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黑板” 到“ 光屏” ,数智化工具重构五年级数学课堂交互生态
王杰
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小学
引言:教学关键是“ 育人” ,核心是“ 教什么” 和“ 怎么教” 。“ 数智化 + 教育” 为解答这两个核心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路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交互系统,在践行“ 大数学观” 教学理念的过程中,数学课堂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和实用性。通过借助数智化工具,充分发挥智慧教育在资源共享、实时反馈、个性化指导等方面的优势,深度融合数学学科特点与数智化功能,打造一个“ 思行结合” “ 虚实互补” 的“ 探究式课堂” ,能够让学生获得更深刻、更全面的数学学习体验。
一、追根溯源,聚焦“ 数字感知” 培育数学眼光
数感与运算能力是数学学科的基本核心素养,要求个体能够运用观察与分析的方法,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并灵活运用数字、符号以及数量关系,敏锐地感知数字在大小、运算、关联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特征。培养学生数感素养,能够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数字在学习、生活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借助数学学习平台这一“ 智能交互” 教育技术,强化学生在运用传统与现代工具、方法以及数学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
“ 追根溯源” 环节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认识数字的大小、运算、关联和实际意义。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 小数” 知识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借助数智化工具设计“ 数字乐园” 和“ 隐藏的数字” 两部分内容,从学生视角出发,将学生的“ 兴趣” 转化为“ 认知” ,“ 好奇”转化为“ 行动” ,捕捉他们的“ 真” 眼光,综合提高“ 数字感知” 素养。
首先“ 数字乐园” 由“ 数字找家” “ 数字接龙” 与“ 数字计算” 三个小游戏构成,分别对应学生的兴趣特点、思维能力和数学经验,学生通过小游戏感受真实的数字应用,更直观地发现数字特征,并用计算呈现数字在运算、大小等方面的特点,以此培养他们对生活中数字的观察能力,巩固数学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其次,“ 隐藏的数字” 旨在提高学生对数字关联和运算的感知能力。教师借助数学学习平台的数字展示功能,分别上传实际生活中的数字问题、学生解决的数字难题以及数学家们对数字的研究成果,利用拆分、组合、对比、推演等工具处理数字,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和交流进一步从多角度、多方面感知数字的特点和数学视角下的运算与关联特点,指导学生利用数字卡片制作数字运算模型并展示在学习板上,同时利用小练习与量化评价表(见表 1),将学生新知与旧知融会贯通,提高学生数字感知能力。
图1“ 数字运算模型” 作品

二、触摸数字,借助“ 沉浸体验” 促进可感可知
实践操作是学生与数学知识建立联系的桥梁,也是他们理解概念、掌握方法的重要方式。“ 触摸数字” 环节,深耕于数学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跨界交融,旨在挑战学生习以为常的学习数学方式,激发他们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探究潜能,引领学生探索更为丰富、多元的数学认知维度。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学习平台设计“ 动手做数学” 的沉浸式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其他的感官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 触摸数字” 课时分为“ 数字瞬间” “ 数学实践” “ 二次探究” 三部分,分别对应沉浸体验、数学操作和知识拓展三个教学任务。首先,“ 数字瞬间” 环节,依托家校共育桥梁,要求家长记录学生们在解决不同数字问题时的状态,当学生们成功解出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时,展现出对成功的喜悦与自豪;而当他们遇到难题卡壳时,生动体现思考过程中的自然反应。状态对应学生对不同数字问题的感知体验,是数学表达的直接体现。借助数学学习平台展示精心挑选的一组状态照片,并利用平台内集成的先进教学工具,对照片进行创意性的处理,学生们的状态被巧妙地转化为形象而富有趣味的情境图,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吸引力,更为学生们后续的自主探究提供了丰富的思路与素材。接着,“ 数学实践” 环节,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数学学习视野,激发他们的探究欲与创造力,鼓励学生根据屏幕上展示的情境图“ 做一做” 对应的数学问题。重点培养学生捕捉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引导他们深刻体会生活所蕴含的丰富数学知识与应用价值,积极探索更多元化的解决方法。最后,“ 二次探究” 环节,通过教游一体化激发学生再探究的热情。“ 二次探究” 由“ 幸运转盘” 和“ 情境组合” 组成。教师借助数学学习平台的“ 随机” 功能随机选取五名学生上台抽取数字卡片并进行运算,引导其他学生从运算过程中寻找解题思路的呈现灵感,为自己解决类似问题增添方法;“ 情境组合” 则是将“ 追根溯源” 环节学生制作的“ 数字运算模型” 与本环节制作的“ 数学实践” 成果相结合,通过引导学生匹配不同的数字问题与对应的解决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特别是关注问题与方法之间的关联关系,不仅实现了两节课之间的内容衔接与呼应,同时也促使学生更加细致地关注并处理数学问题中的各个细节。
三、交互体验,创设“ 数我最棒” 助力数学表达
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提升学生的数学实践与思维水平,综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借助“ 智能交互” 教育技术探索多样化的教学路径,特别是多样化设计成果展示环节,能够为学生带来更为丰富与深刻的体验。数智技术是构成“ 交互式沉浸体验” 的基本元素,在“ 我的数字王国” 课堂,借助数字技术将“ 交互” “ 沉浸体验” 与“ 教学” 相互融合,借助数字媒介的展示效果与独特的体验优势,为学生打造身临其境般的感受,让学生对自己的数学成果产生新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 交互体验” 环节主要分为“ 成果设计” “ 场景布置” “ 成果展示” 三个环节。首先,“ 成果设计” ,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将此前在纸张上构思的“ 数字应用方案” 转化为一个个实用的成果,将对数字和运算的理解赋予数学实践之中。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集思广益,在家长的协同下收集整理生活中的数字问题并“ 学以致用” 设计出解决方案,既充分锻炼学生数学应用和表达技能,又传递“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的应用意识。接着,“ 场景布置” 环节,邀请学生自主设计和布置“ 展示区” ,团结协作共同将成果展示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规划能力与合作能力。
结语
从“ 黑板” 到“ 光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 建构主义学习” 理论为基、以“ 沉浸式参与” 模式为径,将“ 追根溯源” 的数字感知培育、“ 触摸数字” 的沉浸体验深化、“ 交互体验” 的数学表达赋能串联成线,让“ 教、学、练、评” 在虚实交融中实现有机融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智化赋能中,不断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和必备能力。
参考文献:
[1]缑慧霞.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方法[J].天 津教育,2023(24):176-178.
[2]曹江峰,言克琴.桥接·联通·蕴伏——境脉视角下数感培育的课例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3(2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