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英语中高年级非故事类文本的阅读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作者

周俊良 周萍

福田区荔园小学(百花)

摘要:本文以非故事类文本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小学中高年级英语课堂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通过分析标题、小标题、主题句、图文信息及总结性内容等角度,提出非故事类文本教学需紧密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的观点,并强调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信息提炼能力及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非故事类文本;阅读策略;中高年级英语课堂;思维发展

一、引言

小学英语教学中,非故事类文本(如科学、社会类绘本)是教材内容的重要补充。这类文本以真实知识为核心,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传递自然与社会现象,具有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促进认知发展、拓展专业词汇、提升观察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多重价值。然而,非故事类文本因信息量大、逻辑性强、语言专业等特点,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需通过科学的阅读策略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文本结构、提炼核心信息,并建立知识与生活的关联。

本文以“Water”主题的非故事类文本为例,从标题解读、框架分析、主题句提炼、图文结合及总结反思等维度,探索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二、教学文本分析

(一)文本结构与语言特点

非故事类文本通常采用“总—分—总”的逻辑结构,以清晰阐述主题。以“Water”为例,文本从水的重要性切入,分述其形态与转化过程,最终回归保护水资源的呼吁。此类文本的难点在于专业词汇(如“evaporation”“condensation”)与复杂句式,教师需通过简化语言、突出关键词、结合生活实例等方式降低学习难度。

此外,非故事类文本的语言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客观性:以事实陈述为主,避免主观情感表达。第二,逻辑性:通过因果、对比、流程等逻辑关系组织内容(如“First… Then… Finally…”)。第三,功能性:注重传递信息,常使用定义、分类、举例等说明方法。

教师需引导学生识别这些语言特征,例如通过标注连接词(如“because”“however”)分析段落逻辑,或通过比较“液态水”与“固态水”的特点理解分类说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设定

教学目标需兼顾知识理解与能力培养:

第一,理解水的形态及其转化过程,掌握相关科学词汇。

第二,学会通过标题、小标题、主题句快速定位信息,利用图文结合理解内容。

第三,树立节约用水意识,激发科学探索兴趣。

三、非故事类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解读标题,激活背景知识

标题是文本的“眼睛”,既概括主题,又隐含内容线索。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标题预测文本内容,激活已有知识储备。例如,针对标题“Earth’s Water”,学生可推测文本涉及地球水资源的分布、形态或保护措施。此环节可通过以下步骤展开:第一,提问引导:如“What do you know about water on Earth?”第二,词汇联想:围绕“water”展开思维导图,罗列相关词汇(如“ocean”“rain”“ice”)。第三,目标设定:明确阅读任务(如“Find out how water changes its forms”)。通过标题解读,学生能快速聚焦主题,为后续阅读奠定基础。

(二)分析小标题,梳理文本框架

小标题是文本结构的“路标”,体现作者的行文逻辑。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小标题快速把握文本框架:任务一:浏览小标题,标注关键词(如“Importance of Water”“Forms of Water”)。任务二:小组讨论各章节内容,预测可能涉及的知识点与难点。针对“Forms of Water”章节,学生可预测将学习液态、固态、气态水的特点。此过程不仅帮助学生理清文本脉络,还能培养问题意识与协作能力。

(三)提炼主题句,定位核心信息

非故事类文本的章节首句多为主题句,概括段落核心。教师需训练学生通过略读主题句快速提取关键信息,首先是略读训练,限时阅读各章节首句,总结文本主要内容。其次是拼图阅读,分组精读不同章节,完成后分享交流,实现信息互补。例如,在“Water Cycle”章节中,首句“Water moves between the Earth and the sky through evaporation and condensation”直接点明水循环过程。学生通过主题句快速锁定重点,再结合精读深化理解。

(四)结合图文,突破理解障碍

非故事类文本的插图兼具解释性与启发性,是辅助理解的重要工具。教师需引导学生观察图文关联。第一,图文匹配:对比文字描述与插图细节(如“evaporation”对应水蒸气上升的图片)。第二,词汇解码:通过插图中的视觉线索(如箭头、颜色变化)推测专业术语含义。例如,在讲解“condensation”时,学生通过观察水滴形成的插图,结合上下文理解该词含义。此方法不仅降低词汇学习难度,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与推理能力。

(五)关注总结句,深化思维拓展

文本末尾常以总结句或提问引发读者反思。教师可通过以下活动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第一,问题讨论:如“Would you drink polluted water? Why?”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与生活经验表达观点。第二,思维导图:以总结句为起点,梳理文本核心内容(如“水的重要性—形态转化—保护措施”)。例如,针对“Save Water”章节的总结句,学生可分组设计节水海报,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六)跨学科整合,强化知识应用

非故事类文本的教学可与其他学科联动,例如:科学实验:通过模拟水循环实验(如加热水观察蒸发),验证文本内容。数学统计:调查家庭用水量并制作图表,分析节水潜力。艺术创作:绘制“水的旅程”连环画,用视觉语言复述科学知识。此类活动不仅增强学习趣味性,还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思维。

四、教学实践与反思

非故事类文本教学应以生活化情境为基点(如实验观察、家庭调查),设计分层任务与多元评价体系,推动教师角色向学习引导者转型。通过问题链引导和项目式学习,将语言训练融入科学探究过程,促进学生在知识建构中发展思辨能力与核心素养,架接文本认知与现实世界的桥梁。

参考文献:

[1]蒋路易.幼儿园教师对科学绘本的解读与应用[J].福建教育,2019,(0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