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运用历史故事助力初中历史中考得分的方法

作者

鲁继红

临沧市耿马县大兴乡大兴中学 677511

引言:初中历史中考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历史故事生动有趣,包含丰富历史信息。将其合理运用到备考中,能为学生打开学习新视角,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助力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1.历史故事与考点融合

1.1 梳理故事对应考点

梳理历史故事与中考考点的对应关系,是借助故事提升得分的基础。需以初中历史教材和中考考纲为核心依据,先将教材中各章节的核心考点(如重大事件、制度变革、人物影响等)逐一梳理,再筛选与考点高度匹配的典型历史故事。比如针对“百家争鸣”这一考点,可选取“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明确该故事对应“孔子的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影响”等具体考点,帮助学生通过故事理解孔子“仁”“礼”思想的实践场景,以及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需求。对于“洋务运动”考点,可关联“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的故事,对应“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及局限性”等考点,让学生通过故事记忆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的初衷与实际效果。梳理过程中要确保故事不偏离考点核心,同时将故事与考点的对应关系整理成清晰的表格或清单,方便学生快速查阅,让学生看到故事就能立刻关联考点,强化对考点的理解与记忆。

1.2 构建故事知识网络

构建历史故事知识网络,能帮助学生将零散的考点串联成系统体系,应对中考综合性题目。可围绕核心主题或历史线索,将相关故事与考点整合。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为例,可串联“秦始皇设立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等故事,将“郡县制的意义”“推恩令的作用”“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等考点融入网络,让学生明白不同朝代通过不同故事中的举措,逐步强化中央集权,理解考点间的传承与发展关系。还可跨主题构建网络,如将“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等对外交流类故事整合,对应“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等综合性考点。通过这样的网络构建,学生能从单个故事延伸到多个关联考点,在面对中考跨章节、跨主题的题目时,能快速调动相关知识,避免遗漏得分点,提升答题的全面性。

2.故事提升答题能力

2.1 增强材料分析能力

运用历史故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应对中考历史材料题。教学中可选取与中考材料题风格相近的历史故事片段作为训练素材,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方法。例如给出“安史之乱”的故事片段,描述叛军攻占洛阳、长安的过程,以及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让学生分析材料中体现的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的影响。训练时需引导学生遵循“提取关键信息—关联考点—解读内涵”的步骤,比如从故事中“唐朝兵力空虚、民生凋敝”的描述,提取“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信息,再关联“安史之乱的影响”这一考点,解读其对唐朝政治、经济、社会稳定的具体冲击。还可选取不同类型的故事片段(如人物对话、事件记载)反复训练,让学生熟悉不同形式材料的分析思路。长期练习后,学生在中考面对陌生材料时,能快速找到与考点相关的信息,准确分析材料内涵,提升材料题得分率。

2.2 优化论述题作答逻辑

历史故事能帮助学生优化中考论述题的作答逻辑,让答案更具条理性与说服力。论述题要求学生结合史实论证观点,而故事是史实的生动载体,可作为有力论据。例如面对“杰出人物推动历史进步”这一论述题,学生可运用“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故事展开论证:先明确观点,再分层次阐述——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为辛亥革命奠定思想基础,对应杰出人物的思想引领作用;孙中山组织兴中会、同盟会,发动武昌起义,对应杰出人物的实践推动作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对应杰出人物对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作答时需引导学生遵循“观点—故事论据—考点关联—总结”的逻辑,确保每个环节紧扣观点,故事与考点精准对应。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论述题答案会层次清晰、论据充分,避免出现逻辑混乱或脱离考点的问题,有效提升论述题的得分水平。

3.故事运用训练策略

3.1 课堂故事讲解练习

课堂故事讲解练习是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故事能力的关键环节,需结合教学进度设计互动性练习。讲解新课时,教师可先引入与知识点相关的历史故事,再引导学生结合故事分析考点。比如讲解“戊戌变法”时,先讲述“谭嗣同慷慨就义”的故事,再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从故事中能看出戊戌变法的哪些特点?谭嗣同的行为体现了怎样的精神?与“戊戌变法的性质、结果及影响”这一考点有何关联?每组推选代表分享观点,教师结合考点进行点评补充,帮助学生掌握故事与考点的结合方法。课堂还可开展“故事说考点”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熟悉的历史故事(如“蔺相如完璧归赵”),在班级内讲解故事,并说明故事对应“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外交策略”等考点。通过课堂互动,学生能主动将故事与考点融合,提升运用故事理解考点的能力。

3.2 课后故事作业巩固

课后故事作业巩固能进一步强化学生运用历史故事的能力,作业设计需注重实用性与针对性。可布置“故事—考点匹配”作业,给出多个历史故事(如“商鞅立木为信”“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和对应的考点清单,让学生将故事与正确考点匹配,并简要说明理由,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匹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意义”,理由是迁都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推动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也可布置“故事论述”作业,给出论述题题目(如“改革能推动社会发展”),要求学生运用至少两个历史故事(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完成作答,需明确故事与考点的关联,保证论述逻辑清晰。教师需及时批改作业,针对学生在故事与考点结合、论述逻辑上的问题(如故事与考点脱节),给出具体改进建议,让学生通过课后练习不断完善运用故事的方法,巩固课堂所学。

3.3 模拟考试故事运用

在模拟考试中强化历史故事的运用,能让学生适应中考氛围,熟练将故事融入答题。模拟考试命题需参照中考题型,在材料题和论述题中预留运用故事的空间。例如材料题选用“戚继光抗倭”的故事片段,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及历史意义;论述题设置“民族精神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的题目,鼓励学生运用“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等故事论证观点。考试后,教师需重点分析学生答题情况:是否能准确用故事支撑考点?论述逻辑是否连贯?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故事堆砌、缺乏考点关联),进行集中讲解,并设计专项训练(如“故事论据优化练习”)。通过多次模拟考试,学生能逐渐掌握在考试中合理运用历史故事的技巧,在中考时从容应对各类题目,充分发挥故事对得分的助力作用。

结束语:在初中历史中考备考中,历史故事是宝贵资源。合理运用历史故事,能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知识,提升答题能力。教师与学生应重视这一方法,不断探索实践,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作用,为中考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韩素琴.深度学习目标下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24(14):85-87.

[2]尹武.历史微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C]//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研究论坛论文集.20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