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医内科学的辩证论治体系探究

作者

黄莺歌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摘要:探究中医内科学辩证论治体系,分析其理论基础、临床应用及发展创新。明确体系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托,在临床中发挥重要作用。探讨其在现代医学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为提升中医内科诊疗水平、推动中医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辩证论治体系;理论基础;临床应用;发展创新

引言:中医内科学辩证论治体系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内容,历经数千年发展,蕴含着深厚的中医智慧。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当下,深入探究该体系,对于传承中医精髓、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与现代医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1.辩证论治体系的理论基础

中医内科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阐述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辨证论治规律,运用中药、方剂配伍等来治疗疾病的临床学科之一,其内容涉及多系统的50余种内科基础疾病,是连接基础教学与临床教学的桥梁。例如,阴虚则阳亢,会出现潮热、盗汗等症状;阳虚则阴盛,可表现为畏寒、肢冷等。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与五行相对应,即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同时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种理论反映在病理上,一脏的病变可能影响到其他脏,如肝病容易传脾,在治疗时就要注意先安未受邪之地。此外,中医内科学的辩证论治还以经络气血理论为依据,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运行不畅或者经络阻滞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通过辩证可以判断是气血亏虚、气滞血瘀还是经络不通等情况,从而为论治提供依据。中医内科学还吸收了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总结,众多经典医籍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为辩证论治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经典著作中记载了大量的疾病症状、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辩证论治体系。

2.辩证论治体系的临床应用

2.1常见内科疾病的辩证方法

在常见内科疾病的辩证中,方法多样且系统。对于感冒这一常见疾病,首先要辨别外感邪气的性质,如风寒、风热、暑湿等。风寒感冒多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等症状,这是因为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遏所致。风热感冒则相反,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头痛、咽喉肿痛、鼻塞流黄涕、咳嗽吐黄痰,是风热犯表,热邪蒸腾的表现。暑湿感冒常见于夏季,除发热、头痛等一般感冒症状外,还伴有肢体困倦、胸闷、恶心、呕吐、腹泻等,此为暑湿之邪困遏中焦脾胃的结果。再看咳嗽,要区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外感表证,根据邪气不同分为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等证型。内伤咳嗽多病程较长,有脏腑功能失调的内在因素,常见的证型有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等。痰湿蕴肺型咳嗽,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痰热郁肺型咳嗽,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肝火犯肺型咳嗽,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肺阴亏耗型咳嗽,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对于泄泻,需分辨寒湿泄泻、湿热泄泻、伤食泄泻等证型。寒湿泄泻表现为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是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所致。湿热泄泻,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是湿热蕴结肠道的表现。伤食泄泻则是因饮食不节,宿食内停,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

2.3辩证论治在康复中的作用

辩证论治在康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疾病的康复期,人体的正气尚未完全恢复,气血阴阳仍处于相对失衡的状态。通过辩证论治,可以精准地判断患者此时的身体状况,进而采取合适的康复措施。例如,在中风患者的康复期,若辩证为气虚血瘀证,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肢体软弱无力、面色萎黄、语声低微、舌淡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等症状。此时的治疗原则为益气活血,可采用补阳还五汤等方剂进行调理。方中的黄芪用量较大,起到补气的作用,气旺则能行血;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等药物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患者,如慢性肾病患者,康复期可能出现脾肾两虚的情况,表现为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水肿等症状。

3.辩证论治体系的发展创新

3.1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点

中医内科学辩证论治体系与现代医学有着诸多结合点。在疾病诊断方面,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为中医辩证论治提供了更客观的依据。例如,在糖尿病的诊断中,现代医学通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测指标明确诊断,中医在辩证论治时可以参考这些检测结果。若患者血糖较高,且表现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结合中医辩证,可能为阴虚燥热证。此时,在治疗上除了运用中医的滋阴清热方法,如选用消渴方等方剂外,还可以根据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病理认识,配合使用一些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或西药,如黄芪、山药等中药具有一定的调节血糖作用,西药如二甲双胍等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在疾病的病因研究方面,现代医学的微生物学、病理学等知识有助于中医深入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

3.2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在中医内科学辩证论治体系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数据存储方面,借助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可以将大量的中医临床病例进行存储和管理。这些病例包含了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表现、辩证结果、治疗方法和疗效等内容。通过对这些病例数据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不同疾病的辩证规律和治疗经验。例如,通过对数千例咳嗽患者的病例分析,能够更精准地确定不同证型咳嗽在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分布情况,为临床辩证论治提供参考。

3.3人才培养与学术传承

人才培养与学术传承是中医内科学辩证论治体系发展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医院校的教育体系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设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课程外,中医内科学作为核心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在学习辩证论治理论的同时,要进行大量的临床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由经验丰富的中医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病例分析、辩证论治操作,使学生逐渐掌握辩证论治的技能。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通过经典著作研读、中医思维训练课程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思想。

结束语:中医内科学辩证论治体系是中医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通过对其理论基础、临床应用及发展创新的探究,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体系。未来需不断探索,促进其与现代医学融合,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丁晓欢,贾娜,张熙倬,等.文艺创新融合差异势能教学法赋能中医内科学课程思政探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5,39(03):128-131+167.

[2]李妍霖,蔡辉.2013—2023年中医内科学教学研究现状和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25,11(05):31-36.

[3]姚茹冰,李霞,田园,等.结合教学知识点挖掘中医内科学思政元素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5,33(04):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