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助力地质灾害预警升级
王性昊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新疆总队 830000
摘要: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传统预警方法在准确性、时效性等方面存在局限,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灾害防控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模式识别与预测分析能力,为地质灾害预警升级带来新契机。本文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地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剖析其在数据挖掘、模型构建及实时监测预警方面的优势,分析当前面临的数据质量、算法适应性和人才短缺问题,并提出提升数据质量、优化算法及培养专业人才等应对策略,旨在推动人工智能与地质灾害预警深度融合,提高预警水平,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人工智能;地质灾害;预警升级;数据处理
0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工程活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上升趋势。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生态环境也会产生长期的破坏。传统的地质灾害预警主要依赖于简单的监测仪器和基于经验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在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多样化的灾害诱发因素时,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大打折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崭露头角,其在众多领域展现出的卓越性能为地质灾害预警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将人工智能引入地质灾害预警体系,有望打破传统预警模式的瓶颈,实现预警能力的大幅提升,从而为防灾减灾工作争取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权,更好地保障人类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1人工智能在地质灾害预警中的优势
1.1高效的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
地质灾害预警涉及海量的数据收集,包括地质构造数据、地形地貌数据、气象水文数据、地震监测数据等。传统方法难以快速处理如此庞大复杂的数据。人工智能中的数据挖掘技术,如机器学习算法中的决策树、神经网络等,能够自动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潜在规律。例如,通过对多年来地震发生前的地磁数据、地下水位数据以及周边微小地震活动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人工智能模型可以识别出特定的异常数据模式,这些模式可能与即将发生的地震存在关联。相比人工分析,人工智能能够在短时间内处理海量数据,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和分析的准确性,为准确预警地质灾害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1.2精准的灾害预测模型构建
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能够根据历史灾害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构建高精度的预测模型。以泥石流灾害预测为例,利用大量历史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地点、降雨量、地形坡度、土壤类型等数据作为训练样本,通过深度学习中的循环神经网络(RNN)或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进行模型训练。这些模型可以学习到不同因素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从而对未来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进行精准预测。与传统基于物理模型的预测方法相比,人工智能构建的预测模型不受复杂物理过程难以精确描述的限制,能够更好地适应地质灾害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显著提高预测的精度和可靠性,为提前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3实时动态监测与预警能力
借助物联网技术,各种传感器可以实时采集地质灾害相关的动态数据,如山体位移、地下水位变化、地应力变化等。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对这些实时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和处理,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实时动态监测与预警。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变化且符合预警模型设定的阈值时,人工智能系统可以立即发出预警信号,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例如,在山体滑坡监测中,安装在山体表面的位移传感器和倾斜传感器实时将监测数据传输给人工智能分析系统,一旦系统分析发现山体位移速率超过正常范围且有加速趋势,便会迅速发出滑坡预警,相比传统人工巡查和定期数据采集分析的方式,大大提高了预警的时效性,使人们能够在灾害发生前及时做出响应,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推动人工智能助力地质灾害预警升级的策略
2.1加强数据质量管理与整合
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对地质灾害监测数据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校准和更新,确保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格式规范,促进不同部门、不同地区数据的有效整合。加强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地质、气象、水文等多部门数据的互联互通。例如,通过建立国家级的地质灾害数据共享中心,整合全国范围内的各类地质灾害监测数据,为人工智能分析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同时,运用数据清洗、插值、补全等技术手段,对缺失和错误的数据进行修复和完善,提高数据的完整性,为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基础。
2.2持续优化算法与模型
针对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特点和预警需求,开展算法研究与创新,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加强跨学科合作,地质灾害领域专家与计算机科学、数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结合地质灾害的实际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对现有算法进行优化改进。例如,在构建山体滑坡预警模型时,地质专家提供滑坡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力学原理等知识,计算机专家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这些知识进行量化和模型化,使模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提高算法的计算效率和处理能力,以便及时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模型更新。同时,建立算法模型的评估和验证机制,定期对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不断优化模型,确保其在地质灾害预警中的有效性。
2.3培养专业人才与促进知识融合
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力度,开设与地质灾害预警和人工智能相关的跨学科专业课程,培养既具备地质灾害专业知识又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项目实践锻炼人才,提高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高校与地质灾害监测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研发项目,让学生和科研人员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地质灾害预警的实际需求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方法。举办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和培训课程,促进不同学科领域人员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合作。建立跨学科研究团队,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地质灾害预警领域的深入应用和发展。
3总结
人工智能为地质灾害预警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在数据挖掘分析、预测模型构建和实时监测预警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然而,当前在数据质量、算法适应性和专业人才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加强数据质量管理与整合、持续优化算法与模型以及培养专业人才与促进知识融合等策略,能够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推动人工智能与地质灾害预警的深度融合,显著提升地质灾害预警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可靠性。这将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更为精准、高效的技术保障,有力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政,邢真强.煤矿热动力灾害智能预警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J].山东煤炭科技,2024,42(11):74-78.
[2]赵伯听,陈治杰,郑明莉,蔡金劲.12379气象灾害预警多通道智能并发叫应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以福建省为例[J].海峡科学,2024,(10):20-25.
[3]苏国韶,黄京华,蒋剑青,胡小川.浅埋隧洞塌方灾害微震实时监测与智能预警[J].水力发电,2025,51(01):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