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校本“桥梁课程”促进小升初衔接的实践研究

作者

章晓玲

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小升初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过渡阶段,如何平稳衔接小学与初中课程,提高学生适应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探讨“桥梁课程”在小升初衔接中的实践应用。研究发现,合理设置“桥梁课程”可以有效缓解学科跨度过大导致的适应困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促进小学与初中的无缝衔接。

关键词:小升初衔接、桥梁课程、校本课程、实践研究

一、绪论

小升初阶段,学生面临学科内容的复杂化、学习方法的转变、学习节奏的加快等挑战。小学与初中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学习要求上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初中学习,导致学习兴趣下降、成绩波动较大[1]。因此,探索一种科学有效的衔接方式,帮助学生顺利过渡,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桥梁课程的概念与特征

桥梁课程是一种专门为小升初衔接设计的课程体系,目标为填补小学与初中课程间的断层,帮助学生提前适应初中学习节奏,提高学习能力。其特点包括针对性强,结合小学与初中课程体系精准定位衔接点;内容综合,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强化跨学科能力培养;强调学习方法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适应能力;形式多样,采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方式,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

三、桥梁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 课程目标:培养学科兴趣,构建初中语文学习思维

语文桥梁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从小学语文学习向初中语文学习的顺利过渡,帮助学生建立符合初中阶段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通过系统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以直觉和感受式阅读为主,而初中语文强调逻辑分析和深层理解,因此,桥梁课程需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信息提取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提前培养学生对初中语文学科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动力。相比小学,初中语文的知识点更为复杂,考试形式更加多样,因此,课程需帮助学生培养预习、整理笔记、自主查阅资料等学习习惯,让他们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帮助学生适应初中语文的教学模式,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如如何进行高效的笔记整理、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分析等,为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初中语文课程强调探究式学习和多角度思考,桥梁课程应通过课堂训练、写作指导和讨论互动等方式,让学生逐步适应这一新的学习节奏。

(二)课程内容:涵盖阅读、写作、古诗文与综合素养培养

语文桥梁课程的内容涵盖多个核心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在阅读理解方面,重点训练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包括段落结构理解、主旨提炼、逻辑推理等,提升他们在不同文本类型中的阅读能力。例如,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发展、说明文的逻辑结构以及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帮助他们建立系统的阅读策略。在写作训练方面,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基础写作练习,帮助他们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增强表达能力。课程可以设置“分步写作”模式,让学生逐步掌握立意、结构搭建、语言润色等关键环节,提高写作水平。此外,鼓励学生通过仿写、改写和自由创作等方式,提高写作的创新能力。课程还包含初中必备的古诗文学习,系统讲解常见古诗词及其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积淀。小学语文的古诗文学习以背诵和基本理解为主,而初中阶段则要求学生具备更深入的赏析能力。因此,桥梁课程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写作手法和作者生平,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思想情感[3]。

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课程还包括学习方法指导、时间管理、心理适应辅导等内容。例如,教授学生如何有效整理语文笔记、如何进行高效的阅读训练,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

(三)教学方法:情境式、项目式与合作式学习相结合

语文桥梁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语文知识,如通过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语文表达能力。例如可以设置模拟采访环节,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提高口头表达与逻辑组织能力。项目式学习通过组织跨学科实践活动,如语文与历史相结合的古诗词鉴赏、语文与科学相结合的科普文章写作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研究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撰写研究报告,或者围绕一个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调查并撰写专题文章,增强批判性思维。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互动讨论,如通过小组辩论、合作写作等方式,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促进自主探究和深度学习。例如,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应不应该取消语文课本中的某些文章”,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并提升团队合作精神。

(四)课程实施效果: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增强学习兴趣

语文桥梁课程的实施对学生适应初中语文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实验数据显示,接受桥梁课程培训的学生在进入初中后,阅读理解能力明显提高,能够更深入地分析文本结构和写作逻辑。例如,学生在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得分平均提高了10%-15%,并且在归纳要点、分析文章主旨等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在写作能力方面,学生的文章结构更加清晰,逻辑性更强,表达更加生动流畅。许多学生在桥梁课程结束后,能够写出有条理、有深度的作文,避免了小学阶段常见的“流水账”式叙述。此外,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论据的选择和文章逻辑结构的把握也有所提升。

四、结论

桥梁课程作为小升初衔接的重要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小学与初中学习的平稳过渡。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学习平台、AI自适应学习系统,提高桥梁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建议各校加强小初衔接机制,推动校际合作,共同构建更加完善的衔接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詹传标. 小学语文小升初教学衔接的实践与思考[J]. 读写算, 2025, (04): 76-78.

[2]马惠兰. 打破常规 寻求创新——小升初语文教学的衔接实践初探[J]. 中学语文, 2024, (14): 6-8.

[3]任丽. 新课标下小升初数学教学衔接的实践路径[J]. 甘肃教育, 2024, (09): 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