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域经济差异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

作者

金相业 陈焕达 李可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摘要:地域经济差异显著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薪酬高、发展平台优,吸引众多大学生前往;欠发达地区虽有政策扶持,但就业岗位少、待遇低、发展受限。深入探究这种影响,有助于大学生合理规划职业,也为地区人才均衡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域经济差异;大学生就业选择;就业影响

引言: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现状,不同地区在产业结构、就业机会、薪资水平等方面差异明显。这种差异对大学生就业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其影响机制和规律具有现实意义。

1.地域经济差异现状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科技进步对就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地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从交通网络到通信设施,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其产业结构较为先进,以金融、信息技术、高端制造业等现代产业为主导,创造了大量的高附加值就业岗位。中部地区,像湖北、湖南、河南等省份,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在传统农业方面有着深厚的基础。近年来,中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工业发展逐渐加速,开始形成以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等为主的产业体系,但在整体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上与东部仍存在差距。西部地区,包括新疆、西藏、甘肃等,地域辽阔但自然条件相对复杂,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尽管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改善,如交通干线的不断延伸、能源设施的逐步完善等,但由于起步较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依赖资源开发型产业,如石油、天然气、矿业等,且产业链较短,对人才的吸引力也相对较弱。

2.地域经济差异对就业选择的影响表现

2.1就业地域倾向

地域经济差异对大学生就业的地域倾向有着显著影响。发达的东部地区因其丰富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薪资水平吸引着大量大学生。在东部沿海城市,众多的跨国企业、大型金融机构和高科技企业云集。这些企业能够提供国际化的工作环境、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以及优厚的薪酬待遇。对于大学生来说,进入这样的企业意味着可以接触到行业内的前沿技术和理念,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例如,在上海的陆家嘴金融区,汇聚了国内外众多知名金融企业,每年都吸引着大量金融专业的大学生前往求职。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较弱。这就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优先考虑东部地区,即使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一些城市出台了人才引进政策,但在与东部地区的竞争中,仍然难以改变大学生的就业地域倾向。

2.2行业与岗位偏好

地域经济差异也导致大学生在行业与岗位偏好上存在差异。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高科技行业。这些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旺盛,并且提供了大量创新型岗位,如算法工程师、产品经理、生物研发专员等。大学生为了追求职业发展的前沿性和高回报,往往更倾向于选择这些新兴行业的岗位。在中西部地区,由于工业发展处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传统产业升级的阶段,更多的岗位集中在传统制造业、能源产业以及与农业相关的产业。例如,在河南的一些城市,制造业企业较多,机械制造、电子组装等岗位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部分。而在西部地区,能源产业相关的岗位,如石油开采、煤炭加工等,对部分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有一定吸引力。

2.3职业发展预期差异

地域经济差异造成大学生职业发展预期的不同。在东部发达地区,由于市场环境活跃,企业竞争激烈,大学生认为在这里可以获得快速的职业晋升机会。以互联网行业为例,在深圳、杭州等城市,互联网企业众多且发展迅速,员工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项目资源,通过不断学习和努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从基层员工到中层管理者的晋升。同时,东部地区的企业更注重员工的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职业成长环境。而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企业规模和市场活跃度有限,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预期相对较低。在中西部地区的一些传统企业中,晋升渠道可能相对单一,员工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获得晋升机会。

3.应对地域经济差异影响的策略

3.1大学生自身的应对措施

大学生应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应对地域经济差异对就业的影响。在学业方面,要扎实掌握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还要关注行业的前沿动态。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编程语言等基础课程外,还要了解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时,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积极参加各类实习项目。对于有意愿到中西部或东北地区就业的大学生来说,可以参加当地企业提供的实习机会,深入了解当地的产业环境和企业需求,增加自己在这些地区就业的竞争力。在职业规划方面,大学生要有明确的目标和长远的眼光。不能仅仅因为东部地区就业机会多就盲目跟风,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目标来选择就业地域和岗位。

3.2高校的就业指导策略

高校应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以帮助大学生应对地域经济差异对就业的影响。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应增加与地域经济发展相关的课程内容。例如,对于位于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可以在课程中融入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就业优势和潜力。同时,高校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从大一开始就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目标。高校还应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加强与不同地区企业的合作。对于东部发达地区的企业,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进入这些企业的机会。

3.3政府的政策引导方向

政府应在应对地域经济差异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方面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政府要加大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例如,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等,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这些地区的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可以引导东部地区的企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同时在转移过程中实现产业升级,提高当地的产业竞争力。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政府可以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比如,提高人才引进补贴标准,为大学生提供住房、医疗等方面的优惠待遇,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结束语:地域经济差异对大学生就业选择影响深远。大学生应结合自身情况,理性看待地域差异,做出合适的就业选择。高校和政府也需发挥积极作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缩小地域间人才差距,实现大学生就业与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张浩楠,尚漫,陶雪烨,等.数字经济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与挑战[J].商展经济,2024,(06):138-141.

[2]邓芳,石柠嘉,周道,等.数字经济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37(01):74-81.

[3]马冬雪.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的意义及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24(02):15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