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班级文化建设与班级管理效能研究

作者

刘智铭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第二中学星科校区 526200

新时代背景下,班级管理不再是简单地人员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这几种模式,而是要将这些管理模式渗透到班级文化建设里去。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长期互动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行为规范、心理氛围和物质环境的综合体现。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功能,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一、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班级文化建设形式化严重

当前,部分班主任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解较为浅薄,将班级文化建设理解为简单得布置教室环境,在教室墙壁张贴名人名言、学习标语,在图书角摆放书籍等,营造文化氛围,但这些布置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实质性的文化内涵。实际上有些班级的图书角书籍学生兴趣不高导致书籍长期无人翻阅,只是作为应付检查的摆设。墙上的标语学生也只是一扫而过,未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组织的班会,活动内容和形式单调乏味,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大多数是班主任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互动交流极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无法真正达到文化建设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班级管理理念滞后

班级文化建设与管理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的参与度普遍较低。部分班主任仍然秉持着传统的管理理念,以教师为主导,采用 “命令式”、“强制式”的管理方式,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和管理决策时,往往是自己制定方案,然后要求学生执行,很少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管理的状态,不仅导致学生缺乏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还会影响学生对班级文化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难以形成班级凝聚力[2]。

(三)班级文化建设与管理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

应试教育对教师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一些班主任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将班级管理的重点放在督促学生学习上,对学生在品德、心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发展关注不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这种片面的管理理念导致班级管理工作失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也影响了班级管理效能的提升。

二、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及管理优化措施

(一)物质文化:深入内里营造良好教育空间

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直观载体,围绕学生发展需求,灵活打造班级空间。在空间布局方面,传统的行列式桌椅摆放方式主要强调纪律性,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互动交流。班主任可以结合教学中小组讨论需要,将班级座位调整为 6 人一组的 U 型布局,有助于学生开展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碰撞。班级墙壁、黑板报是重要的文化宣传途径,除了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艺术作品外,还应将教育功能与情感相连接,突出人文性。班主任可以设置“心愿墙”,让学生在开学初写下自己的短期目标,随着学期推进,定期展示目标达成情况,将目标进行可视化记录,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还能在班级内形成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在图书角的建设上,班主任需突破传统静态陈列模式,构建动态的阅读生态系统,采用“学生自主管理 + 流动借阅”模式,由学生推选责任心强、热爱阅读的图书管理员,制定详细的借阅规则,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藏书,并在书籍扉页写下推荐理由,形成“图书漂流”的独特文化。

(二)制度文化:师生共同建立班级文化

制度文化是保障班级有序运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基石。班主任在制定班级制度时应以民主为核心,以科学为准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责任感。班主任可以制定“三阶段计划”,第一阶段,班主任引导学生分组开展班级问题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访谈等方式对班级现有问题进行梳理。第二阶段,各小组针对组内找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形成制度草案。第三阶段,召开全班班会,让各小组根据案进行逐条讨论、修改,最终通过民主表决形成班级公约[3]。

在制度执行层面,班级里可以推行“班级事务承包制”,将教室卫生、设备维护、文化建设等班级事务细化为具体岗位,如 “黑板清洁专员”“多媒体设备管理员”“文化墙设计师” 等,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与兴趣自愿认领,定期轮换,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学期末组织学生对本学期班级制度进行复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修改建议,确保制度始终贴合班级发展需求。通过这些措施,学生从制度的执行者转变为制定者与监督者,真正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三)精神文化: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班主任在建设班级文化时,需要注意学生个体间的差异,避免“一刀切”的教育方法,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搭建多样化的个性展示平台,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同时,班主任要注意学生情绪变化,初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压力,使其心理需求较其他时期更为丰富复杂。班主任可以在班级设立 “心灵驿站”,配备心理书籍、减压玩具,学生可以在这里倾诉烦恼、放松心情。同时,开展“一对一” 谈心活动,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及时给予学生心理支持。

三、结语

初中班级文化建设与管理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发展,通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维度,构建“三位一体”的班级文化,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学生自我管理,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效能.

参考文献:

[1]郭凤青.基于班级文化建设视角的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机制优化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5(3):008-011.

[2]杨军,王燕,吴桐,李文涛.学生管理中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4(11):073-076.

[3]梁洁.初中班级管理文化建设的问题及优化措施[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10):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