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冰雪经济的影响及其发展因素分析
张家铭
同济大学
摘要:冰雪经济作为东北经济转型和产业优化的重要引擎,是振兴东北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创新性地采用了比较分析法和全新的发展体系构建,针对东北冰雪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施现状,揭示东北的独特优势与潜在短板,探讨发展冰雪经济意义;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影响东北冰雪经济的发展要素、面临的挑战,并进一步提出通过金融创新、产业链升级、政策协同及人才培育等路径优化融资模式,实现东北经济协同绿色发展,确保人才专业化。展望未来,文章认为通过构建产业链和区域协调发展体系,促进科技赋能,东北冰雪经济有望成为全球冰雪经济的新高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活力。本研究不仅为冰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也为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规划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冰雪经济,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The ice and snow economy, as an important engine for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industrial optimiz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is one of the key ways to revitalize the economy of the region. This article innovatively employ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and a brand-new develop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to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the ice and snow economy in Northeast China, revealing its unique advantages and potential shortcomings, and discussing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the ice and snow economy. On this basis, it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factor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ice and snow economy in Northeast China, and further proposes to optimize the financing model through financial innovation, industrial chain upgrading, policy coordin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to achieve the coordinated and green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ast economy and ensur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alents. Looking to the future, the article believes that by building an industrial chain and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ystem and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the ice and snow economy in Northeast China is expected to become a new highland of the global ice and snow economy, injecting new vitality into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his research not only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ce and snow economy, but also offers references for local governments in formulating relevant policies and strategic plans.
Key words: Snow and ice economy, Snow and ice sport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1.引言
大力发展冰雪经济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和“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群众冰雪运动普及发展的关键一步。冰雪经济是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特别是在冬奥会、冬残奥会等国际赛事的推动下,冰雪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1]。自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以来,冰雪运动和产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愿景成为现实。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庞大的人口规模和持续增长的趋势为加快城市冰雪旅游市场的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可以成为冰雪旅游市场持续增长的基础和驱动力[2]。“要把推动冰雪运动普及贯彻始终,大力发展群众冰雪运动,提高冰雪运动竞技水平,加快冰雪产业发展”。“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就像是一个弹射器,可以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飞跃式发展”。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冰雪运动的热潮,而其意义远不止于竞技本身。一度被认为门槛高、地域性强的冰雪运动“进入寻常百姓家”,让冰雪经济获得巨大发展机遇。从北京冬奥会到哈尔滨亚冬会,“冰雪热”传遍神州大地,也为世界冰雪运动注入生机活力。 冰雪运动的跨越发展,带动冰雪经济“热力”升腾[3]。
当前,冰雪运动实现了“南展西扩东进”的壮丽图景,冰雪运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以冰雪运动的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冰雪流量变为经济增量。一幅波澜壮阔的冰雪画卷正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展[3]。作为朝阳产业、绿色经济、富民经济和开放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冰雪经济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也在推动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冰雪经济的多重价值,对提升国家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2 冰雪经济的现状
大江南北正以冰雪为抓手,使白雪更多转化为白银。冰雪运动跨过山海关、迈过秦岭淮河,从“关外”走进“关内”,实现全国覆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4]。 关于冰雪经济不同研究者在新质生产力与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探讨中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科技赋能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一文研究强调科技创新如何通过技术升级提高产业生产力[5]。《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龙江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着重分析文化创新和服务提升对冰雪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6]。《中国冰雪经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体系与发展方向》则通过黑龙江省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如何通过招商引资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来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7]。从定性角度来看,研究者侧重于描述新质生产力如何通过更复杂的机制推动冰雪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文化、服务和产业链整合方面。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这些解决方案为冰雪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战略方向,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全面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但它们共同指出,科技创新、服务提升、文化创意和产业集群化是推动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及冰雪经济实施发展形势看:
2.1 冰雪产业蓬勃发展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国冰雪运动加快普及,冰雪产业蓬勃发展。《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自2015年以来,中国冰雪产业规模实现显著增长,从最初的2700亿元扩张到2023年的8900亿元,2024年产业规模达到970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1万亿元,实现“十三五”以来年均复合增长率超15%的飞跃。《意见》提出,2027年我国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2万亿元2030年达到1.5万亿元[8]。 2023—2024冰雪季,冰雪休闲旅游人数达3.85亿人次,2024—2025冰雪季预计突破5.2亿人次,冰雪旅游总收入有望达7200亿元。对比全国,2023年全国旅游总人次约48.9亿,收入约4.9万亿元,冰雪旅游占比约10%(人次)和14%(收入)。
2.2 冰雪旅游与冰雪活动丰富多彩
冰天雪地,热力无限,东北在这个冬天共享冰雪盛宴。截止到2025年雪季,吉林省有5个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数量居全国之首。在2024—2025新雪季正式开板前,吉林北大湖滑雪度假区强势开局,预售收入就达到1.7亿元,实现上一个雪季收入的 38.6%。如此亮眼的成绩,无疑为新雪季开了个好头,也彰显出北大湖在冰雪市场的强大吸引力[9]。 自然降雪是影响滑雪气候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发达的滑雪胜地主要位于拥有丰富滑雪气候资源的地区[10]。位于黄金粉雪带的长白山,冬季漫长,降雪量大、雪期长、雪质松软,冰雪资源得天独厚,被誉为“滑雪天堂”。除此之外,这里还有飘雪温泉、雾凇漂流……游客在这里不仅能体验滑雪的激情,还能在温泉中洗净冬日的寒冷,享受冰雪与热源的完美交融,长白山是冰与火造就的冬日乐园。松花湖滑雪度假区设有娱雪乐园,游客可以滑雪圈、坐雪地摩托、与麋鹿合影、雪地露营……辽宁锦州,辽宁首届海洋冰雪节吸引众多年轻人“花式过冬”;吉林长春文化广场,《盛世中华》《魅力长春》等大型艺术冰雕生动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尔滨故事”带你沉浸式体验百年老街魅力……[1]从主火炬绽放的冰雪大世界,到人头攒动的中央大街;从广受欢迎的吉祥物“滨滨”“妮妮”,到热乎劲儿满满的东北“老铁”,“双亚冬之城”哈尔滨汇聚了世界目光[11]。哈尔滨大街上,浓浓的欧式风情、神秘的古堡建筑……都融化在这片白茫茫的冰雪世界中,诉说着无尽浪漫。
亚冬会带来的“热潮”热辣滚烫,因体育赛事,奔赴一座城;参加一场赛,玩遍一座城。眼下,“跟着赛事去旅行”,入列越来越多人放松休闲的“种草清单”。哈尔滨亚冬会不仅推动冰雪运动的发展,还为当地及更广泛区域的旅游业注入“冰动力”。以哈尔滨为例,2023—2024年雪季,“尔滨”的火爆出圈带动当地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相关产业发展,哈尔滨市共接待游客87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48亿元。2025春节期间,哈尔滨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215.1万人次,同比增长20.4%;实现旅游总花费191.5亿元,同比增长16.6%,均达到历史峰值。“冰雪热”叠加“尔滨热”,中国年遇上亚冬会,大批中外客人来哈尔滨赏冰雪、观赛事,冷资源加速释放热效应。
2.3 冰雪赛事多元化
冰雪赛事的多元化是东北地区激活冰雪经济的重要抓手。2025年,东北各省通过国际赛事、职业联赛、大众活动与文化融合等多维度布局,形成了“赛事”的产业生态,有效带动旅游、消费、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协同发展。长久以来,吉林省紧抓助力冬奥、服务冬奥、参与冬奥的重大历史机遇和“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契机,全力支持北京冬奥会筹办、备训、备赛工作,全面奏响冬奥在北京、体验在吉林、备战在吉林、发展在吉林等隆隆强音[12]。 2025年雪季,吉林省先后举办特色冰雪活动近200项,世界级、国家级体育赛事16项,省级体育赛事50项,市州级、县区级群众体育活动300多场,借力体育赛事助推冰雪经济发展。沈阳连续第五年承办全国青少年滑雪系列赛赛事,吸引全国青少年选手及教练员汇聚东北亚滑雪场,推动滑雪运动普及与后备人才培养,2024-2025冰雪季,沈阳计划举办300余场次男子冰球职业联赛赛事。东北冰雪经济通过赛事多元化实现了“冷资源”向“热经济”的转化。
2.4 “冰雪非遗”的深度融合
2025年冬季,松原市凭借“冰雪非遗”模式,成为冰雪旅游市场的一匹“黑马”。当地依托查干湖,将冰雪与千年渔猎文化深度融合。感受“冰湖腾鱼”“辽金文化”独特神奇的风情。没有现代机器设备,这里迄今仍保留着北方少数民族最原始的捕鱼方式,人工凿冰、马拉绞盘、冰下走网……这就是自辽金时期就享有盛名的“查干湖冬捕”。形态各异的冰雕雪塑与湛蓝天空相互映衬,独特创意的拍照打卡地吸引着游客们频繁按下快门,穿梭于各个景点,得以欣赏着查干湖冬季独有的风光。查干湖景区凭借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冰湖资源,不仅为游客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更让传统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打造了一场难忘的冰雪旅游盛宴。
吉林市雾凇岛景区在建设冰雪大世界、高山瀑布等景观的同时,不断融入历史文化内涵,建设了乌拉历史文化展馆、民俗“商业街”,萨满舞表演和东北大秧歌,让游客近距离欣赏民俗文化,增加了游客的参与度,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狗拉雪橇、雪地摩托等项目让游客充分体会到娱雪的乐趣。在韩屯村,游客还可体验满族传统习俗,坐在热乎乎的火炕上,品尝着满族小吃,与热情的房东唠着满族的习俗典故,沉浸在地道的满族生活氛围里。
然而,现有研究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争议。比如,虽然科技创新被普遍认为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核心,但如何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引导市场化机制与政府政策之间的协调,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维度的分析,缺乏对冰雪产业全链条的综合性研究。未来应加强多学科交叉,深入探讨冰雪产业的生态化、绿色低碳化发展路径,并对国际经验进行借鉴和比较。本文从冰雪经济的意义、发展要素、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等角度探究东北地区冰雪经济的影响及其发展因素。
3.冰雪经济的意义
“冰雪产业是一个大产业,也是一个朝阳产业。”[12]冰雪经济在东北地区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地方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还推动了多个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冰雪经济的发展,正将冰雪旅游流量逐渐转化为消费留量、人才留量、投资留量[13]。冰雪经济已成为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支点,通过构建“冷资源—热经济—暖民生”的良性循环,不仅破解了传统发展模式困局,更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提供了创新范式。随着“后冬奥时代”红利释放,冰雪经济将持续推动东北地区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3.1 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冰雪经济通过“消费-投资-就业-国际竞争力”的闭环效应,为东北三省经济注入强劲动能。其不仅破解了传统产业结构单一、增长乏力的困局,还通过生态价值转化与区域协同发展,重塑了东北在全球冰雪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冰雪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东北地区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发展滑雪、冰雪旅游、冰雪赛事等产业,东北地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住宿、餐饮、交通等服务业的增长。冰雪文化IP(如“长白天下雪”)与“冰雪民俗”产品(如查干湖冬捕节)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沈阳冰雪装备基地、长白山冰雪运动小镇等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冰雪经济对GDP贡献率超过6%。2025年春节期间,东北三省冰雪旅游市场表现强劲:黑龙江省旅游收入达336.5亿元,吉林省旅游收入337.55亿元,辽宁省收入536.98亿元。冰雪景区如长春冰雪新天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0.8%,长白山景区跻身全国春节热门景区前十……直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消费链增长。同时,冰雪运动普及和冰雪文化教育推动可持续消费需求,形成稳定经济增长点。
3.2 增加就业与民生改善
冰雪经济带来的产业发展为东北地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滑雪场、度假村、冰雪赛事等领域。随着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兴盛,酒店、餐饮、交通等服务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大幅增加,极大促进了当地居民的就业和收入增长。冰雪经济直接带动滑雪教练、造雪技师、导游等岗位56万个,间接拉动交通、餐饮等配套就业超百万。重点冰雪县市农民冬季人均增收超4000元,冰雪民宿经营者年均收入达12万元。冰雪经济的持续发展,不仅为地区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还提高了地方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冰雪旅游推动基础设施升级,如高铁网密度提升23%、4A级以上景区5G全覆盖,公共服务体系优化进一步吸引游客和人才。
3.3 推动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
随着滑雪场、冰雪旅游设施的建设,破解了东北地区传统产业困局,打破对重工业的路径依赖,形成“冰雪”新型产业体系,实现资源型经济向生态型经济的转型。东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提升,交通、住宿、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冰雪产业的兴起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推动了区域经济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冰雪经济带动构建全产业链条,促进冰雪装备制造、运动培训、智能服务等13个关联产业发展,促进冰雪装备产业园、智慧冰雪平台等新业态成长;提升现代服务业占比,2023年冰雪季三省份旅游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服务业比重提高至53.6%。
3.4 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冰雪经济的繁荣不仅增强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实力,还提升了其文化软实力。冰雪文化、冰雪赛事等文化活动的举办,使东北地区的文化品牌逐渐走向国际舞台。以哈尔滨的冰雪节、长白山的滑雪文化为代表的冰雪项目,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文化名片,进一步增强了东北地区在全球的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2025年亚冬会在哈尔滨举办,向世界展示东北冰雪资源与文化,吸引国际游客量同比增长42%,创汇增长35%。吉林雾凇冰雪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等品牌活动形成国际影响力,推动东北成为全球冰雪旅游目的地。长白山和南派集团达成了合作,一起修建了一座真正的云顶天宫。与《盗墓笔记》息息相关的长白山,将传说中的宫殿变成了现实。“冰雪匠人”相聚长白山手持刻刀,精雕细琢一铲一凿间满是对书中场景的探索与尝试;一刀一削下尽是对完美艺术的渴望与追求热爱。为堆积的雪山塑形、坚持让书中的场景成真,方有如今《盗墓笔记》中神秘而宏伟的云顶天宫模样。
3.5 促进区域合作与经济开放
冰雪经济的兴起推动了东北地区与其他省份及国际市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冰雪经济促进了区域内各省之间的协同合作。例如,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在冰雪旅游资源共享、滑雪赛事组织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打造区域性冰雪旅游品牌,提升了整个东北地区的吸引力。通过资源共享与联合营销,提升了东北地区作为冰雪旅游目的地的整体竞争力。通过国际冰雪赛事、文化交流等方式,依托地缘优势开发中俄冰雪跨境游,促进边境贸易与文化交流,建立了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冰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市场机遇。G331国道边境旅游线路整合中俄蒙资源,提升东北在东北亚经济圈的枢纽地位冰雪装备制造业成为新增长点,滑雪板、雪服等产品热销海外,推动出口贸易。同时,冰雪经济的国际化发展,也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开放和全球化进程。
3.6 生态价值转化与可持续发展
《推动东北地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中明确冰雪经济与生态保护协同路径,支持基础设施升级与绿色技术研发。吉林省每年投入1亿元支持冰雪产业,其中部分资金用于生态修复项目。通过绿色经济模式创新和冰雪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结合,构造零排放滑雪场标准体系达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度假区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升级基础设施,实现滑雪场与周边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存。吉林省通过整合长白山、松花湖等优质资源,建设国际一流滑雪场,同时推动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7.3%,生态旅游收入占冰雪经济总收入的28%。黑龙江七台河市建立零排放滑雪场标准体系,造雪用水循环利用率达92%,碳减排量年均增长15%。
4.冰雪经济的发展要素
冰雪经济是以冰雪资源为基础,以冰雪运动为引领,涵盖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等相关产业的综合经济体系[1]。这些发展要素是冰雪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地方经济转型和区域经济增长,推动冰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1 冰雪运动是冰雪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和重要组成环节
自北京冬奥会举办以来,中国冰雪产业乘着“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东风,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冰雪运动不仅成为引领潮流的体育活动,更以此为契机,促进了冰雪旅游、冰雪装备以及冰雪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发展,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13]冰雪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滑雪场、滑冰馆等冰雪设施的建设与升级。随着滑雪、滑冰等项目的普及,各地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资,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2023年冬季,吉林省滑雪人次突破300万,同比增长35%,直接带动滑雪场门票、装备租赁等收入增长。哈尔滨是国家冰雪运动基地和培养冰雪体育世界冠军的摇篮,也是中国现代冰雪运动的发源地。乘着亚冬会的“冬”风,持续优化冰雪旅游产品供给,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各类冰雪体育赛事和活动的举办,推动了冰雪运动的普及,黑龙江省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1200万人次,冰雪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8%。2023年东北三省滑雪场数量突破200家。冰雪运动带动高铁、机场等交通设施升级,长白山高铁开通后,滑雪场客流量增长40%。同时,冰雪运动与生态旅游融合,通过冰雪运动与雾凇观赏、温泉体验等生态旅游项目结合,形成“冰雪生态”复合收益模式。冰雪运动通过“消费-产业-品牌-生态”的多维联动,成为冰雪经济的核心引擎。它不仅直接拉动经济增长,还通过产业链延伸与区域品牌塑造,推动东北三省实现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冰雪运动普及与国际赛事举办,冰雪经济有望进一步释放潜力,成为东北振兴的重要支柱。
4.2 冰雪文化是冰雪经济的灵魂与内涵所在
从传承千年的新疆阿勒泰毛皮板滑雪、清朝盛行的冰嬉,到现代冰雕艺术、年轻人喜爱的高山滑雪,冰雪文化的功能从古代的谋生手段变成了现代中国老百姓幸福娱乐的方式[1]。20世纪60年代以来,包括冰灯、冰雕、雪雕在内的冰雪艺术,以及采冰节、冬捕、滚冰、冰雪爬犁等冰雪民俗的发展,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冰雪文化艺术季、冰雪音乐会等活动的举办,形成并丰富了冰雪文化的内涵,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哈尔滨游玩。“冰雪文化是冰雪经济的发展催化剂,通过冰雪民俗活动、冰雪艺术、冰雪主题创意产品等,让更多人感受到冰雪的魅力,赋予冰雪经济发展新活力。”[1]冰雪文化构建文化品牌,提升经济附加值。文化IP创造核心价值,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查干湖冬捕等文化符号形成品牌矩阵,2023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门票收入突破3.8亿元,带动周边文创产品销售额增长45%;吉林省打造“长白天下雪”品牌IP,其商业授权衍生品如冰雪主题盲盒、数字藏品年销售额超2亿元。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满族冰嬉、鄂温克族鹿拉雪橇等12项非遗项目融入冰雪旅游,开发体验式消费项目。黑龙江省建设21座冰雪文化博物馆,2023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形成“文化展示商业运营”新模式。促进产业融合,拓展经济边界,构建“冰雪文化科技”创新业态。沈阳冰雪数字馆实现虚拟现实交互,日均访问量超10万人次,衍生数字藏品交易额突破8000万元。冰雪文化大数据平台整合3D建模技术,为冰雪场馆设计节约30%建设成本。通过跨产业联动发展,影视产业推出《冰雪奇缘东北篇》等文化作品,带动取景地旅游流量增长70%。通过文化输出提升冰雪产业竞争力,冰雪文化元素入驻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冰雪主题展览带动国产滑雪装备欧洲订单量增长25%。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预计吸引全球50亿人次媒体曝光,赛事特许商品预售额已突破1.5亿元;中俄冰雪文化周促成跨境旅游合作,2023年黑龙江对俄冰雪旅游专列开行量增长40%……冰雪文化通过“品牌增值-消费升级-产业融合-国际拓展”一体的作用机制,成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其不仅实现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的高效转化,更通过创新融合推动东北地区突破传统发展路径,构建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冰雪经济生态体系。随着数字技术赋能与文化消费升级,冰雪文化将持续推动冰雪经济迅速增长。
4.3 冰雪旅游是冰雪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关键增长点
随着冰雪运动的普及和冰雪旅游市场的扩大、冰雪文化不断深入人心,冰雪经济将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冰雪资源主要集中在北方,东北三省冰雪文化底蕴丰厚。2022-2023雪季期间,黑龙江拥有全国最多滑雪场,数量高达78家。截至2024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公布了三批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名单,合计26家滑雪旅游度假地,主要分布在吉林等地。冰雪旅游在冰雪经济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尤其在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中,冰雪旅游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因素。作为冰雪资源丰富的地区,东北三省通过发展冰雪旅游,不仅激活了冰雪资源,还大大提升了地方经济的活力。首先,冰雪旅游对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每年冬季,东北的滑雪场、冰雪景点和冰雪赛事吸引大量游客,推动了住宿、餐饮、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哈尔滨、长白山等冰雪旅游目的地的兴起,带动了周边经济的繁荣,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次,冰雪旅游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随着冰雪旅游的不断发展,东北三省加大了对冰雪基础设施的投资,提升了滑雪、滑冰等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并推动了与冰雪相关的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冰雪旅游还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冰雪节庆活动成为了当地独特的文化名片,提升了东北三省的国际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此外,冰雪旅游的繁荣还推动了就业机会的增加。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尤其是在旅游接待、滑雪教练、导游服务等方面,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居民收入的增加。总之,冰雪旅游不仅提升了东北三省的经济水平,还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就业,并增强了地方文化软实力。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冰雪资源的持续开发,冰雪旅游在推动东北三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4.4 冰雪装备是冰雪经济的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
冰雪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冰雪装备制造产业的兴起。冰雪装备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技术相结合,还催生出很多新产品、新服务[14]。《黑龙江省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实施方案》政策的出台,保障了滑雪鞋、滑雪板、造雪机等在内的冰雪装备器材产品体系的发展。作为冰雪经济的重要支撑,我国的冰雪装备产业乘势而上。从服装、护具、滑雪板,到造雪机、冰刀鞋等,越来越多的国潮冰雪装备受到欢迎[14]。 滑雪板、雪服、护具等装备销售额年均增长20%,国产冰雪装备品牌市场占有率提升至30%。吉林省建设冰雪装备产业园,吸引国内外企业入驻,推动滑雪板、造雪机等设备国产化。黑龙江七台河市成为冰雪运动器材生产基地,年产滑雪板超10万副,出口至俄罗斯、北欧等地。随着冰雪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市场潜力的不断释放,冰雪装备制造吸引着大量投资者的目光,为冰雪经济的腾飞注入了强大动力。冰雪装备制造与配套产业协同发展,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包括原材料供应、零部件生产以及智能设备等。冰雪装备产业带动区域GDP增长,2023年吉林省冰雪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50亿元,对GDP贡献率达1.5%。冰雪装备制造直接带动技术工人、设计师、营销人员等岗位需求;冰雪装备服务业创造灵活就业机会,助力乡村振兴与民生改善。冰雪装备制造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的新动能,在发展冰雪装备方面,应注重高质量服务保障供给,满足市场需求,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打造特色产业园区[15]。吉林省通过整合工业遗产与冰雪资源,将老矿区改造为冰雪装备生产基地,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冰雪装备通过“产业链延伸-技术创新-消费升级-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闭环效应,成为冰雪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不仅推动冰雪运动普及与产业升级,还通过绿色化与智能化转型,助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国产装备技术突破与国际市场拓展,冰雪装备进一步释放潜力,为冰雪经济注入新动能。
5.冰雪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东北地区在冰雪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着许多挑战。通过分析冰雪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有助于建构多元视角,为政策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5.1 金融支持不足,资金缺口与资本错配
冰雪产业项目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平均8至10年,导致银行信贷审批通过率不足30%,融资渠道单一且效率低下,社会资本参与度低。且金融机构对冰雪产业风险评估体系缺失,贷款利率普遍高于基准利率20%-30%,风险溢价过高,中小型企业融资成本压力巨大。冰雪产业南北资源失衡,冰雪产业集中在东北,但长三角、珠三角资本更倾向本地文旅项目的,导致资本错配与地域性矛盾。2023年东北冰雪项目吸引投资仅占全国冰雪总投资的15%,远低于京津冀(35%)和新疆(25%)。并且由于短期逐利倾向,资本偏好冰雪旅游如网红冰雕打卡点等“快钱”项目,忽视装备制造、技术研发等长线领域,导致产业链结构性失衡。
5.2 区域协同不足
三省各自为战,由于东北三省未形成统一冰雪品牌,各自推广“吉林冰雪”“龙江冰雪”,导致国际营销资源分散。国际游客对“东北冰雪”整体品牌认知度不足,2023年东北冰雪旅游国际市场份额仅占全国15%,远低于新疆(25%);在2025年亚冬会筹备中,三省在赛事IP授权上存在利益冲突。由于城乡发展失衡,冰雪经济过度集中哈尔滨、长春等中心城市,县域冰雪资源开发滞后。黑龙江兰西县冰雪民俗资源丰富,但因缺乏政策支持,年接待游客不足5万人次;大兴安岭雪域森林、佳木斯冰冻湿地等潜力资源因基础设施滞后,开发率不足20%。三省之间还存在跨区域路线开发滞后的人体。三省未有效整合长白山、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查干湖冬捕等核心资源,跨省旅游线路设计仍以单点景区为主。游客从哈尔滨至长白山需绕道长春,缺乏直通交通和联票服务,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缩短20%,且由于主要依赖公路运输,冬季暴雪常导致交通中断。东北冰雪经济区域协同不足的本质是制度性、结构性与功能性矛盾的叠加。唯有通过 机制重构、资源整合与政策创新,才能打破行政壁垒,释放“1113”的协同效应,真正将“冰天雪地”转化为全域联动的“金山银山”。
5.3 气候风险与生态矛盾
气候波动威胁产业稳定性,受到暖冬冲击,2023年冬季东北平均气温较常年高2.3℃,导致滑雪场营业周期缩短15天,直接损失超10亿元。极端暴雪天气频发导致交通中断,2024年1月长珲高铁停运3天,造成滑雪场退单率激增至40%。生态保护与开发矛盾尖锐。滑雪场造雪用水需求激增,造成巨大水资源压力。奥地利蒂罗尔地区滑雪场造雪用水年均约400万立方米,循环利用率达85%,远高于东北(黑龙江七台河达92%,但未普及)。长白山大型滑雪场单日耗水量达5000吨,导致周边村庄饮用水短缺,且由于生态修复滞后,冰雪旅游开发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长白山西坡滑雪场建设后,周边水土流失面积增加12%。
5.4 市场竞争加剧与创新不足
外部竞争压力升级,主要体现在国内分流和国际差距两方面。一方面,新疆、河北崇礼凭借冬奥遗产的政策支持分流客源,2023年东北冰雪旅游市场份额从65%降至52%。另一方面,瑞士阿尔卑斯地区2022年滑雪旅游人次约2800万,收入约120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860亿元),人均消费远高于东北(约3071元 vs. 东北1385元),东北高端客群流失率超30%。且产品创新滞后,游客体验单一。80%冰雪项目仍停留在滑雪、冰雕等传统业态,缺乏沉浸式体验。加拿大魁北克冰雪经济年均带动约10万就业岗位,产业链涵盖装备制造、赛事运营等,完整性优于东北。且四季化转型缓慢,仅有15%滑雪场实现四季运营,夏季项目营收占比不足10%,难以平衡成本。因此,不仅应开发四季经济模式实现全年利用,平衡季节收入波动,还应深入挖掘冰雪旅游资源,不断丰富冰雪旅游文化内涵,因地制宜打造冰雪旅游项目,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培树冰雪品牌,加速打造发展有序、配置合理的冰雪旅游格局,推动冰雪经济快速发展[16]。
5.5 人才与技术双重瓶颈
就业人才结构性短缺,高技术岗位缺口。例如,冰雪装备研发、赛事运营等领域人才缺口达5万人,冰雪装备企业因缺乏工程师被迫暂停智能滑雪板项目。由于滑雪教练、造雪技师等岗位因待遇低、季节性失业,导致基层服务人员流失,年流失率超50%。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装备制造依赖进口,国产造雪机能耗比进口设备高30%,导致滑雪场运营成本增加20%。数字技术应用滞后,冰雪场馆数字化管理普及率不足40%,数据孤岛问题严重,难以实现精准营销。
5.6 政策支持缺陷
东北地区与广东省在冰雪经济的发展模式上因政策支持的不同而呈现显著差异。东北地区依托丰富的自然冰雪资源,政府通过“中国冰雪”规划等政策,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黑龙江省2022年冰雪产业投资超过50亿元,建设多个国际级滑雪场。然而,东北地区的政策主要聚焦于硬件设施,文化普及和人才培养相对不足,导致冰雪运动参与率提升有限,缺乏文化推广。相比之下,广东省因自然冰雪资源匮乏,采取“南展西扩东进”战略,依靠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发展室内冰雪项目。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和资金补贴,鼓励企业建设室内滑雪场和冰雪体验馆。广州融创雪世界作为全球最大的室内滑雪场之一,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显著带动了周边商业和旅游业发展。广东省的政策更注重市场驱动和技术创新,弥补了自然条件的不足;挪威通过教育和相关政策结合,因地制宜,通过长期冰雪运动普及计划形成优势,培养全民参与的冰雪文化。东北地区可借鉴广东省和挪威的经验,转变政策倾斜点,注重文化普及和技术创新。可引入室内冰雪项目以延长旅游季节,吸引南方游客;同时加强冰雪运动教育,提升本地居民参与度,形成冰雪文化氛围,从而推动冰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冰雪经济发展的实践路径
东北冰雪经济需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重构”。通过多方面共同发展,推动东北冰雪经济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创新驱动型”根本转型,实现冰雪经济多领域全面增长。
6.1 通过金融创新优化融资模式
通过金融创新设立冰雪产业专项基金实现定向支持装备研发、技术攻关与生态修复项目。推广PPP模式,政府与组织之间,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降低信贷利率至基准水平,优化融资模式,探索资产证券化路径,盘活冰雪场馆等固定资产流动性。
6.2 通过产业链升级实现资源智能调度
通过产业链升级建立“装备研发-场景应用-服务增值”全链条实现资源智能调度。推动国产冰雪设备等技术攻关,构建东北冰雪产业云平台,整合滑雪场运营数据、装备制造数据、气象数据。开发冰雪元宇宙空间,用户可通过VR设备远程体验长白山速降滑雪、查干湖冰面漂移等项目,实现“线下体验线上衍生消费”联动,还可发行冰雪数字藏品(如亚冬会纪念NFT),建设国家级冰雪数字IP孵化基地。通过国际技术合作与市场反哺,与瑞士、挪威建立冰雪技术联合实验室,引进索道安全监测系统等关键技术,同步输出中国造雪节水技术方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冰雪示范项目,带动国产装备出口。
6.3 通过政策协同促进东北三省协同发展
通过差异化分工与产业链整合,构建跨省协同治理体系,促进东北三省协同发展。应成立跨省冰雪经济协调办公室,统一品牌营销与资源调配,促进业态融合与四季化运营创新,加快“冰雪”复合业态开发,如冰雪康养,在长白山、五大连池等区域建设冰雪温泉疗愈中心,开发“滑雪中医理疗”套餐;冰雪电竞,举办冰雪电竞国际邀请赛,吸引Z世代客群,带动衍生消费增长。利用夜间经济延伸,打造冰雪光影秀、极光主题夜滑等产品,延长消费时段提升场馆利用率。
6.4通过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
注重冰雪旅游、滑雪场等基础设施的绿色建设从而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滑雪场和度假区的建筑采用环保材料,结合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减少对环境的负担。通过优化能源使用,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动绿色能源在冰雪经济中的应用,从而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制定生态补偿标准等相关政策,提高水资源循环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高效率利用生态资源,限制过度开发和滥用冰雪资源,推动生态旅游与冰雪运动相结合,通过加强对冰雪景区生态环境的管理,推行低碳旅游、绿色住宿等措施,使旅游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共生,从而促进区域绿色经济发展。避免过度开采冰雪资源,保证未来世代仍能享有冰雪经济的收益。
6.5 通过人才培育实现技术人才专业化
高校通过与滑雪行业和冰雪企业合作,实现技术人才专业化。依托高校开设冰雪工程专业,设立实践基地和实习机会,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冰雪产业人才。培养滑雪教练、赛事策划、冰雪装备制造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可以依托现有的职业院校,设置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相关的短期课程与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冰雪经济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冰雪运动人才,还需要涉及旅游、文化、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因此,东北地区应积极开展跨行业的合作与联合培养,特别是针对冰雪旅游行业的导游、接待等基础岗位的人才需求,培养能够在冰雪经济中起到桥梁作用的人才。通过政策激励和市场引导,吸引更多的冰雪产业高端人才。通过提供优惠、科研资助等措施,鼓励具有国际经验和高水平的滑雪教练、赛事策划专家等人才到当地工作。此外,与国际滑雪组织、冰雪赛事机构等开展合作,邀请国际专家进行培训和交流,提高地区冰雪经济的人才国际化水平。
虽然近年来我国冰雪产业发展迅速,但整体渗透率和发展水平依然较低,冰雪产业基础的薄弱,导致很多产业链仍有待进一步开发。目前,而冰雪项目需要长线投资,没法抓“快钱”,在日益繁荣的冰雪经济背后,差异化、休闲化等应成为下一步发展冰雪经济的重点。自北京冬奥会以来,冰雪运动的普及带来了长尾效应,我国的冰雪经济可谓“炙手可热”。结合当下文旅融合的新趋势,冰雪经济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差异化、休闲化将是其发展的关键,推动冰雪产业和文化、体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从而形成多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此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年轻群体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年轻群体具有更强的消费意识,追求对社交、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满足。各地通过探索“冰雪文化”、“冰雪温泉”“冰雪科技”等创新模式,使得冰雪游从单一的运动模式向度假、游乐、休闲等多元化融合发展转变。其背后折射出的,是需求侧变之下,冬季市场对当代年轻人多元化需求和独特体验的深度洞察。因此,冰雪经济未来的突破点在于实现更为明显的差异化和更加强调休闲化的发展。随着消费市场迭代,年轻群体正在成为出游主力人群,通过差异化体验和休闲娱乐元素的叠加,为冰雪旅游注入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使其成为一个更加吸引人、富有活力的旅游选择。这种发展方向不仅能满足不同群体的期待,也为冰雪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发展冰雪经济须立足自身实际。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在推动冰雪经济发展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和独特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战略与实施措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基础及文化背景差异显著,因此,各地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量身定制适合的冰雪经济发展路径,力求在各自的优势领域取得突破,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体系。即使是在一个省的范围内,因区域差异,冰雪经济的具体布局和发展策略也应有所不同。对于省会或经济中心城市,可侧重于冰雪文化、赛事活动及相关产业的培育,提升区域的文化软实力与国际知名度;而对于山区和较为偏远的地区,则可以依托自然条件中的冰雪资源,重点发展滑雪、滑冰等冰雪运动项目,并通过建设完善的旅游和度假设施,推动冰雪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比如,吉林省近年来立足省内东西部冰雪资源条件不同的实际,强调打造“东雪西冰”产业格局,省内东部的多家滑雪场成为国内排名靠前的知名滑雪目的地,“滑粉雪”“看冬捕”“赏雾凇”等都成了游客向往的冰雪新玩法[17]。
总而言之,可通过“政策牵引-资本撬动-技术赋能-生态约束-区域协同”五维联动,破解碎片化发展困局:金融创新解决资本错配,专项基金引导长期投资;区域协同打破行政壁垒,全域资源释放规模效应;绿色技术对冲气候风险,生态约束倒逼可持续模式;产教融合填补人才缺口,数字升级重构产业效率。此举将实现冰雪经济从“要素驱动”向“系统驱动”的质变,为东北振兴注入新动能。唯有通过多维度改革,方能将冰雪运动日益发展的势能转化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为全球冰雪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7.冰雪经济的未来展望
7.1 重构体系,为冰雪经济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冰雪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作为旅游行业的领导者,冰雪旅游已成为一个增长速度最快、相关性强、驱动力强、增长潜力最大的行业,它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分支[2]。 在冰雪经济的发展中,政府主导体系、市场驱动体系以及社区合作体系共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主导体系通过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冰雪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场驱动体系通过创新和竞争,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而社区合作体系则通过资源共享和共同参与,增强了产业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影响力。
未来,冰雪经济将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涵盖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和冰雪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通过深化“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实施,冰雪经济将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融合,推动更多地区实现冰雪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此同时,冰雪经济将更加注重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态友好型冰雪经济体系。预计到2035年,冰雪经济将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重要力量。
7.2 科技赋能,加速冰雪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依托国家政策赋能与创新驱动,冰雪经济将从单一旅游开发转向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深度融合装备制造、数字技术、文化创意等高端业态,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在科技创新与市场驱动的双轮驱动下,冰雪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将更加依赖于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冰雪经济如冬日暖阳,照耀产业发展,带动经济腾飞。”[18]未来,冰雪经济将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的赋能,不断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帮助精准分析冰雪旅游消费需求,优化冰雪旅游消费环节,创新冰雪旅游营销模式,有效缓解信息滞后所导致的供需不平衡局面[19]。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应用,将优化冰雪产业的布局和运营模式,实现资源的精准配置和效率的显著提升。同时,5G、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的引入,将进一步丰富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的用户体验,推动冰雪经济向更加多元化、科技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够打破冰雪旅游设备研发速率慢、要素错配、产能过剩、季节受限、设备体验感不足等问题[19]。通过科技与传统冰雪经济的深度融合,中国冰雪经济将加速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全球冰雪产业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7.3 全域协同,提升冰雪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在未来,东北地区通过全域协同与品牌跃升,打破行政壁垒,构建三省一体化发展格局,通过资源整合与差异化分工,塑造具有全球辨识度的“中国冰雪”超级IP,推动东北从区域性冰雪中心向世界级冰雪经济枢纽跨越。通过增强国际合作,借力国际赛事与跨境合作,深度融入东北亚经济圈,以冰雪为纽带推动文化输出、贸易互通与科技协同,强化中国在全球冰雪治理中的话语权,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冰雪经济延展就业链条、激活县域经济、弥合城乡差距,形成“产业增值-收入提升-服务优化”的普惠式发展路径,为东北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内生动力,实现民生普惠与城乡融合。
依托“十四五”冰雪经济规划和东北振兴政策,东北冰雪经济未来将实现 “冷资源—热经济—暖民生”的良性循环,通过政策协同、技术突破与生态转型,重塑为全球冰雪经济新高地。东北冰雪经济将突破传统增长边界,以“冰雪”为支点撬动全域振兴,成为高质量发展时代践行“两山”理论、推动共同富裕的战略性支柱。其不仅是区域经济突围的关键路径,更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冰天雪地间的创新范式,书写寒地崛起的时代答卷。中国冰雪运动和冰雪经济的发展风头正劲、生机无限[11]。
参考文献
[1] “冷”资源“热”起来冰雪经济彰显发展新活力[N]. 新华每日电讯. p. 003.
[2] Feng, M., X. Zhang, and S. Dong, Dynamic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Forecast of Snow Tourism Demand Based on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Algorithm[J]. Comput Intell Neurosci, 2022. 2022: p. 4606289.
[3] 季芳,陈晨曦,陶相安. 感受冰雪经济的“热”力无限[N]. 人民日报. p. 001.
[4] 刘峣. 冰雪经济的中国“冰法”[N]. 人民日报海外版. p. 001.
[5] 陈丛刊,谯聪. 科技赋能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 辽宁体育科技, 2025. 47(01): p. 1-7.
[6] 赵磊,温鑫.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龙江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J]. 商业经济, 2025(02): p. 14-17.
[7] 李宇, et al., 中国冰雪经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体系与发展方向[J]. 地理学报, 2025. 80(02): p. 545-562.
[8] 刘彦昌.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N]. 中国银行保险报. p. 001.
[9] 刘姗姗,张宽. 从赛事盛景到产业蝶变[N]. 吉林日报. p. 001.
[10] Yu, D., et al., Spatial and temporal assessment of China's skiing climate resources[J]. Int J Biometeorol, 2024. 68(12): p. 2627-2639.
[11] 刘峣. 留下“尔滨”印记点燃冰雪激情[N]. 人民日报海外版. p. 001.
[12] 抢抓机遇夯实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根基[N]. 吉林日报. p. 001.
[13] 田甜,曾庆怡. “热雪”燃冬中国冰雪经济新跃迁[N]. 上海证券报. p. 005.
[14] 李小平. 创新+政策引领“国潮”冰雪装备加速崛起[N]. 证券时报. p. A03.
[15] 马维维. 冰雪经济激活发展动能[N]. 经济日报. p. 009.
[16] 闫德见. 冰雪冷天地冬游热引擎[N]. 河北日报. p. 009.
[17] 马洪超. 冰雪经济大有可为[N]. 经济日报. p. 010.
[18] 魏玉坤. 国家发改委:推动发展冰雪经济纳入“十五五”相关规划[N]. 新华每日电讯. p. 003.
[19] 牛志培,杨占东,于作军. 数字技术赋能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应用场景与实现路径[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p.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