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管理中质量监督体系的完善与优化路径

作者

刘晓琼

牟定县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乐航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确保工程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核心环节,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对于提升建筑工程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传统质量监督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监督力度不足、监管体系不健全和信息化程度较低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工程管理的高标准要求。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强化制度建设和提升管理人员素质,能够有效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增强监督效果和管理效率。本文围绕建筑工程管理中质量监督体系的完善路径展开讨论,分析现存问题及其根源,提出科学化和信息化的优化策略,为现代建筑工程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监督体系;优化路径

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监督机制不健全

质量监督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建筑工程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监督机制,工程建设过程中监督主体责任划分不清,导致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之间协调不足。质量监督任务往往流于形式,责任落实不到位,出现施工质量缺陷后难以追责。监督机制缺失还表现在现场监督的盲区较多,部分关键环节未能实现实时监控,造成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工程监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导致监督能力不足,难以全面掌控施工质量状况。通过健全监督机制,明确质量管理责任和监督主体,能够有效弥补机制缺陷,提升工程管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监督技术手段滞后

监督技术手段滞后严重制约了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在传统质量监督模式中,依赖人工巡检和现场记录,监督效率低且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人工监测方式难以覆盖工程全过程,导致关键环节监管不到位。现代建筑工程中广泛采用的新材料和新工艺对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监督手段未能及时跟进,造成管理滞后和监督缺失。缺乏智能化和数字化手段,监督信息难以及时汇总和分析,形成信息孤岛现象。应用先进监督技术,如BIM技术、无人机巡检和智能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监督,及时掌握工程质量状况和隐患变化,有效提升质量监督的精准度和科学性。

质量管理信息化不足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水平不足,难以实现数据共享和实时监控。传统工程管理模式中,质量监督数据主要依靠纸质文档和人工记录,信息传递效率低且准确性不足。监督记录的滞后性和不完整性导致工程进度和质量问题难以及时追溯和分析。施工现场数据采集和传输技术未能充分利用,造成质量监督信息流转受阻。由于缺乏集成化管理平台,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监督工作的协调性和统筹性较差。通过推进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构建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实现质量数据的高效采集、实时传输和智能分析,能够显著提升监督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的完善与优化路径

(一)健全质量监督机制,强化责任落实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制的健全是确保工程质量管理有效性的核心环节。为保证监督机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必须在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层层把控的监督机制。在项目立项阶段,强化监督制度的制定,明确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在质量管理中的具体职责,细化质量控制指标和考核要求。在施工阶段,设立专业质量监督小组,确保每个施工环节均有专人负责,严格落实质量验收标准。通过建立动态监督制度,实时监控施工质量变化,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处理。在竣工验收阶段,实行第三方质量评价机制,确保监督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加强制度执行力度,对未按规范操作的单位和个人严格追责,形成质量监督的长效机制。

引入智能化监督技术,实现动态监管

智能化监督技术是现代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物联网、无人机和智能传感器的集成应用,能够实现施工现场的动态监控和实时预警。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安装结构应力传感器和倾斜监测设备,实时监控建筑结构变形和受力变化,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稳定性。采用BIM技术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虚拟建模和三维可视化展示,提前识别潜在质量问题和施工冲突。在现场监控中,无人机巡检能够快速覆盖大面积施工区域,精准定位施工缺陷和施工安全隐患。通过智能化监控平台,集成视频监控、数据采集和实时分析功能,实现质量问题的快速定位和实时报警,有效提升质量监督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数据共享能力

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质量监督的集成管理水平,通过构建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质量数据的实时共享和全面监控。搭建工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将施工进度、质量检测和监控数据进行集成化管理,形成一体化监督管理链条。在系统中集成物联网传感数据和现场监控视频,实时跟踪施工质量状态和设备运行情况,确保数据同步和监控精准。在平台设计中,注重模块化和可扩展性,实现施工现场管理、材料检测和风险预警等多功能集成。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支持,为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和精准研判,提升管理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数据的动态监测和快速传递,能够显著提升建筑工程管理的透明度和科学性。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升监督管理水平

专业人才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核心支撑,通过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提升,能够显著增强监督管理能力。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工程管理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同步提升,确保监督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建立多层次培训机制,通过专项培训和实战演练,提升质量监督人员对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适应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和岗位实训,推动监督管理人才的梯队建设和专业化发展。设立专业人才认证体系,确保质量监督人员具备合法资质和专业能力,减少因技能不足导致的监督漏洞和管理失误。在管理实践中,形成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将工作实绩和专业素质相结合,有效提升监督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结束语: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的完善是保障工程安全和管理水平提升的基础。通过健全监督机制、引入智能化技术和加强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质量监督的动态化和精准化。未来需要在强化人才培养和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不断提升监督体系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工程质量管理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祺.有效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方法初探[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23):245-247.

[2]左满刚.分析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关键环节[J].居业,2022(6):140-142.

作者简介:刘晓琼,出生年月:19920616,籍贯:云南楚雄,名族:汉,学历:全日制本科,主要从事工作方向:建筑工程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