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研究

作者

肖雪东

身份证:510524198805044639

摘要:装配式建筑作为绿色建筑的重要发展方向,具有节能环保、施工周期短和资源利用率高等优势。其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体系直接关系到项目整体安全性与使用功能。文章围绕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分析预制构件安装、施工连接处理与现场协同作业的质量管控重点,并探讨施工全过程中信息化手段与标准化管理在提升施工质量中的作用,以期为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依据与理论支持。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一、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核心要点

(一)预制构件生产与运输阶段的精度保障

装配式建筑对构件的尺寸、接口、嵌件位置等精度要求极高,构件生产阶段必须依托工业化手段严格执行工艺规程。构件模具需采用高精度钢模,确保各部位尺寸稳定,嵌件和钢筋布置精准。模具拆装、养护和周转流程应标准化,防止因人为操作导致误差累积。运输阶段需采用定制支架进行定位固定,防止震动或挤压引起结构变形或表面损伤。现场构件卸载与转运流程也需与施工计划无缝衔接,避免由于堆放不当导致后续安装误差或损坏,影响安装精度和施工进度,构件生产与运输环节是整个质量控制链条的基础部分。

(二)连接节点施工技术的工艺适配性

装配式建筑连接节点类型繁多,包括湿式连接、干式连接、后浇带连接等,不同连接工艺对现场施工提出了不同技术要求。在湿式连接中,后浇混凝土的浇筑质量、钢筋连接位置与锚固长度控制均影响结构整体性,需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与振捣时间,确保连接部位密实无裂缝。干式连接则依赖螺栓或连接件精确拼装,施工中必须依据图纸进行定位复核,对紧固力矩与构件缝隙尺寸进行严格控制。各类连接施工必须建立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结合现场检测手段进行全过程质量追踪,确保结构整体稳定性与耐久性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三)施工现场装配精度控制与协同机制建设

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装配精度控制是实现建筑品质目标的关键环节,构件吊装过程中需综合运用全站仪、激光测距等测量手段,确保吊装定位准确。吊装过程中各类构件需按工序编号依次进场,作业平台与起吊设备需实现同步调度。协同作业机制应基于施工总进度计划,明确各专业作业队伍间的协作节点与交叉时段,避免因资源调配或工序冲突造成误装、漏装或返工。现场管理应强化信息化调度平台应用,依托BIM模型、条码识别系统对构件状态与安装进度进行动态监控与纠偏,提升现场整体装配效率与成品质量一致性。

二、装配式建筑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

(一)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机制

装配式建筑的质量控制需覆盖从设计、构件生产、运输到现场装配全过程,形成完整的质量闭环管理体系。在项目启动阶段,应基于施工图纸与构件清单制定详尽的质量控制计划,明确各阶段控制要点与验收标准。在构件生产过程中需建立出厂验收机制与质量追溯机制,对每个构件设立唯一标识,实现缺陷责任可追溯。在运输与吊装阶段,应以作业指导书为基础开展技术交底,强化工人质量意识与操作标准统一。各节点应通过实测实量手段进行量化验收,结果纳入项目质量数据库。在系统建设中引入BIM协同平台,通过构件安装状态与质量检测数据可视化,实现项目整体质量的动态监控和风险预警,推动形成以数据为基础、标准为引领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

(二)预制构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控制方法

预制构件的生产质量是装配式建筑成品质量的重要前提,构件生产过程涉及钢筋加工、模具配置、混凝土浇筑、蒸养养护等多个环节,每一环节的控制均不可缺失。在钢筋加工方面,需强化图纸复核与钢筋下料校核制度,防止钢筋型号与规格错误。模具安装应定期校验尺寸稳定性,确保构件成型尺寸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施工应注重配合比优化与原材料控制,避免因材料波动导致强度或耐久性缺陷。蒸养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温度曲线与时间制度,确保混凝土内外部结构一致性。所有生产过程应设置专职质检人员进行全过程监督,关键工序应配置视频监控或自动检测设备进行记录备案,提升过程透明度与质量可控性,为后续施工与使用阶段的结构可靠性提供基础保障。

(三)施工现场装配质量标准与执行路径建设

装配式施工现场的装配质量受构件安装精度、节点连接处理与协同作业等多个因素共同影响。为保障施工精度,应制定统一的装配质量验收标准,细化至每类构件的安装水平误差、垂直偏差与缝隙尺寸控制范围。现场作业人员应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确保熟练掌握操作要点与施工工艺流程。构件吊装前应进行构件编号校核与定位基准测量,确保构件顺序与图纸一致。吊装过程中,应设立质量控制岗实时监控起吊、安装与固定全过程,对已完成构件进行结构与外观检查。每一道工序完成后需进行签字验收,严禁跳步或并步施工。现场质量问题应实时上报与处理,形成闭环管理体系。施工过程应配套使用移动终端或平板设备,实时采集质量数据并上传管理平台,构建信息化质量监督机制,确保现场质量可视、可查、可控。

(四)信息化与标准化手段在质量控制中的融合应用

信息化技术与标准化制度的深度融合,是装配式建筑质量控制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在施工管理中引入BIM模型,可提前进行构件拼装模拟与碰撞检测,避免现场返工。基于模型的数据可为构件下单、运输调度与现场吊装提供数据支撑,实现从设计到施工的数据一体化贯通。在施工现场,RFID或二维码技术可实现构件身份识别与信息追踪,提升管理效率与精度。在标准化方面,应建立以国家规范为基础、结合企业实际的构件设计与生产标准、安装作业标准与验收标准,推动各参建方在同一质量标准体系下协同工作。信息化与标准化的协同可使质量问题由经验判断转向数据分析与系统预警,提升项目质量控制的预见性与主动性,为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质量保障提供技术支撑与制度基础。

结束语: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先进施工技术的推广与系统化质量控制体系的支撑。在当前建筑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不断优化预制构件生产与现场装配环节的技术路径,健全全过程质量管理机制,加强标准化与信息化融合,构建高效、协同、可持续的质量控制体系,为装配式建筑向高质量、高效率、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剑峰.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3,43(02):77-81.

[2]王旭东.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J].建筑技术开发,2023,50(04):113-117.

[3]陈磊.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关键质量控制路径探析[J].中国建设信息化,2023,43(06):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