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小学体育教育家校共育的实施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吴郡洋

西南大学 重庆市北碚区 400700

一、引言

随着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重视度提升,中小学体育教育在学生成长中作用凸显,它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还对培养其意志品质、团队协作和社会适应能力有重要意义。家校共育作为整合家校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的模式,在中小学体育教育领域的应用渐受关注。但目前中小学体育教育家校共育实施效果不一,存在诸多待解决问题。

二、中小学体育教育家校共育的实施现状

(一)家校共育意识有所增强

近年来,在教育部门的倡导和推动下,学校和家长对体育教育家校共育的认识逐渐提高。许多学校开始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校联系平台等方式,向家长宣传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普及科学的体育教育理念和方法。家长也逐渐意识到体育锻炼对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愿意参与到孩子的体育教育过程中,部分家长主动关注孩子的体育课程学习情况,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

(二)共育形式逐渐多样化

学校和家庭在体育教育家校共育方面探索出多种形式。学校定期组织亲子体育活动,如亲子运动会、户外拓展等,增进亲子情感交流,让家长体验体育乐趣,提高其参与度。此外,部分学校利用微信公众号、班级群等线上平台,向家长推送体育知识、活动照片和视频,便于家长了解孩子体育学习情况。部分家长在家与孩子制定锻炼计划,监督完成作业,培养孩子锻炼习惯。

(三)取得一定阶段性成果

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学体育教育家校共育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部分地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所提升,肥胖率、近视率等不良指标得到有效控制。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三、中小学体育教育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校合作机制不完善

虽然学校和家长在体育教育方面有了一定的合作,但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家校合作机制。在合作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职责分工,学校和家长的角色定位不够清晰。学校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家长更多地是被动参与,难以充分发挥家长在体育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二)沟通渠道不畅通

家校沟通渠道不畅影响体育教育家校共育效果。目前,学校与家长主要通过家长会、电话、微信等方式沟通,存在局限性。家长会时间有限,难深入交流体育教育问题;电话沟通只能解决简单问题,难全面沟通复杂情况;微信等线上沟通易受信息碎片化影响,沟通不深入、不全面。

(三)家长参与度不均衡

家长在体育教育家校共育中的参与度不均衡。一方面,部分家长因工作忙、缺体育知识等,不重视孩子体育教育,参与家校共育活动积极性低,认为体育教育是学校的事,自己没时间和能力参与。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家庭背景的家长参与度有差异,城市家长比农村家长参与度高,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家长参与度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四)体育教育资源不足

学校和家庭在体育教育资源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学校层面,部分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锻炼需求。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在家庭层面,许多家庭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场地和器材,家长也缺乏科学的体育教育方法和知识,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体育教育环境。

四、中小学体育教育家校共育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影响中小学体育教育家校共育成效的核心变量,呈现多维交织作用机理。教育观念上,部分家长受“唯分数论”影响,将体育与文化课对立,认为体育挤占学习时间,抑制孩子体育热情,导致家庭端主动性缺失;且对体育教育功能认知局限于强身健体,忽视育人价值。家庭经济条件差异造成资源获取能力不同,经济优渥家庭可为子女购置装备、报名培训,积极参与共育活动;经济薄弱家庭则因场地器材、经费等问题,难以实现深度联动。家长个体素质也影响共育效能,文化水平高、有体育专业知识的家长能理解体育意义,与学校形成合力;文化程度低、体育素养不足的家长在理念认知和家校沟通上有短板,制约共育质量提升。

(二)学校因素

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及学校资源配置均对家校共育有着关键影响。若学校重视体育教育,积极推动家校共育,加强与家长沟通合作,且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强,能设计科学教学方案、有效沟通家长,同时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资源丰富,就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家长满意度,促进家校共育积极开展;反之,学校忽视体育教育、教师专业不足、资源匮乏,则会导致家校共育活动不积极、质量不高、家长参与度低。

五、优化中小学体育教育家校共育的策略

优化中小学体育教育家校共育策略,要以机制创新与沟通升级为基础,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机制建设上,制定家校共育章程,确立学校统筹、家长参与的协同模式;建立家校联席会议制度,研讨体育教育事务;成立家长委员会,赋予家长决策权力,形成长效合作机制。沟通模式革新方面,依托前沿技术开发智能化平台,设置特色模块,实现信息互通与精准推送;结合线下活动,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沟通场景,促进深度互动。

此外,要从提升参与度与整合资源两方面夯实共育根基。提升参与度上,针对家庭差异实施精准引导:为职场家长定制碎片化参与方案;对资源薄弱家庭,联合搭建“体育帮扶联盟”提供支持;通过多种载体传播理念、普及方法,提升家长素养。资源整合方面,学校加大投入,升级设备、培训教师;联动社会资源,拓展课后服务场景;倡导家庭开展运动,构建“校园-社区-家庭”三位一体资源网络,推动学生体育素养提升。

六、结论

中小学体育教育家校共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虽然目前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完善家校合作机制、拓宽沟通渠道、提高家长参与度、整合体育教育资源等优化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解决现存问题,推动中小学体育教育家校共育的深入开展,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体育教育家校共育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完善共育模式,提高共育质量,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燕,范仲琴,李舒平,等.学校体育“家校社共育”的困境、构想及路径[J].体育视野,2022,(09):128-130.

[2]赵舒.家校共育模式融入小学体育课外延伸教学的优化路向[J].华夏 教师,2025(5):12-15.DOI:10.3969/j.issn.2095-3267.2025.05.004.

[3]孟然,张彪,郭兴.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家、校、社共育新解读[J].体育教学,2023,43(1):37-39.DOI:10.3969/j.issn.1005-2410.2023.01.017.

作者简介:

吴郡洋(2003—),男,汉,新疆乌鲁木齐,学历本科在读,体育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