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

作者

任政

铜陵学院 安徽省铜陵市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至关重要。合理的设计可提升农村生活品质,促进乡村发展。从空间布局、景观营造、设施配置等方面进行优化,能增强公共空间的功能性与吸引力,营造良好乡村氛围,推动乡村经济、文化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

引言:乡村振兴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举措。农村公共空间作为村民活动与交流的重要场所,其环境设计水平影响着乡村整体风貌与村民生活质量。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对改善乡村环境、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农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现状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现状呈现出多面性。从整体来看,许多农村地区的公共空间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流动性正在重塑中国尤其是农村的空间、社会、经济和文化,传统内向的静态乡村模式被内外共生、动态和关系化的流动模式取代。在功能方面,部分公共空间功能单一,不能满足村民多样化的需求。像很多村庄的小广场,仅仅作为村民偶尔集会或者晾晒农作物的场所,没有挖掘出更多的功能潜力。而且,公共空间的设施配套也不完善,一些基本的公共设施如公共厕所、照明设施等存在数量不足或者维护不善的情况。从美观性上来说,农村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往往缺乏特色,很多地方存在千篇一律的现象,没有体现出当地的乡村文化内涵和自然风貌。

2.设计原则与策略

2.1遵循乡村特色原则

遵循乡村特色原则是农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重要根基。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这些元素应充分融入到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之中。在自然环境方面,乡村可能拥有独特的山水、田园等景观。设计应巧妙地借景,将这些自然元素纳入公共空间的视野之中,例如在公共空间的布局上,可以让建筑与山水相呼应,道路的走向顺应田园的肌理。从历史文化角度看,不少乡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手工艺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公共空间设计的灵感来源,通过对传统建筑元素的提取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打造出具有历史韵味的公共空间。民俗风情更是乡村特色的重要体现,像传统的节日庆典、民间艺术等,可以在公共空间中通过雕塑、壁画等形式进行展示,使公共空间成为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

2.2提升空间功能性策略

提升空间功能性是农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关键目标。农村公共空间需要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生产、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在日常生活方面,公共空间应具备足够的休息设施,如长椅、凉亭等,方便村民在劳作之余休息聊天。同时,为了满足村民的交流需求,公共空间应设置适宜的集会场所,其规模和布局要考虑到不同人数的集会情况。对于生产需求而言,公共空间可以设置一些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设施,例如农产品展示区、小型的农具存放处等。这不仅方便村民的生产活动,还能成为乡村特色的展示窗口。在娱乐功能上,公共空间要配备多样化的娱乐设施,像适合儿童的游乐设施、适合成年人的健身器材等。此外,考虑到现代农村的发展需求,公共空间还可以设置一些学习和培训的区域,用于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文化知识讲座等活动,提升村民的综合素质。

2.3注重生态环保设计

注重生态环保设计在农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不可或缺。农村本身就与自然紧密相连,生态环境是农村的重要优势。在公共空间设计中,首先要保护好原有的生态系统。例如,对于村中的河流、池塘等水系,要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保持其生态平衡。可以在水系周边设置生态缓冲区,种植水生植物,既能净化水质,又能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在植物的选择上,应优先选用本地的乡土植物,这些植物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而且还能体现当地的生态特色。同时,在公共空间的建设过程中,要采用环保的建筑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比如,使用可降解的材料制作公共设施,或者采用节能的照明设备,降低能源消耗。此外,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也很重要,通过收集雨水用于灌溉公共空间中的植物,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3.设计实践与展望

3.1优化空间利用的实践

在优化空间利用的实践方面,农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已经有了不少成功的尝试。一些村庄将闲置的宅基地或者废弃的厂房改造成公共空间,这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增加了公共空间的面积。例如,将废弃的厂房改造成村民活动中心,内部设置了多功能厅、图书阅览室、棋牌室等多种功能区域,满足了村民不同的需求。在村庄的公共道路设计上,采用了人车分流的理念,在保证村民出行安全的同时,提高了道路空间的使用效率。而且,还合理利用了道路两旁的空间,设置了停车位、绿化景观带等。对于村庄中的边角地,也没有被忽视,而是将其打造成为小型的休闲绿地或者公共艺术展示区。通过这些优化空间利用的实践,农村公共空间的布局更加合理,功能也更加完善。

3.2营造文化氛围的途径

营造文化氛围在农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有多种途径。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公共空间中的建筑设计可以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例如,采用当地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墙体材料或者装饰图案,使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中,也可以融入文化元素。比如,以当地的传说故事为主题打造园林景观,设置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塑、假山等。此外,文化活动的开展也是营造文化氛围的有效途径。村庄可以定期举办民俗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展示等活动,吸引村民和游客参与。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生活,还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的文化。同时,公共空间中的标识系统也可以体现文化特色,采用当地的文字、图案等制作标识牌,为公共空间增添文化气息。

3.3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农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公共空间将更加多元化和复合化,不仅满足村民的基本需求,还将向旅游、创意产业等领域拓展。例如,一些风景优美的农村公共空间将与旅游相结合,打造乡村旅游景点,提供特色的旅游体验项目。在技术应用方面,智能化技术将逐渐普及,如智能照明系统、智能灌溉系统等将提高公共空间的管理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同时,随着村民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公共空间的设计将更加注重人性化和舒适性。然而,农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资金短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公共空间的建设和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农村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人才匮乏也是一个重要挑战,农村缺乏专业的设计人才和管理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此外,如何在发展过程中保持乡村特色,避免过度城市化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结束语: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能改善农村公共空间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感。持续探索创新设计方法,不断适应乡村发展需求,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实现乡村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芬.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价值意蕴与提升路径[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4,38(01):48-53.

[2]李小兰.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问题研究——以定西市安定区为例[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4,36(01):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