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逄禹慧 李向城 宋子乐 邹碧莲
大连理工大学
摘 要 大学是青年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的教育主要依靠严格的管理与思想灌输,而“佛系”文化则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教育模式。因此,研究“佛系”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有助于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反思和改进,并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同时,本文从思政角度提供了一些改善佛系思维的方法,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佛系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对策研究
1引言
1.1现状
近年来,“佛系”文化的兴起,反映了当代青年在面对社会竞争压力、生活成本上升、未来不确定性增加等现实问题时的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一方面,“佛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大学生缓解压力;另一方面,“佛系”文化所蕴含的消极避世、缺乏进取心等倾向,也可能对大学生的各种观念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佛系”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佛系”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行为方式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结构化问卷设计,包含四大核心模块:基本情况模块通过性别、院校类型、年级、专业及自我佛系身份认同等 5 个单选题,构建样本特征框架;态度量表模块运用 16 项 Likert 5 级矩阵题,覆盖理想规划、人际关系、婚恋观与职业态度等维度,量化佛系价值观认同度;成因分析模块设置多选题,从社会压力、自我认知、文化影响等 9 个维度探索佛系现象根源;对策建议模块通过多选题、排序题与单选题,评估佛系现象影响、改善路径及发展趋势。
3数据分析与结果
3.1大学生“佛系”现象的现状
根据调查数据,仅有16.85%的大学生自认为是"佛系"的人,表明大多数学生并不认同自己是"佛系"群体。与此同时,具体态度呈现出一定的矛盾性:
3.2 "佛系"现象的成因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佛系"现象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主要因素:
①生活节奏快与精神压力大(64%):现代社会的高压环境使得许多大学生选择"佛系"作为一种应对机制,避免过度竞争和精神负担。
②除了内心最想要的,其他可有可无(52.33%):部分大学生对生活中的次要目标持无所谓态度,认为只有内心真正追求的事物才有价值。
③生性平淡不喜竞争(50.83%):部分学生天生不喜欢竞争,倾向于选择平和的生活方式。
(2)次要因素:
大学生对未来缺乏信心,逃避现实(42.17%),选择"佛系"态度来逃避现实压力。
部分学生跟风调侃(39.5%),将"佛系"作为一种流行文化,而非真正的价值观选择。
3.3 “佛系”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3.1消极影响
(1)弱化理想信念与奋斗动力(76.67%认同)
超七成学生认为“佛系”文化导致理想信念模糊,学业动力不足(如34.33%认同“得过且过”),与思政教育倡导的进取精神直接冲突。
(2)加剧人际冷漠(57%认同)
半数以上学生认为“佛系”态度疏离人际关系(31.17%对陌生人困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削弱集体协作意识。
(3)降低婚恋责任感(51.5%认同)
超半数学生婚恋观趋向被动(27.5%恋爱中不主动),可能影响家庭责任感与社会稳定。
3.3.2潜在积极影响
(1)缓解竞争压力(23%认同):
调查显示,23%的学生认为"佛系"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竞争压力,帮助他们在高压环境中保持心理平衡。
(2)避免心理失衡(31%认同):
此外,31%的学生认为"佛系"文化有助于避免心理失衡。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多方面的压力,"佛系"态度可以帮助他们减少因失败或挫折而产生的心理负担。
3.4 对策偏好分析
根据问卷第24题的数据分析,大学生对于减弱"佛系"现象的对策偏好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倾向性。具体来看,学生认为最有效的举措依次为:自我目标制定(综合得分3.32)、家长引导(综合得分2.32)和同学榜样作用(综合得分1.55)。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思政课堂的改进方向:
(1)分析成功案例(44.83%):
在思政课堂的改进方向上,学生最希望通过分析成功案例来改善"佛系"现象。成功案例能够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奋斗目标和实现路径,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奋斗的动力。
(2)优秀经验分享(28.33%):
学生可以从优秀同学的经验分享中获得启发和激励,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强课堂的互动性,还能通过同龄人的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4对策建议
4.1优化思政教育内容与形式
面对“佛系”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优化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迫在眉睫。
在内容上,可引入案例教学,收集整理各行业成功人士真实故事;同时,树立大学生身边的榜样,让同学们切实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激发他们的奋斗热情。
在形式上,增设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受“佛系”消极影响、压力过大的学生缓解情绪。课程中,专业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压力来源,运用科学方法释放压力。
4.2 构建多方协同机制
为应对“佛系”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构建多方协同机制至关重要。家庭层面,父母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避免过度保护;也不能放任不管,使孩子在成长中失去方向。媒体方面,要传播正向舆论。在信息爆炸时代,媒体应减少传播负面信息,避免营造消极氛围。
4.3 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激发当代大学生内生动力,可从制定计划与社会实践两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制定短期和长期计划是关键一步,短期计划如本学期成绩提升目标、考取证书等,长期计划则放眼未来职业发展与人生理想。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能增强自我效能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努力带来的成果,激励他们不断奋进。社会实践也是激发内生动力的有效途径。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公益活动和实习工作,使他们走出校园“舒适圈”,了解社会运行机制和多元需求,主动摆脱“佛系”消极影响,以饱满热情追求个人成长,实现社会价值。
5结论
总的来说,“佛系”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产生了复杂且多维的影响,需辩证看待。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首次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系统解构“佛系”文化,提出差异化干预路径;方法上融合Likert量表与深度访谈,增强结论可信度;实践层面设计可落地的教育工具(如心理课程模板、新媒体传播方案)。从积极方面来看,“佛系”文化促使大学生心态更加平和。面对学业、就业等各方面压力,“佛系”的淡然态度能避免学生陷入过度焦虑,以更理性的心态应对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这种平和心态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生中的挫折与起伏。然而,“佛系”文化也存在消极影响。部分学生过度“佛系”,可能会滋生消极懈怠情绪,缺乏进取精神,这与思政教育中倡导的积极奋斗、勇于担当的价值观相背离。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也难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柳博.“佛系”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2.
[2]马俊原.佛系心态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解决对策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28):178-179.
[3]夏君.青年亚文化视角下大学生“佛系” 现象认知及其 引导路径探究[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中文版),2020,(1):81-86
[4]吴雅燕.“佛系青年”现象生成和教育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23):359-361.
注:本文为大连理工大学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24101411097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