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与实践研究

作者

王登山

昭通市渔业管理站 657000

引言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维护水产生物多样性、保障渔业资源稳定的重要载体。然而,保护区内实施的禁渔、限养等措施,往往导致周边渔民收入下降,引发保护与民生的矛盾。构建合理的渔业生态补偿机制,能平衡各方利益,激发保护积极性,对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基础

1.1 补偿主体与对象的明确界定

补偿主体与对象的界定需依据权责统一原则。补偿主体包括直接受益方和责任方,如依托保护区水资源发展的旅游企业,需承担部分补偿责任;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发挥主导作用,将财政资金纳入补偿来源。此外,跨区域受益的流域下游地区,也需通过横向转移支付参与补偿。补偿对象主要是因保护措施受损的群体,如被限制捕捞的专业渔民、因禁养导致收入减少的水产养殖户,以及为保护付出成本的保护区管理机构。

1.2 基于生态价值的补偿标准核算体系

基于生态价值的补偿标准核算,需综合考量多重因素。核心是评估保护区的生态服务价值,包括物种保育价值,如对中华鲟等濒危物种的保护所产生的生物多样性维持价值;水质净化价值,如湿地型保护区对周边水域的净化功能;以及渔业资源增殖价值,即保护区为周边水域提供的种苗补充作用。同时,要核算保护措施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如渔民禁渔期间的收入减少额、养殖设施拆除的成本等。核算方法可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等,如参照周边地区水产品平均价格计算渔民的预期收入损失,结合生态价值评估结果,形成差异化的补偿标准,既保证补偿金额能覆盖合理损失,又体现生态价值的稀缺性。

1.3 多元补偿方式的组合设计

多元补偿方式需结合实际需求灵活组合。经济补偿是基础方式,通过直接资金补助渔民,如按家庭人口或渔船数量发放年度补偿款。实物补偿可解决渔民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如提供优质种苗、养殖技术培训,帮助其转产转业。政策补偿包括优先安排生态护渔岗位、减免相关税费等,为渔民创造新的收入来源。生态补偿则注重提升渔民的长远发展能力,如支持渔民参与保护区的生态监测工作,既增加收入又强化保护意识。此外,还可探索碳汇交易补偿,将保护区的固碳功能纳入碳交易市场,所得收益反哺当地社区,形成 “保护 - 受益- 再投入” 的良性循环。

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路径

2.1 跨区域补偿协调机制的建立

跨区域补偿协调机制是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保护区往往跨越多个行政区域,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渔业资源利用方式以及生态保护意识上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协调机制来整合各方资源和利益。首先,应通过立法或政策引导,明确各区域在生态补偿中的责任与义务,建立统一的生态补偿标准和目标。其次,构建跨区域的信息共享平台,实时监测保护区内的生态数据,包括水质、水生生物种群数量、生态环境变化等,以便及时掌握生态状况并协调各方行动。

2.2 补偿资金的筹措与精准投放模式

补偿资金是渔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要素,其筹措与精准投放直接关系到补偿机制的有效实施。在资金筹措方面,应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一方面,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生态补偿基金,用于支持保护区内的生态修复、渔业资源保护等工作。政府可以通过财政预算、专项补贴、生态补偿税等方式筹集资金,确保补偿机制的资金基础。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通过公私合营(PPP)、按效果付费、绿色债券等模式,吸引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

2.3 补偿效果的动态评估与反馈调整

补偿效果的动态评估与反馈调整是确保渔业生态补偿机制长期有效运行的关键环节。生态补偿的效果不仅取决于资金的投入,还与补偿措施的科学性和适应性密切相关。因此,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对补偿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是优化补偿机制的重要手段。动态评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生态监测、社会调查和经济分析等。生态监测主要关注保护区内的水质、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健康等指标的变化;社会调查则侧重于了解当地社区居民和渔民对补偿措施的满意度和反馈意见;经济分析则评估补偿资金的投入产出比和经济效益。

三、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价值

3.1 提升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成效

渔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能够为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通过补偿机制,可以加大对保护区内的生态修复工程的投入,如建设人工鱼礁、修复受损的产卵场和索饵场等,改善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这些措施有助于恢复和保护水生生物的自然繁殖和生长条件,促进其种群数量的恢复和增长。

3.2 促进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渔业生态补偿机制不仅关注生态效益,也注重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补偿资金可以用于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如生态旅游、休闲渔业等,为社区居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来源。例如,通过打造以渔业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带动当地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补偿机制可以引导渔民转产转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扶持,帮助他们从传统的渔业捕捞向渔业养殖、水产品加工等产业转型。

3.3 完善渔业生态保护的制度保障体系

渔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是渔业生态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完善渔业生态保护的制度保障体系。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形成一种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这种机制不仅能够弥补因生态保护而带来的经济利益损失,还能通过经济手段引导各方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例如,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标准和责任分担机制,明确各利益相关方在生态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确保生态保护措施的有效落实。

四、结论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与实践,有效破解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通过明确主体对象、科学核算标准、创新实践路径,该机制既提升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成效,又促进了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还完善了渔业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在实际运行中,需结合不同保护区的特点持续优化,进一步提高补偿精准度和机制灵活性。未来,随着机制的不断成熟,将为水产种质资源的长久存续和渔业的绿色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增长。

参考文献

[1] 张玲宏 , 胡建平 , 张胜利 . 黄河鲤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结果分析及保护对策 [J]. 河南水产 ,2023,(04):3-5.

[2] 谢宗升 , 吴祥庆 , 周靓婧 , 等 . 西江梧州段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环境评价 [J]. 河北渔业 ,2025,(06):53-55.

[3] 本刊讯 . 农业农村部部署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优化整治工作 [J]. 中国水产 ,202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