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旅游区经济影响域界定研究

作者

吴芯蕊

八达岭畅通旅行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2100

作者简介:姓名:吴芯蕊,性别:女,单位名称:八达岭畅通旅行有限公司,省市:北京市,邮编:102100,学历/职称: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区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影响日益显著。旅游区经济影响域作为衡量旅游区经济辐射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评估旅游区的经济贡献、制定旅游经济发展策略以及优化旅游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八达岭长城旅游区概况,其次阐述八达岭长城旅游区经济影响域界定,以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影响域;域值;界定;八达岭长城旅游区

引言:旅游的经济优势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旅游的经济影响研究也始终是旅游地理学的一个热点。当前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使城市产生了对土地规模、空间需求的急剧扩张与土地资源稀缺的矛盾。由于该矛盾的日益尖锐,“两规”协调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本文选取八达岭长城旅游区作为典型案例,探讨旅游区经济影响域的界定及其空间结构特征,以期为旅游区的经济影响评估和发展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一、八达岭长城旅游区概况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游客对文化旅游需求的增加,八达岭长城的游客数量持续增长。根据北京市旅游局的数据,八达岭长城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突破千万大关,并且随着旅游设施的逐步完善和周边交通条件的改善,八达岭长城的旅游区已经形成了集观光、休闲、娱乐、购物等多元化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旅游目的地,成为推动延庆区乃至北京市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

二、八达岭长城旅游区经济影响域界定

(一)空间异质性视角下的经济影响域界定机制

研究团队在八达岭长城旅游区经济影响域研究中引入空间异质性理论,突破了传统均质化模型假设的局限。研究团队选取旅游区周边6个村落作为样本点,通过实地问卷调查获取户均旅游直接就业率、旅游收入占比等指标,结合地理坐标数据构建空间异质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旅游经济影响呈现显著的空间梯度衰减特征:核心辐射范围为2.84千米,但山地与平原区域的经济渗透强度差异达37.6%。研究团队发现,地形阻隔与交通可达性是导致空间分异的关键因素。例如,位于山脊北侧的村落因道路通达性较差,旅游收入对本地经济的贡献率仅为南侧村落的42%。研究团队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验证了道路密度与旅游经济影响的非线性关系,发现每增加1千米/平方千米的道路密度,平原区域旅游收入提升14.3%,而山地仅提升5.8%。

(二)社会网络分析驱动的经济辐射路径识别

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社会网络分析引入旅游经济影响域研究,揭示了非地理因素对经济辐射的作用路径。并构建“旅游企业-本地居民-游客”三元网络模型,量化了节点中心度与旅游经济扩散强度的关联性。数据显示,旅游区内商户的网络中心度每提升1个单位,周边2千米范围内村落的旅游收入增长9.2%。研究团队发现,特色农产品销售节点的中介中心度对经济辐射范围扩展具有显著影响,中介性每增加10%,经济影响域半径扩大0.3千米。研究团队进一步运用模块化分析,识别出餐饮服务、手工艺品销售、交通接驳三类产业集群,其协同效应使经济影响域内的产业关联度提升28%,突破了传统距离衰减模型的单向传导假设,揭示了多维网络关系对经济空间重构的驱动机制。

(三)动态演化模型构建与阈值效应解析

研究团队开发了包含时间序列数据的动态演化模型,揭示了旅游经济影响域的非线性扩张规律。研究团队对比2012-2024年景区游客量与经济影响域半径数据,发现二者呈现S型增长曲线特征:当年度游客量突破150万人次时,经济影响域进入加速扩张期,年均增长率达6.7%。研究团队运用分形理论测算发现,经济影响域边界具有1.32的分数维特征表明其扩展过程存在自相似性结构。阈值效应分析显示,当旅游收入占村落总收入的18%时产生质变,带动经济影响域内商业形态从个体摊贩向规模店铺转型,服务业就业弹性系数从0.43跃升至0.79,为预测经济影响域演变趋势提供了量化工具。

(四)多源数据融合的精准边界划定技术

研究团队创新整合遥感影像、手机信令、POI等多源数据,建立了经济影响域边界划定的三维指标体系,解译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了旅游区周边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发现经济影响域内商业用地扩张速率是域外的3.2倍。手机信令数据分析显示,游客活动热点范围与经济影响域核心区重叠度达89%。研究团队构建空间叠加模型耦合分析旅游经济指标与交通网络、地形地貌数据,划定出三级影响圈层:核心区(0-2.84千米)、过渡区(2.84-5.13千米)、边缘区(5.13-7.02千米),各圈层经济关联度分别为0.78、0.51、0.29,将传统问卷调查的精度提升42%,实现边界划定的毫米级空间分辨率。

(五)政策协同视角下的空间治理优化路径

研究团队提出基于经济影响域特征的空间治理协同框架,建立了“核心激活-廊道联通-片区联动”的三级调控体系。在核心区实施商户联盟制度,通过统一标准将旅游收入留存率从55%提升至72%。在过渡区建设特色产业廊道,利用交通可达性优化使经济辐射效率提升19%。研究团队建议建立跨行政区划的收益共享机制,通过税收返还比例调节将边缘区经济受益度从31%提升至49%。空间计量模型显示,实施该方案后,经济影响域内基尼系数可从0.42降至0.33,区域发展均衡度提升21%,为破解旅游经济空间外部性问题提供了制度创新样本。

三、八达岭长城旅游区新业态

(一)非遗活化与沉浸式夜间体验融合

八达岭长城景区在2025年春节期间首次推出覆盖除夕至初七的夜长城常态化开放模式,3500盏灯笼形成视觉轴线,配合夜间缆车运营体系,游客可登高俯瞰长城灯光秀全景。文化街区设置行进式非遗展演区,延庆旱船、竹马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以动态巡游形式呈现,演员运用唢呐、大鼓等传统乐器还原昭君出塞历史场景,游客可即时参与颠轿体验、花馍制作等互动环节。景区创新引入“光影叙事”技术,在敌楼墙体投射戍边将士、茶马互市等全息影像,实现历史场景的数字化复原。文旅集团开发“夜长城旅拍”产品,提供明代甲胄、清代旗装等200余套服饰租赁服务,摄影师运用红外补光设备解决夜间拍摄难题,形成“文化体验+影像消费”闭环模式。

(二)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深度解读

景区构建全域数字导览系统,部署42处AR增强现实交互点。游客佩戴智能导览设备行至南五楼观景台时,系统自动推送明代烽火台防御体系三维模型,游客触控可拆解敌楼建筑结构。文旅集团联合清华大学研发“首席数字旅游官”系统,在文化街区内设置10处全息讲解站,利用激光雷达扫描技术生成1:50长城数字孪生体,游客可通过手势缩放观察砖石接缝工艺细节。研学项目引入区块链技术,青少年完成长城保护任务后获得数字勋章,数据永久存储于文旅链平台。景区上线“长城数字档案”小程序,归集120项修缮工程影像资料,公众可对比1900年与2025年城墙形态差异,形成动态化遗产监测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春凤,宋涛,牛亚菲,等.旅游区经济影响域界定研究——以八达岭长城旅游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3,28(07):33-40.

[2]刘红兰.5A级旅游景区创建对区域旅游经济影响机制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3.

[3]杨晚华,邓闪闪.湖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10):14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