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对真性近视青少年儿童的干预效果探讨
季晓静
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眼科 湖北宜昌 443000
真性近视在青少年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作为一种眼轴延长、眼球结构发生不可逆改变的近视状态[1]。当青少年儿童被确诊为真性近视,意味着其眼球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眼轴超出了正常范围,导致光线无法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而是聚焦在视网膜前,进而出现看远处物体模糊不清的症状[2]。本研究主要以宜昌市 5 区 8 县部分幼儿园和中小学校的26320 位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对青少年儿童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并得出最终满意结果,具体操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宜昌市5 区8 县部分幼儿园和中小学校的26320 位儿童青少年,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3160 人。两组青少年儿童的资料如表 1 所示:
表1.两组青少年儿童的一般资料对比

对比两组资料,组间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即:控制用眼时长,每读写30-40 分钟休息 10 分钟,减少电子设备使用,保持正确读写姿势与充足光线。定期监测视力,度数变化及时换镜。保证每日 9-10 小时睡眠,督促每天 2 小时以上户外活动。教导用眼卫生,勿揉眼,合理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 A、C 及钙锌的食物,延缓近视发展。
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即:1、用眼知识宣教:医护人员定期前往学校开展用眼知识讲座,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的认知水平,采用多样化方式进行讲解。同时,向家长发放宣传手册,详细阐述家庭中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并通过家长微信群定期推送护眼知识。2、视力保健指导:指导学生进行眼保健操、转眼球运动、手指操等视力保健活动。眼保健操按照教育部和卫生部规定的标准动作进行教学,确保学生掌握正确做法;转眼球运动要求学生以看视野最大外周缘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慢转与快转,锻炼眼内外肌;手指操则通过远近交替注视手指,促进眼内外肌联合运动。课间休息时,督促学生到室外空旷环境进行体育锻炼,缓解视疲劳。3、定期视力检查:每半年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全面视力检查,排除眼器质性病变、青光眼等疾病,并询问家族史。根据检查结果,为近视学生建立个性化视力档案,制定相应护理方案。对于真性近视学生,根据散瞳验光结果开具合适度数的配镜处方,并指导正确佩戴眼镜。4、环境优化建议:对学校环境进行评估,向学校提出优化建议。要求学校保证教室窗户透光面积与地面之比不低于1:6,窗户外无高大遮挡物,黑板保持乌黑,避免直射光和反射眩光;根据学生身高及时调整桌椅高度,确保桌椅高度与学生身高匹配;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减少多媒体教学使用频率,降低电脑辐射对学生视力的影响。5、运动与营养协同干预:保证每日 2 小时以上户外活动,通过阳光照射促进多巴胺分泌,抑制眼轴增长,锻炼眼部追视能力。在饮食方面,增加富含叶黄素、维生素 A、C、E 及Omega-3 脂肪酸的食物摄入,为视网膜提供营养支持。6、心理与睡眠双重调节:关注近视儿童的心理状态,通过科普宣教消除其对近视的焦虑情绪;鼓励家长营造轻松家庭氛围,避免因学业压力加剧用眼疲劳。同时,保证小学生每日 10-12 小时、中学生 9-10 小时的充足睡眠,促进眼部组织修复,维持眼内肌、睫状肌的正常功能。7、家庭与学校联动:建立家校协同防控体系,学校方面可以定期开展视力保护课程,并且合理安排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确保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户外运动;家长则监督学生在家庭中的用眼行为,控制作业时长,减少课外培训负担。学校与家长可以在家校群中对孩子的用眼情况进行共享,针对性的对一些近视严重情况儿童进行用眼干预,形成一个持续性的、准确近视防控氛围。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青少年儿童的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26.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
检验,采用 n ( (%) )表示,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 99.74% ( 13127/13160 ), 对 照 组 为 97.96% (12892/1316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 2.
表2.两组青少年儿童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n,%) )

3 讨论
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宜昌市儿童青少年近视呈低龄化趋势,对其进行有效防治刻不容缓[3]。在护理干预过程中,通过针对性护理措施的实施,其多样化的宣教方式,提高了学生和家长对近视防治的认知水平,增强了他们的护眼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近视防控工作中[4]。视力保健指导中的眼保健操、转眼球运动、手指操等活动,能够有效锻炼眼内外肌肉,缓解视疲劳;增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时间,不仅有助于放松眼睛,还能促进身体发育[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 99.74% ,对照组为 97.96%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主要得益于针对性护理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从根本上减少近视加重的风险,家长和孩子能切实体会到护理人员对孩子眼健康的关注,进而提升对护理的认可和满意程度。因此,我们认为,在儿童青少年中,相较于实施常规护理而言,实施针对性护理能够为家长解答各种疑问,消除误区,心理支持与解惑能增强家长和孩子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提升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实施针对性护理在儿童青少年中,能及时发现度数变化并调整治疗措施,减缓近视发展速度,使家长和孩子感受到护理的全方位关怀,从而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参考。
【参考文献】
[1]朱志燕. 学龄期儿童近视的相关因素分析与针对性护理措施 [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 4 (07): 173+186.
[2]杨剑英,李鹏斐,李静,等. 中医护理方案在青少年低度近视中的效果评价 [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4, 34 (03): 291-295.
[3]董运婷,魏承丽,吕慧改. 全方位护理干预在青少年近视治疗中的影响 [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2, 54 (07): 887-889.
[4]李淑玲,刘春霞,苏珮施,等. 全方位护理干预在青少年近视中医治疗中的影响 [J].中医外治杂志, 2022, 31 (02): 116-118.
[5]李乐,程玮,李丽娟,等. 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的综合护理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的干预效果 [J]. 河南医学研究, 2022, 31 (07): 133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