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扇艺术与甲骨文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苟佳雯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摘要:本文探讨了漆扇艺术与甲骨文文化相结合的可能性与实践方法。漆扇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甲骨文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意义。通过将甲骨文的文字形态与漆扇的制作工艺相结合,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能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新的灵感与表现形式。本文详细介绍了漆扇的制作工艺、甲骨文的文化内涵,以及如何将两者融合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总结了这种结合对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漆扇;甲骨文;传统文化;艺术创新
一、引言
漆扇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杰出代表,制作工艺繁复,艺术价值极高,常被视为文人雅士的象征。甲骨文则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系统,记录了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在现代艺术设计蓬勃发展的当下,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有机结合,成为关键课题。本文聚焦于漆扇与甲骨文的融合方式,探索把甲骨文文字形态融入漆扇制作工艺,以创造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艺术作品。甲骨文与漆扇的结合,堪称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古老甲骨文与传统漆扇工艺相互碰撞,催生出独具魅力的艺术结晶 。
二、甲骨文与漆艺的概述
(一)甲骨文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甲骨文的历史可追溯至殷商时期,当时人们凡事皆占卜,祭祀、战争、收成等均需占卜,并将结果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由此得名甲骨文。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至殷,此后两百多年,殷墟一直是商代中后期的核心区域。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亡,殷墟沦为废墟。直到19世纪末,第一块甲骨文甲片被发现,殷墟才重现于世。起初,甲骨文被当作药材“龙骨”,直到1899年王懿荣甄别出其文字结构和痕迹,引发学界震动。[2]20世纪,大量甲骨文甲片出土,推动了甲骨学发展,罗振玉、王国维等学者的研究,为理解甲骨文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卜辞,我们能了解商代的祭祀、自然灾害应对等,甲骨文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意义重大,展示了古人独特的思维和文化传统。
(二)漆艺的传承脉络与工艺变革
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就已出现用大漆髹饰器物的现象,如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桑木漆弓”,良渚遗址出土的漆绘黑陶杯和漆绘黑陶罐。《韩非子·十过篇》记载,尧禅位给舜时,装载食物的器皿用黑漆漆之;舜禅位于禹时,祭器外黑内朱。商周时期,漆器制作讲究,出现金箔镶嵌等技法。春秋战国时期,漆器工艺鼎盛,胎骨多样,装饰技法丰富,《考工记》中有相关记载。秦汉时期,漆艺持续发展,品种繁多。隋唐时期,金银平脱、螺钿镶嵌等技法盛行,漆器向工艺品方向发展。宋元时期,漆艺技术体系基本形成,雕漆工艺兴起。明清两代,漆艺达到顶峰,工艺品种多样,皇家与民用并行,明代黄成的《髹饰录》详细记录了漆器制作工艺。中国古代漆工艺形成了完整体系,为现代漆画发展提供了养分。
三、甲骨文与漆艺结合的历史渊源
甲骨文大致出现于商朝晚期,当时社会结构稳定,宗教祭祀活动频繁,甲骨文记录历史,反映人们的信仰、生活和社会结构。与此同时,漆艺也悄然兴起。商周时期,漆艺用于制作日常器皿和祭祀用品,如《周礼·司几筵》记载的祭祀用几[1]。漆艺的防腐美观与甲骨文的耐久记录特性,为二者结合提供了物质基础;共同的历史背景创造了环境条件;古代文献对漆器与甲骨文的记载,为后人研究它们的结合提供了史料依据与灵感来源。汉代文人在漆扇扇面题字,可视为甲骨文与漆扇结合的前身。漆扇唐代流行,宋代工艺完善,明清技艺成熟并形成不同流派,为甲骨文与漆扇的结合奠定了物质基础。
四、甲骨文与漆扇的艺术融合
(一)前期准备:从书写到图像处理
甲骨文书法书写是创作起点,以毛笔模仿古代契刻笔法,追求简约古朴与细劲典雅风格。书写时,中段藏棱、隐性震颤等笔法能展现甲骨文的神性,书写者需深入理解其结构与笔法,反复练习以重现古人刻写韵味。书写完成后,运用基于阈值分割和形态学的方法处理甲骨文图像,去除杂质,确保文字清晰度和准确性,为转移到漆扇做好准备。
(二)载体处理:漆扇的精心准备
漆扇作为甲骨文载体,前期准备十分关键。要预先设计好甲骨文在漆扇上的位置和大小,根据扇面大小选择字体,小型漆扇适合简洁字体,大型漆扇可选择繁复象形字,保证字体与扇面比例协调。然后对扇面进行底漆或涂层处理,选择双组份环氧底漆,合理调配成分比例。在扇边部涂饰时,采用2道腻子和3道底漆的垂直辊涂工艺,还可运用湿碰湿喷涂工艺,减少烘干工序,降低能耗和成本,增强甲骨文图像附着力。
(三)转移与呈现:甲骨文在漆扇上的布局与构图
将处理好的甲骨文转移到漆扇上采用手工描绘方法,描绘者需具备精湛技艺,模仿甲骨文风格和质感,使文字自然融入漆扇。构图借鉴中国书画法则,根据漆扇形状、大小和功能选择字体,注重色彩搭配,确保整体和谐。布局可采用对称式、均衡式或放射式等方法,如在团扇上,将“莫、门”等字对称分布显稳定庄重;“晶、莫”等字或“中、东、南、西、北”多字放射状排列富有动感。还可参考文人题诗模板,对甲骨文字变形后灵活布局,提升观赏效果。
(四)工艺加持:漆艺对甲骨文表现力的提升
漆艺色彩运用为甲骨文增添魅力,选择沉稳的漆黑或朱红作背景,凸显古朴神秘;利用冷暖对比,如金黄与漆黑搭配,营造时间流转感;选择不同色调组合,营造温馨怀旧或庄重肃穆氛围;通过明暗变化,传达不同情感。漆艺质感也影响甲骨文呈现,光泽度高的部分让文字醒目,光泽度低的区域增添神秘;控制漆层厚薄,形成凸起和深浅不一的效果,增强视觉冲击;运用酒金、嵌银等纹理处理技巧,丰富画面层次感,提升艺术感染力。此外,融合彩绘、堆漆、镶嵌、金银箔贴花等多种漆艺装饰技法,为甲骨文和漆扇增添色彩,丰富艺术效果。
(五)质量把控与后期处理:确保作品完美
制作过程中,质量控制贯穿始终。定期检查甲骨文形态和位置,防止偏移或损伤;使用高质量墨水或颜料,保持颜色和光泽。严格控制漆层厚度,漆灰层厚0.1 - 0.2mm,底漆层厚0.02 - 0.09mm,确保美观耐用。涂刷时保持一致方向,保证漆层均匀。每一层漆膜干燥后,进行打磨、抛光和上光处理,打磨去除不平整和缺陷,抛光用不同粒度抛光蜡提升光泽度和平滑度,上光增加漆面光泽、平滑和防水性。制作完成后,对漆扇进行后期保护处理,如覆膜,防止甲骨文图像因环境因素褪色或损坏,延长作品保存时间。[3][4]
五、结论
将漆扇与甲骨文相结合,是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积极探索。通过在扇骨雕刻、扇面绘制及色彩搭配上创新实践,实现二者有机融合。这既丰富了漆扇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让漆扇从实用工艺品转变为艺术珍品,也为甲骨文传播提供新载体。未来,应深入挖掘二者文化价值与艺术潜力,不断探索创新结合方式,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陈爱民.断裂与延续——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J].书法教育,2019(04):9-14.
[2] 范紫薇,王子君,张文柱等.“甲骨文”设计元素的实践与应用[J].戏剧之家,2019.
[3] 李光.氤氲化醇,融合创新——赵无极中国讲学启示[J].美术大观,2018.
[4] 张雪青.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美术的融合与创新.大观(论坛),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