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业4.0背景下企业智能制造模式创新

作者

谢小琴 景思溢 赵喜洋 李思豪

西华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摘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工业4.0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制造模式已难以满足发展需求,智能制造模式创新成为必然选择。智能制造模式创新不仅有助于企业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增强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深入研究工业4.0相关理论和技术,探索适合企业的智能制造模式,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业4.0;智能制造;模式创新

引言:工业4.0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概念,正深刻改变着全球制造业格局。它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支撑,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的智能制造模式创新成为焦点。传统制造模式在效率、质量、灵活性等方面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企业亟需通过创新智能制造模式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竞争要求,以谋求生存与发展。

1.工业4.0与智能制造模式概述

1.1工业4.0的内涵与特征

工业4.0代表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其内涵是将信息物理系统(CPS)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它的特征包括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智能化体现为生产设备能够自主学习、优化决策。网络化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实现高效的信息交互。自动化则意味着生产过程中的大量操作由智能机器自主完成,减少人力干预,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1.2智能制造模式的概念与发展

智能制造模式是一种融合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多学科技术的制造模式。它以智能工厂为载体,通过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实现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化管控。在发展历程中,从最初简单的自动化生产逐步向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融入,智能制造模式不断升级,从局部的智能生产单元发展到整个企业的智能运营,并且开始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1.3工业4.0对智能制造模式的影响

工业4.0为智能制造模式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首先在技术层面,推动了智能制造相关技术如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的快速发展。在生产流程方面,使得生产更加柔性化、定制化,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从企业的组织架构来看,促使企业向扁平化发展,减少层级,提高决策效率。同时,在供应链管理上,加强了企业与供应商、合作伙伴之间的协同,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2.企业智能制造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与挑战

2.1创新的内部驱动因素

企业内部对智能制造模式创新有着多方面的驱动因素。一是提升生产效率的需求,通过智能化的设备和流程优化,可以减少生产周期,提高产品产量。二是产品质量提升的要求,智能制造能够精确控制生产参数,减少人为误差,从而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三是企业自身的战略发展规划,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必须不断创新,智能制造模式创新是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四是内部员工素质的提升,企业内部拥有越来越多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为智能制造模式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

2.2创新的外部驱动因素

外部环境也为企业智能制造模式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是重要因素,消费者对个性化、定制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迫使企业采用智能制造模式来满足市场需求。政府政策的支持,如出台相关的智能制造扶持政策、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为企业智能制造模式创新提供了技术可行性。此外,行业竞争的压力也促使企业不断探索智能制造模式创新,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3创新面临的主要挑战

然而,企业在智能制造模式创新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技术方面,智能制造涉及到多种复杂技术的集成,如将人工智能与工业机器人集成的难度较大,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需要不断提高。资金投入方面,建设智能工厂、购置智能设备等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是个不小的考验。人才短缺也是一大挑战,既懂制造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匮乏,企业内部员工的培训和外部人才的引进都存在一定困难。另外,企业的文化和管理理念的转变也面临挑战,传统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可能会阻碍智能制造模式的创新。

3.企业智能制造模式创新的策略与路径

3.1技术创新策略

在技术创新方面,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重点攻克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例如,在传感器技术上,提高传感器的精度和稳定性,以便更好地采集生产数据。同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优化生产调度。企业还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智能制造技术的研发项目,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此外,积极参与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理念,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本土化改进。

3.2管理创新策略

管理创新是企业智能制造模式创新的重要保障。企业要建立适应智能制造的管理体系,改变传统的层级式管理模式,采用扁平化的管理架构,提高决策效率。引入数字化管理工具,对生产、销售、库存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在质量管理方面,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控。此外,还要注重员工的激励机制创新,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智能制造模式的创新活动。例如,可以设立创新奖励基金,对提出有效创新建议或在智能制造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物质奖励。

3.3组织创新策略

组织创新对于企业智能制造模式创新至关重要。企业应打破传统的部门壁垒,建立跨部门的团队,专门负责智能制造项目的推进。例如,由生产部门、技术部门、市场部门等人员组成的团队,可以更好地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确保智能制造模式的顺利实施。同时,企业应根据智能制造的需求,重新规划员工的岗位职责,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并且要加强组织的学习能力,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技术,提升组织的整体竞争力。

3.4创新路径选择

企业在选择智能制造模式创新路径时,要综合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于规模较大、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选择自主研发为主的创新路径,从底层技术到上层应用进行全面的创新开发。而对于中小企业,可以先采用引进成熟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和改进。此外,企业还可以参与行业联盟或者产业集群,与其他企业共同探索智能制造模式创新的路径,共享资源,分担风险,共同推动行业的智能制造发展。

结语:工业4.0背景下企业智能制造模式创新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通过对工业4.0和智能制造模式的深入理解,明确创新的驱动因素与挑战,采取有效的创新策略与路径,企业能够逐步实现智能制造模式的转型与升级。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还能推动整个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晓慧,任延举.“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下的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创新与探索[J].现代农机,2023(04):110-112.

[2]邰鑫,黄力刚.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机械类课程创新模式研究[J].时代汽车,2023(09):74-76.

[3]王晓瑶.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21(06):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