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深基坑微型桩 - 预应力锚索复合支护体系受力特性研究

作者

李威

身份证号:110107198910191216

前言: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深基坑工程作为地下空间开发和高层建筑建设的基础环节,其规模与深度不断刷新纪录。深基坑支护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不仅直接关系到基坑自身施工的顺利进行,还对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及道路交通等产生重大影响。传统的单一支护形式在复杂地质条件和超深基坑工程中逐渐暴露出局限性,难以满足工程需求。微型桩 -预应力锚索复合支护体系融合了微型桩的抗滑、抗剪性能和预应力锚索的主动受力特性,通过二者协同作用,能有效控制基坑变形,提升支护结构稳定性,在深基坑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该复合支护体系涉及多材料、多结构的相互作用,其受力过程复杂多变,受地质条件、施工工艺、荷载分布等多种因素影响。深入研究其受力特性,揭示各组成部分协同工作机制,对于优化设计方案、保障深基坑工程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

1. 影响微型桩 - 预应力锚索复合支护体系受力特性的关键因素

微型桩 - 预应力锚索复合支护体系的受力特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地质条件是基础影响因素。不同的土层性质,如土体的粘聚力、内摩擦角、压缩模量等,直接决定了土体的自稳能力和对支护结构的作用力大小。在软土地层中,土体强度低、压缩性大,对支护结构的变形控制要求更高,微型桩和预应力锚索需承担更大的荷载;而在硬土地层中,土体强度较高,但可能存在岩石破碎、裂隙发育等问题,影响锚索锚固效果和微型桩的嵌固稳定性。施工工艺对体系受力特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微型桩的成孔质量、注浆压力与注浆量,预应力锚索的钻孔深度、锚索安装精度及张拉锁定工艺等,均会影响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性能。例如,若微型桩成孔过程中出现塌孔、缩径现象,会导致桩身截面积减小,承载能力降低;预应力锚索张拉锁定时若控制不当,会造成预应力损失,削弱主动支护效果。此外,基坑开挖工况、周边荷载分布及地下水变化等因素同样会对体系受力产生显著影响。基坑分层分段开挖的顺序和速度不同,会导致土体应力释放过程和支护结构受力时序发生变化;周边建筑物、车辆荷载等附加荷载会增加土体侧压力;地下水水位的升降会改变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产生水压力,进而影响支护体系的受力平衡 。

2. 微型桩 - 预应力锚索复合支护体系受力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采用有限元软件对深基坑微型桩 - 预应力锚索复合支护体系进行数值模拟,能够直观地分析其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特性。在建模过程中,将土体、微型桩、预应力锚索等结构进行合理简化与参数设定,土体采用弹塑性本构模型,微型桩和预应力锚索分别采用梁单元和杆单元进行模拟,通过设置接触面单元来模拟土体与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模拟不同地质条件、基坑开挖深度、预应力大小等工况下支护体系的受力情况,结果显示:随着基坑开挖深度增加,微型桩的弯矩和剪力逐渐增大,桩身最大弯矩位置随开挖深度下移;预应力锚索的拉力在施加初期迅速增大,随着基坑继续开挖,拉力增长趋势变缓,但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在软土地层中,微型桩和预应力锚索承担的荷载明显大于硬土地层,且土体位移量更大;增加预应力大小,可有效减小土体水平位移和微型桩的受力,但当预应力超过一定值后,其对变形控制的效果提升不再显著,反而可能导致锚索锚固段附近土体出现局部破坏。数值模拟结果为分析该复合支护体系的受力规律、优化设计参数提供了理论参考,有助于深入理解各因素对体系受力特性的影响机制 。

3. 微型桩 - 预应力锚索复合支护体系受力特性的工程实例研究

选取某城市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作为研究对象,该基坑深度达 20m ,场地地层主要为粉质黏土和粉砂层,地下水位较高。采用微型桩 - 预应力锚索复合支护体系,微型桩桩径 200mm ,桩长 18m,间距 1.5m ;预应力锚索长度 25m,设计拉力 800kN 。在施工过程中,对微型桩的桩身内力、预应力锚索的拉力以及土体水平位移进行实时监测。监测数据表明:基坑开挖初期,微型桩的弯矩和剪力增长较快,随着预应力锚索的张拉锁定,增长趋势变缓;预应力锚索拉力在张拉后基本稳定在设计值附近,但在后续开挖过程中,由于土体应力重分布,部分锚索拉力出现波动,但波动范围在允许误差内;土体水平位移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逐渐增大,最终最大位移量控制在 35mm 以内,满足设计要求。通过对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二者在变化趋势上基本一致,但在数值上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实际工程中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该工程实例验证了微型桩 - 预应力锚索复合支护体系在深基坑工程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时也为进一步完善该体系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实际依据 。

结束语:深基坑微型桩 - 预应力锚索复合支护体系在深基坑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受力特性研究对于保障工程安全具有关键意义。通过对该体系的构成与工作原理分析、影响受力特性因素探讨,结合数值模拟和工程实例研究,揭示了其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规律,并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法。研究表明,该复合支护体系能够有效控制深基坑变形,保障基坑稳定,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施工工艺等因素的影响。未来,随着深基坑工程向更深、更复杂方向发展,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复合支护体系在极端工况下的受力特性,探索与新技术、新材料的结合应用,不断完善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为深基坑工程建设提供更可靠的技术保障 。

参考文献

[1]彭岩利,李东欣,刘严人,等.深基坑支护预应力锚索定位施工技术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4,(23):46-48.DOI:10.13616/j.cnki.gcjsysj.2024.12.014.

[2]黄亚云.高层深基坑工程可回收预应力锚索支护的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4,23(08):105-107.DOI:10.20080/j.cnki.ISSN1671-3362.2024.08.036.

[3]王润涛,刘倩,王美丽,等.大直径预应力锚索在某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J].勘察科学技术,2024,(04):20-23.

[4]邢宝康.排桩-预应力锚索组合支护体系的分析与应用——以唐山某深基坑工程为例[J].房地产世界,2024,(08):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