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老旧街区改造中建筑设计的更新策略与活力重塑路径

作者

兰雅雯

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老旧街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建筑设计更新策略能够提升街区的空间品质,同时促进城市活力的重塑。本文从建筑空间优化、功能复合利用、绿色低碳改造等方面探讨老旧街区建筑设计的更新策略,并结合公共空间优化、文化元素植入、智慧城市技术应用、社区共建模式等内容,提出老旧街区活力重塑的路径。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更新和规划调整,能够有效提升街区环境质量,增强居民归属感,并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老旧街区改造;建筑设计更新;活力重塑

一、老旧街区建筑设计的更新策略

(一)优化建筑空间布局,提升居住舒适度

老旧街区建筑密度高、空间布局不合理,导致居住环境拥挤,通风采光条件较差。优化空间布局可通过调整建筑间距、改善绿化覆盖率,提高居住舒适度。在某老旧街区改造项目中,通过优化楼栋排布,增加开放空间,使居民活动区域更加宽敞,同时增强街区的通透性。地下空间开发和立体绿化应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使公共服务设施更完善。合理设置共享停车区、步行道和社区休闲广场,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调整功能区域划分,使住宅、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有机融合,减少生活干扰,提高居住便利性。

推动功能复合利用,提高空间使用效率

老旧街区功能单一,部分建筑使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推动功能复合利用,使建筑满足多种需求,提高空间使用效率。在某商业老街改造项目中,建筑白天作为商业场所,夜间转换为文化展演区域,实现高效复用。旧厂房改造为创意产业园、联合办公空间,使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优化住宅、商业、办公、休闲区域的交互模式,使空间适应不同时段的需求,提高整体运行效率。通过灵活空间布局,让居民、商户和游客共享城市空间,提升老旧街区的吸引力,使街区焕发新的活力。

实施绿色低碳改造,提升建筑可持续性

老旧街区建筑能耗高、环境适应性差,影响可持续性。绿色低碳改造可降低建筑能耗,提高环保性能。例如,在某街区改造项目中,采用屋顶绿化、太阳能光伏板等措施,使建筑节能率提高30%。智能照明系统、生态墙体设计、雨水回收系统的应用,使建筑节能与环境改善相结合,提高居住舒适度。智慧能源管理平台优化能耗调控,提高运行效率。增加可再生能源利用,使建筑改造符合绿色发展理念。低碳改造措施不仅降低了碳排放,还提高了街区的生态价值,为可持续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二、老旧街区活力重塑的路径

(一)优化公共空间设计,增强街区互动性

公共空间的合理设计对于提升老旧街区的活力至关重要。通过打造开放式广场、步行街、社区公园等公共空间,能够增强街区的互动性,提高居民的活动参与度。在某城市更新项目中,封闭式街道被改造成步行街,增加了座椅、绿化、景观设施,使街区成为居民休闲、社交的重要场所。开放空间的设计,不仅能提升城市空间的可达性,还能增强社区凝聚力,使居民在共享空间中形成更紧密的社会联系。同时,适当引入小型商业、艺术展览、公共表演等多功能区域,使公共空间不仅满足基础休闲需求,还成为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优化街区公共空间的设计,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使街区在环境提升的同时,实现空间功能的多样化和复合利用,推动老旧街区向更加宜居和富有活力的方向发展。

植入文化元素,提升街区独特性

文化是老旧街区的重要价值之一,在改造过程中,应注重文化元素的植入,使街区保持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氛围。许多城市在改造历史街区时,采取保护性修缮的方式,保持街区原有的风貌,同时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增强文化表达。例如,在某历史街区更新项目中,利用原有建筑进行修缮,同时通过壁画、雕塑、互动装置等方式,将当地传统文化融入街区环境,使其成为文化旅游和休闲消费的热点。文化元素的植入不仅提升了街区的美学价值,还增强了城市文化认同,使老旧街区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结合街区文化特征,可引入博物馆、文化创意园、文艺演出空间等,使街区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吸引年轻人和游客,促进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引入智慧城市技术,提高街区管理效率

智慧城市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老旧街区的管理水平,使街区的运行更加高效和安全。例如,智能照明系统能够根据人流密度调节亮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智慧安防监控可有效降低治安隐患,环境监测设备能实现对空气质量、噪音污染的动态监测。在某城市更新项目中,通过安装智能停车系统,优化街区停车管理,使车位使用率提高了20%,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问题。此外,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的应用,使垃圾回收率大幅提升,街区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智慧城市技术的引入,使老旧街区更加宜居,同时提高了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通过数字化平台,居民可以实时获取街区服务信息,如公共设施开放时间、社区活动安排等,提高生活便利度。结合5G、物联网等技术,政府和社区管理者能够实时监测街区运行情况,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确保老旧街区的长效治理与优化。

构建社区共建模式,提升居民参与度

老旧街区改造不仅是建筑和空间的更新,也需要居民的深度参与。构建社区共建模式,通过居民自治组织、社区论坛等方式,让居民参与街区规划、管理和运营。例如,在某旧城改造项目中,政府与居民共同制定街区更新方案,使改造方案更符合居民需求,同时增强了社区凝聚力。社区共建模式的推广,使街区治理更加民主化,居民对街区的归属感和参与度明显提升,有助于街区长期的稳定发展和活力再生。社区共治模式还能促进居民之间的互动,形成互助网络,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街区管理中,可鼓励居民成立志愿者团队,参与社区环境维护、公共设施管理等,提高社区治理效率。政府部门可提供政策支持,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共同参与社区建设,使老旧街区改造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更新,更是社会关系的优化,使街区长期保持活力和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老旧街区改造成效显著,在建筑设计更新方面,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如某老旧街区调整楼栋排布,让居民活动空间更宽敞;推动功能复合,商业老街实现昼夜功能转换;实施绿色低碳改造,采用屋顶绿化等措施提升建筑节能率。在活力重塑上,开放式广场等公共空间打造、文化元素植入、智慧城市技术应用以及社区共建模式推行,全方位提升街区品质。这些举措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增强了街区吸引力,切实改善了老旧街区面貌,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 。

参考文献:

[1]郭志强,吕斌.老旧街区有机更新中的风貌管控——以南锣鼓巷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8,763(24):134-136.

[2]张静.城市老旧街区更新改造方法探讨[J].建筑科学,2024,45(05):1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