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影响装备保障性的关键因素分析

作者

杨一凡 刘福胜

陆军兵种大学硕士研究生 北京丰台 100072 陆军兵种大学 北京丰台 100072

在确保装备体系有效运行、支撑战斗力生成的核心环节中,保障性扮演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角色。这种贯穿装备整个寿命周期的根本属性,决定了装备能够在面临各类挑战时保持其既定的作战能力,以及在遭遇中断后迅速回归可用状态的综合潜力。因此,深刻洞察并有效掌控那些深刻塑造装备保障性水平的内在驱动力与外在约束条件,是提升保障效能、达成战备目标的基础。

一、影响装备保障性的关键因素分析

(-) 装备固有属性因素

装备在设计制造阶段既已确定的固有属性是其保障性的基本依托与内在约束。可靠性决定装备在预期使用条件下稳定执行功能的持续能力。可靠性不足导致故障频发,显著增加非计划性维修需求及资源消耗,直接影响装备持续任务能力。维修性则体现装备通过维修恢复功能的便捷程度,反映在诊断、拆装、更换操作的难易上。低劣的维修性将大幅延长装备故障诊断与修复过程所需时间,提高对特种工具与高技能人才的依赖性,严重制约装备可用性与战备完好性水平[1]。

(二)保障资源配置因素

保障资源的配置合理性是决定保障活动时效与效能的核心环节。备件供应的及时性与充足性至关重要。备件储备缺失或供应链不畅将直接导致维修作业因待件而延误,致使装备处于长期无法使用的状态。维修保障人力资源的技术能力水平、专业结构合理性及总体规模,直接影响故障排查的准确性与修复效率。人员技能不足或数量短缺易造成故障误判、返工增加及任务积压。此外,保障设备的技术状态与适用性同样关键,失效或性能低下的检测维修工具会显著降低维修活动的效率与质量。

(三)使用环境与任务因素

装备实际部署所处的客观条件对其保障性产生显著而复杂的作用。自然环境的严苛性,诸如高温、高湿、沙尘、盐雾等,将加速装备材料性能衰减与机械、电子部件损耗老化,诱发更高概率的异常与失效。作战环境的高度对抗性与不确定性,不仅存在敌方火力直接摧毁装备的威胁,更伴随着恶劣地形限制机动、保障资源获取困难、维修活动高危险受限等诸多挑战,极大削弱了保障系统的响应能力。同时,装备执行任务的强度与频率深刻影响其运行负荷。高强度高频次的部署任务迫使装备长期处于极限或超负荷状态,使其更易产生疲劳损伤与突发性故障,极大增加了保障需求。

二、提高装备保障性的对策

(一)优化装备设计提升固有属性

在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优化装备设计以增强其固有属性成为提升保障性的根基。首要任务是系统性提升装备的可靠性。在装备设计阶段全面应用成熟的可靠性工程技术,涵盖采用冗余设计为关键功能单元配置备份,实施降额设计以工作应力低于额定值的状态运行核心部件,运用故障模式影响分析深入识别潜在薄弱环节并针对性改进。同时,应进行严格的环境应力筛选试验,确保装备在预定环境和任务条件下的稳定运行能力。通过在设计源头落实这些技术方法,能够显著降低装备服役期间的故障发生概率,从根本上减少非计划维修需求和对保障资源的压力[2]。

此外,必须着力优化装备的维修性设计。核心在于贯彻模块化与标准化设计原则,将装备分解为功能独立、接口标准化的可更换单元,简化故障诊断与部件更换流程。充分考虑维修可达性需求,合理规划维修通道和测试点位置,便于人员高效进行操作。广泛采用快速解脱装置和通用化标准零部件,大幅缩短拆装时间并降低对特种工具的需求。在设计定型前后,需周密开展可靠性鉴定试验和维修性验证试验,利用试验数据客观评估装备固有属性指标,及时发现并消除设计缺陷,确保装备具备优异的固有可靠性与维修性基础,从而有效支撑高效低耗的保障活动。

(二)合理配置与管理保障资源

随着装备技术复杂度提升和保障时效性要求日益严苛,科学配置与精细管理保障资源成为提升保障效能的关键支撑。因此,建立智能化与精准化的备件保障体系至关重要。核心是基于装备的历史故障数据、可靠性分析结果及运行任务剖面,运用先进的备件需求预测模型,准确计算不同层级和各类备件的经济库存量与安全库存水平。在此过程中,应综合考虑装备关键度、备件消耗率、供应提前期及成本等因素,动态优化库存策略,确保备件储备结构合理、响应及时。同步构建稳定高效的备件供应链网络,与核心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探索应用物联网信息共享平台优化备件调拨流程,缩短供应周期并提高透明度,彻底解决因备件短缺或供应延迟导致的装备长时间待修问题。

此外,还应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维修队伍并保障配套技术设备的适用,建立完善的维修人员培养体系,结合理论教学、模拟训练和实战演练,强化其故障诊断、修复及新装备适应能力。实施定期技能考核与评估,并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促进人才持续成长。与此同时,必须定期对检测仪器、维修工具等保障设备进行技术状态检查、性能标定和维护保养。

(三)适应环境与任务优化保障策略

为了有效应对多样严苛的部署环境和变化多端的任务需求,持续优化保障策略是确保装备保障性稳定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应主动增强装备环境适应能力并制定针对性防护措施。在设计阶段即需针对高温、高湿、盐雾、沙尘等典型恶劣环境特征,集成强化散热系统、特种密封结构、三防处理等防护设计。在装备使用阶段,则必须根据具体部署区域的环境特点,制定严格的定期防护保养规程和环境适应性检查项目,例如在高温地区重点加强散热通道清洁与冷却液更换频次,在沿海高湿地区严格执行防潮措施 [3]。

对于高对抗性的作战环境,制定详细的应急抢修与伴随保障预案,预先在战场关键区域隐蔽储备燃料、关键备件、抢修装备及医疗物资。发展可快速展开、模块化机动的保障单元,利用无人化平台进行危险区域内的补给投送或技术支援。构建抗干扰、多路由的战场信息通信网络,保障复杂态势下的保障指挥协同。同时,依据任务要求灵活调整装备运用与维护计划是实现高效保障的重要途径。需要紧密结合任务强度、持续时间预估,科学安排装备使用负荷与部署轮换周期。针对高强度连续任务,制定更为密集的预防性维护计划,如关键部位的点检、油液监测与视情更换。

结束语:

综上分析,保障性水平直接影响装备战斗力生成与延续。通过系统性优化装备设计的固有可靠性、维修性基础,科学配置并高效管理保障资源,以及动态适应环境与任务需求制定精准保障策略,能够切实消除保障瓶颈,全面提升装备战备完好性和持续作战效能,为打赢制胜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朱 明 蕊 . 浅 谈 装 备 保 障 与 设 计 的 相 互 影 响 [J]. 中 国 设 备 工程 ,2023,(06):116-118.

[2] 丁刚 , 张琳 , 崔利杰 , 等 . 装备体系保障性研究综述 [J].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21,46(12):1-8+14.

[3] 宋太亮 , 高龙 , 闫旭 , 等 . 改革装备保障管理体制 , 提高装备保障质量效益 [J]. 质量与可靠性 ,2019,(04):7-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