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美育视域下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改革路径研究

作者

彭海漫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410000

随着2022 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3 年 12 月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等政策颁布,美育观念逐渐深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也随着各类政策积极地进行调整和改革,“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在对课程改革的探索中逐步浸润美育精神,以此增强学生美育素养,补齐美育素养短板,为培养未来美育教师打下坚实的课程基础。

一、美育融入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现实困境

高校音乐专业课程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以“培养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虽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美育视域下其不足之处逐渐显现。

(一)课程结构的封闭性制约美育广度

传统课程的设置多围绕“专业基础—技能训练—理论研究”的顺序展开,这种结构虽能保障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却忽视了美育所需的跨学科视野与生活的关联性,学生难以形成有关审美价值的宏观认知。而无论是专业音乐学院还是地方综合院校,音乐专业课程多沿用统一的学科框架,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转化不足。学生既无法从本土文化中汲取审美养分,也难以承担起传承地方美育资源的责任,这与美育“扎根文化土壤”的要求形成了明显落差。

(二)教学模式的单向性弱化美育深度

在教学实践中以“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单向传授模式仍占主流,“陈旧的教学模式沿袭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缺少互动探究、实践体验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1]。除此之外,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进一步加剧了美育功能的弱化。例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虽了解美育理论,却难以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方案。这种“学用分离”的状态,使得美育理念沦为抽象的概念,无法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与实践能力。

(三)支撑体系的滞后性限制美育效度

师资队伍与教材资源的不足,成为美育融入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主要障碍之一。一方面,教师的美育素养有待提升。多数专业教师缺乏系统的美育理论储备,对美育的理解多停留在“艺术欣赏”的层面。另一方面,教材内容的时代性与包容性不足。现有教材多以西方音乐体系为核心框架,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多元文化审美观念的收录较少。且教材内容呈现方式单一,缺乏能激发感官体验的音频、视频、互动设计等素材。

二、美育融入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美育改革,不仅是教学形式的调整,更是教育理念的重塑。“在美育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应当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优化音乐教育,充分发挥其美育优势,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2]

(一)助力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将美育融入到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改革中,突破了传统“重技能、轻素养”的培养模式,把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实践能力的培育纳入到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能培养其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健全的审美人格,使其成为兼具专业水准和审美素养的音乐人才,满足新时代对高素质艺术人才的需求。

(二)推动音乐教育体系的全面发展

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改革通过重构课程结构、革新教学模式、完善支撑体系,明确了美育在音乐专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丰富了音乐教育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它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专业教育与美育的深度融合,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提供了新思路,推动音乐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育人本质”回归,提升了音乐教育的整体质量与社会价值。

(三)夯实文化传承创新的教育根基

高校音乐专业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将美育课程融入其中既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本土音乐文化的审美价值,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还能通过挖掘地域音乐资源、开展非遗传承实践等环节,学生在学习中成为文化的继承者与创新者,使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教育支撑,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深远目标。

三、美育融入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改革路径

为破解当下困境,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改革需以“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思想为核心,构建起“课程—教学—支撑”三位一体的专业体系,让美育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重构课程体系:构建多维度融合的美育课程

课程体系的改革需打破学科壁垒,建立“基础—深化—拓展”的三级课程结构,实现美育广度与深度的统一。基础课应聚焦审美素养的有效培育,开设《音乐美学基础》等通识课程;深化课应结合专业方向设置细分课程,让美育与专业技能形成深度融合;拓展课可设立类似《音乐与科技》《社区美育实践》等课程,引导学生将审美能力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此外,“建立以传统音乐文化为本,中西方的音乐价值平等的多元音乐文化观念和教学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3]地方高校应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收录当地民歌、戏曲、器乐等资源,通过田野调查等环节,让学生在了解本土艺术的过程中逐渐建立文化认同,提升审美自信。

(二)革新教学模式:打造沉浸式体验的美育课堂

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需从“单向传授”转向“互动共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深化美育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听觉、视觉、情感等多维度感受美,鼓励学生进行审美再表达,如根据诗词意境创作音乐片段、设计小型美育活动方案等。校园内还可建立“艺术实践中心”,通过音乐会策划、校园美育节等活动,让学生在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完善支撑体系:强化师资与教材的美育承载力

一方面,学校要建立常态化的美育培训机制,通过邀请美育专家开设讲座、开展跨校美育教学观摩等方式,更新教师的美育理念;另一方面,教材的建设需突出时代性、包容性,构建立体化的美育教材体系。在内容上,兼顾西方音乐经典与中国传统音乐精华,收录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作品。同时增加“美育案例库”,收录学校、社会、家庭中的典型美育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美育的现实应用场景;在形式上,开发“纸质教材+数字资源”的立体化教材,通过二维码链接作品音频、演出视频、专家解读等素材,配套开发在线课程的数字资源。

结语

美育视域下的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改革,本质是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通过音乐这一艺术载体,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是审美教育,是情操教育,更是心灵教育,对课程体制进行改革探索无异于是翻田沃土,美育观念则如甘泉灌入其中,让音乐专业这棵大树旺盛生长,结出颗颗硕果。

参考文献

[1]刘苗,杨图珍,刘育静.基于新时代美育要求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J].大观(论坛),2024,(05):154-156.

[2]李倩文.美育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现状与优化策略[J].匠心,2024,(06):38-40.

[3]杜乡.新时代美育视域下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本土音乐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黑河学院学报,2023,14(12):99-1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