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思维品质提升路径探析
郑芳芳
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第二小学
摘要: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英语写作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更是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重要平台。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关键期,英语写作教学若能科学设计路径、合理组织内容,将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本文在梳理核心素养背景下思维品质的内涵基础上,结合小学英语教学实际,提出三条具体提升路径:一是通过图示结构引导学生构建清晰的写作思路;二是借助任务驱动写作深化学生的思维过程;三是通过多元化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反思与成长。研究发现,这些路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维品质;小学英语;写作教学;路径探析
引言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核心素养成为课程目标设计的关键导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强调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的全面发展。思维品质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它不仅关系到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更影响其综合素养的成长轨迹。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写作教学则是融合语言与思维的重要桥梁。当前小学英语写作教学在实践中仍存在语言形式单一、思维训练缺位、评价方式片面等问题,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构思和深度表达能力。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教学路径设计角度出发,探讨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思维品质,以推动小学英语教学向更高质量发展。
一、思维品质与小学英语写作的内在契合性
1.1 思维品质的内涵与特征
思维品质通常指思维的广度、深度、敏捷性、逻辑性和创新性。它不仅是思维能力的体现,更体现出思维过程的质效。对于小学生而言,思维品质体现在能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同时也包括表达的逻辑条理与创新意识。
1.2 英语写作对思维品质的促进作用
英语写作是一项综合性语言活动,要求学生在明确写作目的、组织语言结构、进行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调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进行思维的整合与重构。例如,在写一篇“My Favorite Season”的作文时,学生需要比较不同季节的特征、表达个人喜好并进行合理解释,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思维品质的锻炼。
1.3 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的现实困境
目前多数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仍偏重句型操练和模板套用,忽视了对学生思维深度的引导。课堂上教师“喂答案”的现象较普遍,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空间,写作过程流于形式,难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与逻辑表达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写作教学策略设计
2.1 运用图示结构促进思维逻辑建构
图示法是一种将抽象思维可视化的教学工具,如思维导图、时间轴、因果图等。通过引导学生在写作前进行图示构思,可以帮助其厘清思路、梳理结构。例如,在写“An Unforgettable Trip”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人物、地点、时间、事件经过与感受的图示,进而形成条理清晰的写作内容。
2.2 设计任务驱动写作提升思维深度
任务驱动写作强调通过具体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展写作活动。相比传统命题作文,任务型写作更具现实意义和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思维潜能。例如,设计一个“给外教写信介绍中国节日”的任务,学生需要收集资料、筛选信息、组织语言并形成书面表达,这一过程中涵盖了信息处理、逻辑组织、观点表达等多个思维维度。任务驱动不仅让写作变得“有用”,更通过对真实情境的模拟,提升了学生在语言输出过程中的思维深度与主动性。
2.3 引导类比与比较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融入类比与比较的方法,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视角,提升其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Compare Two Seasons”写作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天气、活动、喜好等维度进行比较,这不仅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还培养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多样性。通过不断练习类比与比较,学生能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立体化的思维框架,为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思维品质反思与提升
3.1 自我评价激发元认知能力
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引入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身学习状况的认知与调控。教师可设计简明的写作自评表,引导学生在写作完成后反思“我是否表达了完整的观点”“我用了哪些新词汇或句型”“我还可以改进哪一部分”等问题。通过自我评价,学生逐渐具备分析自身写作的能力,培养了元认知思维,进而实现从“写作任务的完成者”向“写作过程的反思者”转变,推动思维品质不断提升。
3.2 同伴互评培养批判性思维
同伴互评是一种促进学生之间互动与合作的重要评价方式。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组织小组互评,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他人作品中学习优点,还能通过评价过程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让学生围绕“结构是否合理”“观点是否清晰”“表达是否生动”等维度进行互评,使他们在对比分析中逐渐形成判断标准。长期的互评训练能够增强学生的信息筛选与逻辑判断能力,有助于形成理性思维与反思习惯。
3.3 教师反馈引导思维再加工
教师的专业反馈在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中具有导向作用。有效的反馈不仅要指出语言错误,更应在内容构思、结构安排和语言使用方面给予具体指导。例如,在批改作文时,教师可结合学生思维路径提出改进建议,如“可以增加一段具体描写来丰富内容”“建议对两个观点进行逻辑连接”。此外,借助“写作成长档案袋”或“写作过程记录卡”,持续追踪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轨迹,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与调整中实现思维的再加工与优化。
总结:英语写作教学是实现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抓手,尤其在小学阶段,写作不仅是语言训练的过程,更是思维品质塑造的主阵地。本文通过对思维品质内涵与小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三条提升路径:图示结构促进思维逻辑建构、任务驱动深化思维过程、多元评价激发思维反思。这些教学策略有机融合了语言技能训练与思维发展需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表达、批判分析与创新思维能力。未来小学英语教学应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整合资源支持,持续推进思维品质在写作教学中的深入融入,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瓅丹.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英语微写作教学 [J]. 教育界, 2025, (02): 74-76.
[2]马骏.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英语“分级阅读助力分级写作”教学实践探究 [J]. 校园英语, 2024, (46): 96-98.
[3]马仲华.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英语写作教学策略 [J]. 启迪与智慧(上), 2024, (09): 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