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口腔黏膜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探讨

作者

陈喆

长沙医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

摘要:口腔黏膜病是一类常见的口腔疾病,其病因复杂,治疗具有一定挑战性。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病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中医注重整体调理、辨证论治,西医则在局部治疗、精准诊断等方面具有优势。探讨两者结合的治疗策略,可充分发挥各自长处,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口腔黏膜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引言:口腔黏膜病影响着众多患者的口腔健康和生活质量。传统西医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部分患者易复发,且可能存在副作用。中医在口腔黏膜病治疗方面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经验。将中西医结合,能取长补短,发挥协同作用。深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病的策略,对提升临床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口腔黏膜病概述

1.1口腔黏膜病的定义与分类

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及软组织上的类型各异的疾病。它涵盖了多种情况,从常见的口腔溃疡到较为复杂的黏膜大疱类疾病等。按照病因和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感染性疾病,如单纯疱疹性口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成簇小水疱;自身免疫性疾病,像天疱疮,患者口腔黏膜会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疱壁薄易破;还有斑纹类疾病,例如口腔扁平苔藓,黏膜上会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网纹状、树枝状等斑纹。准确的分类有助于针对不同病因和症状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

1.2口腔黏膜病的发病现状与危害

黏膜是在口腔、鼻腔、肠道等与外界相通的体腔内的湿润衬里, 口腔黏膜在形态结构上与皮肤具有相似的特点, 又有其独特的地方。口腔黏膜总体结构分为四层:上皮层、固有层、黏膜下层、基底膜, 每一层结构其功能和组成都不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口腔黏膜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不同年龄段都有发病情况,儿童可能更多地出现感染性口腔黏膜病,而成年人和老年人则面临自身免疫性或斑纹类口腔黏膜病的风险。口腔黏膜病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口腔局部的疼痛、不适,影响正常的进食、说话等功能。长期的口腔黏膜病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并且某些口腔黏膜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例如一些口腔癌前病变如果未加控制,有可能恶变为口腔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2.中西医治疗口腔黏膜病的特点

2.1中医治疗口腔黏膜病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中医认为口腔黏膜病与人体整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在理论基础方面,中医依据传统的经络学说,认为口腔与脏腑经络相互联系,如足阳明胃经循行于口腔。当脾胃功能失调时,就可能反映在口腔黏膜上,出现病变。中医治疗口腔黏膜病的方法多样。中药内服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辨证论治,对于阴虚火旺型的口腔溃疡,可能会采用滋阴降火的方剂,如生地、知母、黄柏等药物配伍。此外,中医的外治法也独具特色,如含漱法,使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煎剂进行含漱,像金银花、连翘等煎水含漱,可减轻口腔黏膜的炎症。还有中药外敷,将药物直接敷于病变部位,对于促进黏膜愈合有一定效果。

2.2西医治疗口腔黏膜病的常用手段与优势

西医在治疗口腔黏膜病方面有一系列的常用手段。药物治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感染性口腔黏膜病,如细菌感染引起的,会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症状。局部用药也是西医的特色,例如在口腔溃疡的治疗中,使用含有皮质类固醇激素的药膏,如曲安奈德口腔软膏,直接涂抹于溃疡表面,可以减轻疼痛,促进溃疡愈合。在某些严重的口腔黏膜病,如天疱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会使用免疫抑制剂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西医的优势在于其诊断的准确性较高,借助现代的检查技术,如病理检查等,能够明确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3.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病的策略

3.1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原则

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病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整体观念是重要的出发点。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口腔黏膜病可能是全身健康状况在口腔局部的反映。中医注重从整体出发,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西医则侧重于局部病变的诊断和病理机制研究。因此,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全身与局部因素。例如,对于一些因免疫功能紊乱引发的口腔黏膜病,既要运用西医手段调节免疫,也要结合中医的扶正祛邪方法,增强机体自身的抵抗力。同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也是关键原则。中医的辨证论治能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证型,从而进行个体化治疗。西医的辨病则能明确疾病的种类、严重程度等。两者结合,可使治疗方案更加精准。再者,安全有效原则不可或缺。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的应用,都要确保其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2不同类型口腔黏膜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不同类型的口腔黏膜病具有各自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也有所差异。以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为例,在发作期,西医多采用局部用药,如使用溃疡贴、含漱液等减轻疼痛、促进愈合。中医则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进行用药,若为实证,如心火上炎型,可采用清热泻火的方剂,像导赤散加减。同时,可配合针刺穴位,如针刺合谷穴等起到清热止痛的作用。对于扁平苔藓,西医可能会使用免疫调节剂等药物。中医方面,若辨证为肝郁气滞型,可采用疏肝理气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并且可结合中药外敷,将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制成膏剂敷于病变部位。而对于口腔念珠菌病,西医以抗真菌药物治疗为主,中医可根据患者体内湿热的情况,运用清热利湿的中药进行辅助治疗,改善口腔内的微环境,增强机体抗真菌的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3.3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估

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病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估是多方面的。从短期效果来看,主要观察症状的改善情况。例如,对于口腔溃疡患者,观察溃疡的愈合时间是否缩短,疼痛是否减轻。如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溃疡在较短时间内愈合,疼痛明显缓解,说明治疗在短期内是有效的。从长期效果而言,要关注疾病的复发率。像扁平苔藓等容易复发的口腔黏膜病,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若复发的频率降低,表明治疗对疾病的长期控制有积极意义。此外,还需评估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口腔黏膜病常常会影响患者的进食、说话等功能,经过治疗后,如果患者这些功能得到改善,能够正常饮食、清晰表达,那么生活质量就得到了提高。同时,安全性评估也是重要的一环。观察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中药的过敏反应,西药的肝肾功能损害等。只有综合评估这些方面,才能全面、准确地判断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病的临床应用效果。

结语: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将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与西医的精准诊断、局部治疗相结合,能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未来,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机制,优化治疗策略,提高临床治疗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口腔黏膜病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凌,陈熹.中医药在口腔黏膜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31(22):187-189.

[2]张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病的实践与思考[J].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杂志,2019,17(2):56-62.

[3]陈红,王磊.口腔黏膜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0,55(3):18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