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小学绩效考核对教师工作投入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柴晓娟
湖南大学 410082
摘要:本研究聚焦县域小学,基于ERG需求理论与社会认知理论,探究绩效考核中激励机制对教师工作投入的影响,剖析组织承诺的中介作用。通过对湖南省 8 所县域小学的调查发现,当前存在激励结构矛盾、组织承诺失衡、工作投入不均衡等问题。据此提出优化绩效工资结构、构建支持性组织生态、重构职业发展通道等策略,旨在提升教师工作投入,推动县域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县域小学;激励机制;工作投入
(一)引言: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石,其质量对学生成长和国家教育现代化意义重大。县域小学教师的工作投入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但现有绩效考核中的激励机制存在诸多不足,影响教师积极性与教育质量提升。深入研究其影响机制并提出改进策略迫在眉睫。
(二)理论基础:
(1)ERG 需求理论
该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存、关系和成长需求。在县域小学教师绩效考核中,生存需求体现为对薪酬福利的关注,关系需求表现为对团队支持与师生互动的需求,成长需求则反映在对职业发展机会的渴望上。满足这些需求有助于提升教师工作投入与组织承诺。
(2)社会认知理论
强调个体行为受内在认知和外部环境共同影响。在绩效考核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观察学习以及学校提供的激励措施等环境因素,均会影响教师的工作行为与投入程度。
(三)研究设计:
提出绩效考核中教师激励直接提升工作投入、组织承诺影响工作投入、教师激励通过组织承诺间接影响工作投入、组织承诺起调节作用等假设。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湖南省 8 所县域小学的教师发放问卷,收集其背景信息、对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的看法、组织承诺及工作投入情况。同时运用访谈法,深入了解教师的真实感受与需求,以完善研究。
(四)研究结果:
教师对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整体评价较正面,但物质奖励存在 “同工不同酬” 现象,团队支持受管理层任务分配影响,职业发展激励因晋升通道僵化受限。教师组织承诺呈现 “高责任、低留任” 特征,工作投入中专注度高,但奉献度较低。教师激励、组织承诺与工作投入显著正相关。物质奖励对工作投入驱动作用最强,关系需求激励促进教师奉献,成长需求激励对专注维度有影响。情感承诺对工作投入影响最大,基于成本的承诺作用较弱,社会约束承诺保障教学底线。组织承诺在教师激励与工作投入间起中介作用,情感承诺是核心中介路径。组织承诺正向调节激励与投入关系,高承诺教师对激励更敏感。
(五)优化策略:
将绩效工资分为基础保障与实效激励两部分。基础保障依据教龄、职称设定梯度,实效激励纳入增值性指标,如班级进步率等,以增强激励公平性与导向性。建立学科协作组,开展常态化教研活动,提供心理支持,关注教师情绪健康。探索 “弹性任务清单”,将教师义务与资源获取挂钩,促进责任感向深层投入转化。改革评价体系,降低传统指标权重,强化教学实效导向。创新流动机制,试点职称互认制度,设立 “教学创新绿色通道”,打破晋升僵局与成长瓶颈。
(六)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县域小学绩效考核中激励机制、组织承诺与教师工作投入的关系,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策略。通过优化绩效考核,提升教师工作投入,为县域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样本范围,深入探究不同地区、学校类型的差异,为教育管理提供更精准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Alderfer, Clayton P. Convergent and discriminant validation of satisfaction and desire measures by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67, 51(6):509.
[2] 班杜拉(AlbertBandura)著;缪小春等译;.自我效能[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