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造价管理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中的实践困境与突破
宋芙蓉
身份证:371428198601141060
摘要:全过程造价管理对装配式建筑项目意义重大,却深陷多重困境。管理理念滞后,传统事后控制模式使成本控制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在项目策划与设计阶段介入不足,导致设计变更频繁、成本超支。预算编制不科学,因装配式建筑构件多样、材料价格波动,传统方法难精准反映市场变化,费用偏差严重,且缺乏信息化支撑,预算调整滞后。造价监控体系薄弱,缺乏有效机制与信息化平台,监控滞后,人员专业素质不足,管理实效大打折扣。突破困境需创新管理理念,树立全过程控制思维;借助 BIM 技术优化预算编制;构建智能化监控平台集成实时数据;提升团队专业能力,优化管理机制,以此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关键词:全过程造价管理;装配式建筑;管理困境
一、全过程造价管理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中的实践困境
(一)造价管理理念滞后导致成本失控
全过程造价管理理念滞后是装配式建筑项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成本控制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传统造价管理更多依赖于事后控制,未能在项目策划和设计阶段进行有效介入,导致设计变更频繁,成本超支现象严重。在装配式建筑中,由于预制构件制造和运输成本较高,事后控制已难以达到成本优化效果。由于缺乏对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系统认识,导致造价管理工作滞后于施工计划,成本失控风险显著增加。项目管理者往往缺乏对成本控制的主动意识,未能及时调整管理策略,导致施工阶段成本积累。管理理念滞后不仅使造价管理滞后于施工进度,还加剧了项目成本失控和经济效益降低的风险。
预算编制不科学导致费用偏差
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直接决定项目造价控制的合理性,然而在装配式建筑中,由于缺乏标准化的预算编制方法,费用偏差问题较为突出。装配式建筑具有预制构件多样、材料价格波动频繁等特点,传统预算编制方法无法准确反映市场价格变化,导致预算偏差较大。项目初期造价估算不足,未能充分考虑运输成本和安装难度,导致实际成本远超预算。由于预算编制过程中缺乏信息化手段支撑,数据收集和处理效率低下,预算调整滞后,费用管控难度加大。预算偏差不仅加剧了财务风险,还直接影响项目经济性和投资回报率。
造价监控体系薄弱导致管理失效
造价监控体系薄弱是装配式建筑全过程管理中的重大困境,表现为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和信息化支撑平台。在实际操作中,造价监控往往滞后于施工进度,缺乏实时性和动态性,导致资金流失和成本积累无法得到及时遏制。由于监控体系未能与施工管理系统有效集成,数据获取和处理存在较大滞后性,管理者难以及时掌握项目成本变化动态。此外,监控人员专业素质不足,难以应对复杂造价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导致监控效果不理想。缺乏统一管理标准和实时监控平台,致使造价管理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成本控制作用。
二、全过程造价管理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中的突破策略
(一)管理理念创新与全过程控制思维构建
管理理念创新是装配式建筑全过程造价管理优化的首要任务,通过树立全过程控制思维,增强成本预控意识,实现造价管理的前移和科学化。通过在项目策划和设计阶段引入造价评估机制,能够提前识别可能的成本风险,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施工阶段,全面贯彻成本控制思维,将造价管理嵌入施工组织设计和计划编制中,确保成本控制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强化管理者的成本控制意识,组织开展全过程造价管理培训,提高管理团队的专业素养和风险意识。在管理理念更新的基础上,推动企业文化转型,使全过程造价管理成为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管理理念创新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科学的成本控制模式。
基于BIM技术的预算编制优化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精准性。通过BIM模型的三维可视化特性,准确计算构件数量和材料需求,避免预算编制中材料统计误差。将BIM平台与市场价格数据库对接,实现构件单价和材料费用的动态更新,确保预算编制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利用BIM技术对施工方案进行多方案比较分析,优化材料选用和工艺安排,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通过构建预算分析模型,实时评估不同施工方案的经济性,科学调整预算策略。利用BIM的施工进度模拟功能,动态调整预算数据和资金流规划,确保预算控制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智能化监控平台构建与实时数据集成
智能化监控平台在全过程造价管理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通过构建集成化管理平台,实现实时监控和动态成本管理。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时获取施工现场的各类数据,如材料消耗、人工成本和设备利用率,确保成本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平台设计中,集成成本预警模块,对超支和滞后风险进行提前报警,帮助管理者及时调整施工方案。通过建立数据可视化界面,形成动态成本曲线和趋势分析图,实时监控项目成本变化。将监控平台与财务管理系统对接,实现数据自动上传和成本信息同步更新,减少人为操作误差和数据滞后性。通过平台定期生成成本报告和风险分析,全面提升造价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和管理决策的准确性。
团队专业能力提升与管理机制优化
提升团队专业能力是全过程造价管理有效落实的保障,通过专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增强管理者对复杂造价问题的应对能力。在培训内容设计上,注重BIM技术、成本管理理论和智能化监控平台操作技能的综合提升。通过组织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培训,强化管理者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员工积极参与管理创新和技术提升。优化管理机制,形成项目经理、造价工程师和财务人员的协同机制,确保造价管理各环节紧密衔接和高效运行。通过管理机制的创新和团队能力的全面提升,形成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坚实基础和长效机制。
结束语:在装配式建筑项目实践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突破策略成效显著。创新管理理念,使成本控制从项目起始便得以强化,有效减少成本失控风险。运用 BIM 技术,精准计算构件与材料,动态更新价格,优化施工方案,极大提升预算准确性。智能化监控平台实时采集数据,及时预警成本风险,助力管理者灵活调整方案。团队专业能力提升后,能更好应对复杂造价问题,协同管理机制让各环节紧密配合。通过这些努力,全过程造价管理困境被成功突破,切实提升项目科学性与经济性,有力推动装配式建筑项目高效、稳健开展。
参考文献
[1]柳泉.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成本控制策略[J].造价论坛,2024,(08):1-5.
[2]苏美生.装配式建筑发展中的造价瓶颈分析[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21,29(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