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弘扬教育家精神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路径探索

作者

黄聪悰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对于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又涵养德行”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对教师群体素质提升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都指明了方向。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近年来国家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体现在高学历人才数量不断攀升:教育部数据显示,1999 年,我国博士毕业生数量首次超过 1 万人;2020 年,我国在校博士生46.65 万人,毕业博士生人数为 6.62 万人。另一方面,在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各地人才引进政策待遇优厚以及新一代青年爱国情怀的背景下,海外归国博士数量也不断增加。这部分高学历人才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注入了鲜活动力,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师德素养教育培训有利于抓住关键群体,更好地发挥其对于大学生的引导模范作用。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师德师风思想的承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可以看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是政治标准,好老师应当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牢记政治使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社会阶级和实践理论中的一些基本观点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

一是人民性原则。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是为少数统治者服务的。但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能看到大众疾苦,有极强的人民情怀,并且从被剥削压迫的大众利益出发构建起学科体系。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提到“愿意为带来幸福而牺牲自己”,恩格斯对19 世纪中叶英国工人阶级悲惨生活的剖析都表达了两位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怜悯,改变这一状况并实现劳动人民的解放成为他们的共同追求,也是他们建构理论的感情基础。马克思主义提出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并将其应用于历史观中,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下,习近平总书记对师德师风的理解也始终以人民性为基本原则,把人民满意与否作为教育事业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二是阶级性原则。与资产阶级以种族、性别矛盾掩盖其具有阶级性的价值观相反,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起就强调自己稳站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首开教育阶级性的先河,揭示了资本主义教育并非其宣称的那样自由平等,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培养成资本家攫取更多剩余价值的机器;而劳动在资本主义世界也异化成否定和摧残劳动者的手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德育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立德树人本质上就是要求学校和教师引导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联系,自觉投身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个人与国家的统一中找到并实现个人价值。

(二)历史逻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凝练

中国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对教师崇德仁爱的道德期待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好老师不仅要当“经师”,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当“人师”,以德立身、以德施教,这一论断充分考虑了教师职业特征、学生成长规律和社会公众期待,是对传统师德师风的创新性发展。

一是要育人解惑。唐代文学家韩愈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求教师必须自身专业素质过硬,既能理解本学科基础理论,也能把握学术前沿话题,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关键问题有自己深刻的见解并拿出研究成果,“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能传播知识、解答疑惑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二是要以身作则。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并不问贵贱广招学生,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引用《学记》中“亲其师信其道”的典故,要求广大教师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自觉做学生为学为人的表率。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孔子提出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尤其在高等教育已经走向普及化,并非大众印象里的“象牙塔”,高等学校教师更应当根据本校生源实际调整教学模式,以自己的行动吸引学生追随和信服。

(三)实践逻辑:对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回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转变“五唯”的教师评价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党和人民的期待仍有差距,体现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师德师风建设还有薄弱环节。

一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基础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资源。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的人才争夺也进入白热化。境外敌对势力通过意识形态渗透、宣扬中华历史虚无主义、抹黑党的形象等多种方式,试图惑乱青年人的思想以达到颜色革命的目的。在此严峻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当自觉担起社会责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忠于党和国家事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巩固思想共识需要抓住师德师风建设这一关键,只有把高校教师队伍的思想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路上,才能保障接受教育的时代新人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

二是转变师德师风现实问题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和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部分高校教师出现了理想信念的动摇,尤其部分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西方的月亮比较圆”的现象,盲目崇拜西方的民主自由制度,把社会主义教师的使命任务抛之脑后,培养出的学生自然难当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部分高校教师学术不端,不仅体现在利用信息差翻译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据为己有上,而且买卖学术论文、侵占学生学术成果的现象层出不穷,更有甚者堪称“学阀”,利用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任人唯亲排除异己,制造“学术山头”,严重影响高校教师队伍整体形象。

二、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的特征

当下高校引进青年教师的年龄限制大多在 35 岁以下,即大多数出生于上世纪 80 年代之后,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亲历者。与上一辈相比,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的 80 后 90 后普遍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更加追求自由和自我,强调个人个性的发展,对高校教师应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认同度低。实践证明近年青年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也正以此为重点:2022 年 5 月 19 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的留学归国青年回信,勉励他们鉴定文化自信,坚持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2021 年起,教育部也委托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基地,举办“高校青年教师国情教育研修班”,开展关于党史国情的教育培训,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另一方面,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强但教学能力相对薄弱。近年来去高校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青年学者大多是毕业于高水平大学或归国博士,有较为系统严谨的科研能力训练,个人素质毋庸置疑,但多数人毕业即进入高校任职,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需要时间,教学能力需要引导和培养——这就导致部分青年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整体不足,一些人只能就学术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和解答,但对于学生人格成长、心理健康的问题无法给予帮助;一些人无法从科研角色中脱身,认为自己只需完成学校的科研考核评价任务即可,对教学任务敷衍了事,收获学生差评时只有无能狂怒。

三、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

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教师能传正确的“道”的前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三个牢固树立”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居于首要地位,足以看出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坚定教师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的关键作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在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原则基础上,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强化价值引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这表示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辅导员的专属职责,所有授课教师都应当思考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融入自己的课堂中。

(二)构建健康长效的考核评价机制

健全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建设师德师风的重要性此处不再赘述。上文提及的《意见》中指出应当通过制定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规章制度,同时在招聘、职称评定、评优评先、项目申报等环节中引入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以严肃的制度划定教师职业红线。但问题的关键始终不在于是否应当划定职业行为底线,而是如何设置科学客观的考核标准。比如很多学校虽然设置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问卷,但把其作为期末查询成绩的前置要件,而且任课老师后台能看见学生的打分情况,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学生评价时的谨慎心态。

(三)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尽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 ,但翻阅社会新闻却不难看出,教师行业有朝着服务业发展的趋势,教师变成了学生和家长的专属服务员,具体表现在:学生和家长随时联系老师,若老师没有迅速回复,或回复内容没有让对方满意,马上就能在社交平台上看见聊天界面截图并威胁要去学校投诉;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把某些宣传任务强行摊派给高校教师,要求老师在学生班级群里转发并记录任务完成情况,使老师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中。如果不能维护教师的职业尊严,提升教师工作的成就感,那么要求老师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中只会是空中楼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苏寄宛.新时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着力点[N].光明日报,2022-6-28(006).

3.陈思蒙,段鑫星.论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J].社会科学刊,2023(01):43-49.

4.《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209/c64094-28936173.html.

5.习近平.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J].人民教育,2013,(18).

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7.《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tdsourcetag=s_pctim_aiomsg.

黄聪悰(1995-),女,汉族,湖北十堰,助教,硕士研究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