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235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作者

陈坤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王力中学 广西 玉林 537600

引言:在实施高中历史科目的“235”式教学方法时,精心挑选教学内容有助于更清晰地传达教学目的和思维导图;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学活动和评价的有效推进;逻辑性地构建教学步骤有助于使教学流程顺畅,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效。研究显示,高中历史课程采用“235”教学策略,有益于打造出效率高且科学的教学环境,有益于孕育学生的关键学科能力,也有益于完成教育的基本使命——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高中历史“235”教学模式的内涵

“235”学习模型根据学习金字塔的原则搭建而成,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教学活动架构和流程。在作为教学架构的体系下,235 教育模式明确强调了全局性地理解教学全过程以及活动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作用;将其作为教学过程的步骤时,该模式则凸显了自身的程序性和实施的可行性。此教学架构所谓的“2”代表选定具体的教学主题,这一主题应当反映出教学设计的核心意义,是依据教学内容精心挑选而成;“3”则代表了三项教学目标,也就是新教学大纲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培养的关键技能以及提升的学科核心素质;至于“5”,则是指引导学生经历的五个学习阶段,包括独立自学、小组内互动讨论、共享汇报交流、课堂知识整理以及巩固性的实践练习。《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行版)》中明文规定:通过必修的历史学科课程,旨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态与崇高的品德,推广我族的精神文化,提升学生在人文方面的修养,塑造恰当的全球观、生命观及道德观。史学纪录涵盖了世界和中国从古至今的大事,展示了人类的才智、愿景以及沉淀的阅历和知识,蕴含深厚的文化精神。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235 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1.深度利用教材,培养正确的价值体系

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老师需深度利用教学素材,让学生在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与世界各国文化的辉煌之中,培养出恰当的世界观、生命观和价值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文化修养水平的提升。在教授我国近现代史的诸如“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之入侵”和“中国抗击日军侵略的战争”等章节时,教师们可以先行搜集与此相关的历史实物、影像资料、图像和图画等直观教材以营造历史场景,并辅以讲解、字幕和音效,创作仿似档案纪录片的视频素材。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重新识别和理解历史事件,将那些相对复杂或抽象的议题变得简明扼要及生动形象,同时提供给学生大量直观感性的学习内容,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权和参与热情。接着,导向学生深刻感受爱国情怀的激荡,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深入体味历史、领会历史、吸收历史知识、对历史进行反思。借助雄辩的话语和深情的诉说,把鲜明的情感元素巧妙融入历史教学之中,能极其有效地打动学生,从而唤起他们心中的共振,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在此类的心灵交融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无意间吸收了想要教授的知识与观点,同时也深深地体验到了其中的浓厚的人文气息。

2.注重直观展示,加快学生知识理解

由于历史信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存在差异,因此,学生在理解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挑战。然而,通过直接呈现,能够帮助将抽象的信息变得更为具体,从而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速度。所以,高中历史老师需要灵活运用诸如多媒体这类的先进教育工具,将历史的信息转换为数码的方式,然后通过图片、动画、音频、影片等方法,清晰地向学生传达并展示,使得课程内容充满了情感色彩,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外在感觉刺激,从而极大提升了他们的感知体验与情绪理解,协助他们更深入、更迅速地掌握历史知识。比如,当我讲解《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这一章节时,为了提高学生们对知识的领悟,我为学生构建了直观的教学环境。在开始课程之前,我通过互联网搜集并下载了一些关于近代科技进步的视频,然后将这些视频转化为微课短片。经过微课视频的讲解,学生们对当前科技进步有了深入地认识。接着,我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这堂课程进行更深层次地学习。因此,我在进行高中历史课程时,采用了强调直接呈现的方式,从而提升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速度。

3.利用小组合作,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在新的课程改革里,团队协作被重视并提倡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手段,它能够成功地消除师生、同学们之间的障碍,使得课堂的教育变得更加富有趣味性。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来推进课堂教学,可以把所有的学生划分为 4—6 人一组的学习团队,明确团队中各位成员的职责,以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接下来,老师需要安排并指导学生们就同样的议题进行深入的交谈、探讨互动,分享并表述他们对这些议题的见解、理解,以此促进他们的思考能力的互补、相互的学习以及彼此的协助,从而在协作过程中形成共识,并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比如,当我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主题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课堂的活力,我安排了一些小组协同研究的活动。首先,我把学生们划分为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由6 名成员组成。在团队成员已经确定之后,我会给他们分配一些研究任务,比如: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均衡性与世界的重新分割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在欧洲强国的激烈竞争中,有哪三种基本的冲突?什么事件触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任务发布后,团队成员立刻开始对此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其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各抒己见。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他们最后得出了结论。

结语:归根结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和拓展,对教学模式的革新与提升无疑是教师职责范畴内不可或缺的一环。处于这一流程中的高中历史老师应当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观念和精髓作为行动的准绳,勇敢面对存在的挑战,理智地审视和分析,立足于真实的教学环境,借由创设融洽的上课氛围、革新授课手法、实施即时训练等先进的教育策略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而推进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向前迈进并经受革命性的改观,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中历史教学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学珍.打造高效课堂,彰显创新教学魅力——历史创新教学略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7):19.

[2]王志鸿.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民族博览,2018(05):95-96.

[3]赵建永.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建设[J].科学周刊,2018(07):118-119.2024B240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235 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