倡”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将反复品读与深度思考视为求知正道。这种传统与西方苏格拉底的追问精神相映成趣,共同揭示阅读的本质——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的锻造。
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其价值不仅在于文本信息的传递,更在于为批判性思维提供土壤。相较于碎片化阅读,整本书的完整逻辑、多元视角和复杂语境,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审问””慎思””明辨”的能力。当学生在《红楼梦》的家族兴衰中辨析人性与制度的关系,在《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中反思传统与现代的张力,阅读便超越了文本本身,成为思维品质的锻造过程。
二、整本书阅读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路径
(一)文本解构:在文化语境中追问本质
整本书阅读的首要环节是引导学生突破表层信息,进入文本的文化肌理。《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需置于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语境中审视其救世价值,同时也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背景,思考其在跨文化交往中的适用性。这种基于历史语境又观照现实的解读,正是批判性思维的典型表现。
教学中可采用”三维追问法”:其一,追问文本原意,通过梳理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还原创作初衷;其二,追问历史阐释,考察不同时代对文本的解读差异,如历代学者对《诗经》的经学阐释与文学阐释的分野;其三,追问当代价值,思考经典文本对现实问题的回应,如《庄子》的”无用之用”对现代功利主义的启示。
(二)视角转换:在多元对话中构建认知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在于拒绝单一视角,在多元对话中形成辩证认知。《水浒传》的阅读中,既可从农民起义的叙事框架理解其反抗精神,也可从法治视角审视”替天行道”的正义边界,还可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扈三娘、潘金莲等形象的性别隐喻。这种多视角解读并非解构经典,而是在不同维度中丰富文本的文化内涵。
实施策略上,可构建”文本—读者—社会”的三维对话机制:文本层面,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内部的矛盾点,如《祝福》中鲁镇人的”同情”与”冷漠”并存;读者层面,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个性化解读,同时尊重不同观点;社会层面,将文本议题与现实问题关联,如《阿 Q 正传》的”精神胜利法”与当代社会的心理代偿现象。
(三)实践迁移:在文化反思中培育理性
批判性思维的终极指向是形成理性的文化判断力。整本书阅读应延伸至生活实践,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思维方法。阅读《边城》后,可引导学生反思现代社会的”效率至上”与传统人情美之间的张力;研读《呐喊》后,可组织”经典与现实”的辩论,探讨”铁屋寓言”对当代思想启蒙的启示。
具体可采用”问题解决式”学习:围绕文本核心议题设计现实问题,如从《乡土中国》的”熟人社会”理论出发,探讨城市化进程中邻里关系的重构;从《史记》的”太史公曰”切入,分析历史叙述中的主观立场与客观事实的关系。通过这种迁移,使学生意识到批判性思维不仅是读书方法,更是认识世界的工具。
三、整合教学的文化根基与实践要点
(-) 以文化传承为根基,避免思维训练的工具化
批判性思维培养需植根于文化传统,防止陷入技术化误区。中国传统学术中的”疑经精神”为批判性思维提供了本土资源,如王充《论衡》对谶纬神学的批判、清代朴学的实证精神,都是批判性思维的典范。教学中应将这些传统智慧与现代思维方法结合,使学生在文化认同中形成思维自觉。
教学实践中需警惕两种倾向:一是将批判性思维等同于”否定一切”,忽视对经典价值的传承;二是将思维训练简化为技巧训练,脱离文本的文化内涵。应如钱穆所言”对本国历史文化存敬意”,在理解与质疑的平衡中培养”温情与敬意”兼具的批判精神。
(二)以经典文本为载体,构建阶梯式培养体系
不同类型的整本书应承担不同的思维培养功能:文学类作品侧重审美辨析与价值判断,如《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复杂性分析;论说类文本侧重逻辑推理与论证评估,如《反对党八股》的结构分析与论证方法;史传类文本侧重史料辨析与因果推断,如《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失败原因的多元探讨。
可按照”感知—分析—创造”的认知阶梯设计教学:初级阶段,引导学生识别文本中的观点与证据,如《乡土中国》中”礼治秩序”的定义与例证;中级阶段,训练学生评估论证的合理性,如《过秦论》中因果关系的逻辑严密性;高级阶段,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见解,如对《三国演义》”正统观”的现代反思。
(三)以教师引导为关键,营造开放的思维生态
教师应成为思维的引导者而非权威评判者。教学中需做到”引而不发”:在学生观点片面时,用”追问法”暴露思维漏洞,如当学生全盘否定《论语》的现代价值时,可追问”《论语》中的哪些思想仍在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讨论陷入僵局时,提供新的思考维度,如分析《哈姆雷特》的延宕性格时,引入存在主义哲学视角。
同时要建立包容性的评价机制,尊重不同观点的合理性,如认可学生对《老人与海》中”失败与胜利”的个性化解读,只要论证逻辑自洽便予以肯定。这种开放氛围能解除学生的思维禁锢,使批判性思维自然生长。
四、结语:在经典浸润中培养完整的思维人格
整本书阅读与批判性思维的整合,本质上是培养具有文化根基与理性精神的完整的人。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的告诫,到朱熹”熟读精思”的教诲,再到当代教育对核心素养的强调,这条线索贯穿始终的是对”学”与”思”辩证关系的深刻认知。当学生在《楚辞》的瑰丽想象中学会审美,在《墨子》的逻辑推演中学会论证,在《红楼梦》的人情世相中学会共情,阅读便真正成为”立人”的阶梯。
语文教育的使命,正在于让学生在经典文本的浸润中,既保持对文化传统的敬畏之心,又具备审视批判的理性之光,最终形成”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思维品格,这既是对传统教育智慧的现代传承,也是面向未来的育人之道。
参考书目:
[1] 吴欣歆. 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2] 李煜晖. 探索和发现的旅程——整本书阅读之专题教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3] 余党绪. 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年份未提及,可暂不标注。
作者简介:
郭惠红,女,汉族,福建漳州市龙海人,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徐亮晶,女,汉族,福建漳州市龙海人,中学二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