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培养幼儿良好洗手习惯的策略

作者

陈秀

简阳市简城第一幼儿园

摘要:正确洗手可以清除手部污物和细菌,预防接触感染,减少传染病的传播。然而幼儿“被动洗手”现象频繁,幼儿园将“七步洗手法”当作口号的问题凸显。为了解决幼儿洗手的问题,通过实践,我们共探索出四条策略,让幼儿知道洗手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以及时间点,能主动愉快地完成洗手,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关键词:健康教育  洗手习惯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洗手”,但3-6岁幼儿主动洗手的意愿却不明显。让幼儿知道洗手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以及时间点,并能主动愉快地完成洗手,让幼儿成为洗手的“主人”,对手卫生以及生活中其他的卫生问题引起关注,通过实践,我们探索出了以下四条策略。

一、变“习以为常”为“长期关注”,启发教师对洗手的新认识

幼儿洗手只是生活活动中一个较平常的部分,即使幼儿出现不良行为,也容易被老师“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良好洗手习惯的建立,需要成人长期坚持、反复刺激,需要教师长期地关注、引导。所以教师要首先建立起幼儿洗手需“长期关注”的意识。依照健康习惯养成三步骤:“知、信、行”,进行“假如你看得见病毒”园本研修——“医生讲手卫生”——“我和孩子一起行动”三部曲,让教师体验自身洗手习惯形成的过程,从而摸索幼儿洗手“知、信、行“培养模式。

二、“注意+记忆”,让幼儿”知“洗手”

幼儿“知”洗手,包括知道为什么洗手、怎样洗手、什么时候洗手三个层面。

(一)让病毒和病菌的手接触性传播看得见,引起洗手注意

虽然幼儿对“手上有细菌,我们要洗手”烂熟于心,但是一到洗手时,时有幼儿问“我的手

看起来不脏,为什么要洗手?”“细菌在哪里?我看不见”,洗手过程中出现敷衍了事,不抹肥皂,不使用七步洗手法,甚至有的变洗手为玩水的现象,语言式的单方面提醒不容易引起幼儿对行为的注意,而能与幼儿对话的可互动、可体验,有冲击力,有生活代入感的不同形式的刺激更能被幼儿接受,从而引发行为的改变。

1.可互动的形象化环境创设

在洗手池周围的墙面张贴各种各样的卡通病毒图片;请幼儿去调查身边的病毒和病菌,并用符号进行记录,张贴于班级墙面,可随时观察、分享;用手工方法制作病毒,摆放在教室的每个角落,让幼儿了解虽然病毒和病菌看不见,但它们一直在我们身边。

2.能体验的拟人化故事情景

绘本不仅将病毒、病菌形象化,绘本故事更将这些看不见微生物拟人化。如《病毒小子威利》《小不隆咚——我们是微生物》里面都以病毒和病菌为主角,描述形象,讲传播的方法。让幼儿通过聆听故事、了解故事情节,感受细菌喜欢通过吃东西,摸嘴巴、挖鼻孔、揉眼睛,进入到我们的身体里,并通过接触进行传播。

3.能带来多感官冲击的直观性动画

动画,是幼儿学习的一种载体。它独特的表现形式能给幼儿带来听觉、视觉的多感官冲击。关于病毒、病菌传播的视频,让幼儿更进一步联想生活情景中,了解手接触性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4.有代入感的独创拍摄生活化视频

图片、故事、动画更多的是启发幼儿对病毒、病菌,以及其传播的想象,那在我们身边在哪些地方容易接触到病毒和病菌、它们在什么时候进入到我们的身体里面、在什么情况下又传播给了别人?根据幼儿需要拍摄的手卫生视频,能将手接触性传播带入自己的生活中。视频以幼儿日常乘坐的公交车、麦当劳店为主要场景,以看不见病毒和看得见病毒为对比情景,将通过接触病毒被感染的小朋友的手为焦点,让幼儿感同身受。

(二)洗手步骤可检验,形成洗手记忆

1.为洗手动作配儿歌或歌曲,在说说唱唱中整体记忆

用“七步洗手法洗手”要求每个动作至少重复5次,洗手时间至少要保持20秒。要让小朋友做到动作需要重复的次数和时间,用儿歌或歌曲进行检验,在说说唱唱中完成“七步洗手法”。如《七步洗手歌》的运用,根据儿歌内容:两个好朋友,手碰手,你背背我背背你,来了一只小螃蟹,小螃蟹,举起两只大钳子,大钳子,我和螃蟹点点头,点点头,螃蟹跟我握握手,握握手。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动作完成的速度,来编排不同的儿歌节奏。让幼儿用念儿歌的方式提醒自己洗手步骤,用念完儿歌保证有效洗手时长。

2.能盖章的洗手流程图,分段式记忆

图示化的洗手流程图,能让幼儿对正确的洗手步骤和方法进行模仿。但不能与幼儿“对话”的洗手流程图只能流于形式,在幼儿完成一个洗手步骤后在相对应的框里用手指点的方式,流水线盖章,在每完成一步后获得成就感,并进行现场检验。在前期整体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分段式记忆,有利于幼儿掌握洗手的每个步骤以及正确的方式。

3.“好朋友照镜子”洗手,幼儿相互检验,查漏式记忆

在整体记忆和分段式记忆后,有个别幼儿会产生遗忘。好朋友同步洗手,就像照镜子一样,能让幼儿相互检验、自我检验洗手方法的正确性,进一步巩固幼儿对“七步洗手法”的掌握。

三、“思考+下定决心”,加深洗手信念

幼儿在速战速决争第一的心理作用下,“我不知道要不要洗手“的自己不能做主的情景下,容易导致幼儿”冲冲了事“的简单洗手,以及”我就不洗了吧?“的洗手信念摇摆的现象。帮助幼儿在”知“洗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洗手信念,让每个幼儿都能将洗手行为进行内化。

(一)不要将洗手变成竞赛

幼儿园教师为幼儿营造”洗手不是竞赛“,弱化洗手的比赛性质,给予幼儿充足的洗手时间,享受快乐的洗手过程,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洗手观念。

(二)变问“我要不要洗手”为“我要洗手”

由于教师对幼儿洗手的时间点的高控,统一去、统一回的洗手活动组织方式,让幼儿没有对洗手时间点的主动思考。对一日生活中什么时候洗手较茫然。与幼儿共同建立洗手时间表,让什么时候洗手变成班级约定俗成的事,让幼儿为怎样洗手、什么时候洗手有主动权。

四、“反复+坚持”,让行为变成习惯

幼儿往往在幼儿园能坚持洗手,但回到家里却“偷懒”在家里过了三天的小长假回来,突然忘记了洗手的正确方法等等,都体现出幼儿良好洗手习惯未真正形成。教师和家长应相互配合,形成对洗手正确洗手行为的“持续激励”。

(一)家庭与幼儿园同步化

教师可以通过个别幼儿沟通、幼儿家庭洗手情况调查,或者将幼儿园的有效指导方法介绍给家长等方式,家园配合帮助幼儿坚持正确洗手。

(二)班级对幼儿洗手行为监控与指导常态化

教师应通过观察及时发现、评价幼儿的洗手行为,掌握每名幼儿的洗手习惯形成情况,根据班级幼儿的情况,进行常规化的引导。如每天唱一次洗手歌、每周在洗手步骤图上盖一次章、每月一次“我是洗手小明星”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