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住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关键要点探究
陈建武
身份证:421202197111280012 咸宁市建设工程管理处
摘要:高品质住房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是保障建筑质量和居住舒适性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对居住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质量监督管理在住房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围绕高品质住房建设的质量监督管理,重点探讨了监督管理的核心要点及实践路径。首先,分析了质量监督管理在施工环节、材料控制和施工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其次,提出了科学化管理、智能监控和公众监督相结合的创新路径,确保住房建设工程质量达到预期标准。通过综合分析和案例研究,探讨质量监督管理的优化策略,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科学借鉴和管理参考。
关键词:高品质住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一、高品质住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核心要点
(一)施工环节质量控制
施工环节质量控制是高品质住房建设的核心环节,需要严格管理每一个施工工序。施工前,制定详细的施工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每一项工序的标准化执行。在混凝土浇筑中,控制混凝土配比和搅拌时间,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强度不足。在钢筋绑扎和模板支护中,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确保钢筋间距和搭接长度符合规范要求。施工过程应进行多层次质量检测,包括混凝土抗压强度和钢筋拉力测试,及时发现和纠正工艺缺陷。质检人员应具备专业素养和严格的责任心,确保监督检查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施工结束后,进行全面质量验收,确保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
(二)建筑材料质量监督
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是保障工程品质的重要环节,应加强对建筑材料的采购和检验管理。材料选购时,严格审核供应商资质和产品质量合格证,确保原材料来源可靠。在材料进场后,进行批次检测和成分分析,防止不合格材料流入施工现场。重点检查水泥、砂石、钢筋和防水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确保其符合工程技术要求。在混凝土施工中,严格控制配合比和水灰比,杜绝因材料问题引发的结构隐患。加强现场材料储存和保护,避免受潮、变质或污染。在建筑材料使用过程中,定期抽样检测,确保施工阶段质量稳定性,减少因材料缺陷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
(三)施工技术创新监督
施工技术创新监督是提升住房建设质量和施工效率的关键手段。通过引入先进施工技术,如预制装配式建筑和BIM技术,优化施工流程和工程质量。在预制构件安装中,严格校核构件尺寸和拼接精度,确保装配质量达到设计标准。BIM技术应用于施工过程管理中,通过三维建模和虚拟施工演练,发现潜在施工风险和设计冲突。技术创新还体现在智能检测和质量评估方面,利用无人机和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结构检测,提高检测精度和效率。在施工技术监督中,建立技术评估机制,对创新技术应用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优化改进,确保技术进步带动质量提升。
二、高品质住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创新路径
(一)建立科学化管理体系
科学化管理体系是提升高品质住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水平的重要保障,全面覆盖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和关键环节。在管理体系构建中,明确各级责任主体和监督任务,强化监督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施工前,制定详细的质量监督方案和管理规范,确保监督内容和程序具有可操作性。在施工过程中,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和动态监督,对工程材料、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点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确保施工过程符合技术规范和设计要求。在验收阶段,实行多层次验收机制,组织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进行独立评估,增强监督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在管理制度上,实施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各级管理人员明确职责分工和管理目标。通过建立科学化的管理平台和数据共享机制,实现监督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信息动态更新,确保监督工作的高效性和规范性。
(二)智能监控技术的推广应用
智能监控技术是提升高品质住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水平的重要手段,能够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监管。通过安装高清摄像头、智能传感器和监控设备,实时监测施工现场的作业流程和施工操作规范,确保各环节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在混凝土浇筑、钢筋绑扎和模板支护等关键工序中,利用智能识别技术对操作合规性进行实时判断和预警,防止因操作不当导致质量隐患。监控平台集成视频流分析和数据统计功能,对施工质量数据进行自动识别和对比分析,快速生成质量评估报告。在智能监控数据管理方面,建立多层次的数据存储和安全防护机制,确保监控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通过智能化设备联动和远程监控平台的无缝对接,实现对施工质量问题的快速发现和精准定位,有效提升监督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
(三)公众监督和社会参与机制
公众监督和社会参与机制是高品质住房建设质量监督管理中的重要补充,能够提升监督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通过在施工现场设置信息公示牌和监督热线,主动公布工程进度、施工单位资质和质量检测报告,增强公众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权。在社区和居民区开展监督座谈和质量评议活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形成政府、施工单位和居民三方互动的监督网络。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上,建立工程质量监督专题页面和信息反馈窗口,便于公众实时获取工程动态和监督信息。在监督机制设计中,鼓励居民通过手机应用和在线平台提交意见和建议,形成社会监督与管理监督的有机结合。在重要项目竣工验收阶段,邀请社区代表和媒体进行现场见证和质量公示,确保验收结果公开透明。公众监督和社会参与机制的全面构建,能够有效促进质量监督管理的民主化和社会化。
(四)施工单位质量管理能力提升
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能力是确保高品质住房建设工程质量达标的核心保障。在施工单位选拔中,优先选择具有较高资质等级和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确保施工队伍的专业性和可靠性。在质量管理培训中,开展多层次的技术技能培训和质量意识教育,使施工人员掌握先进施工工艺和质量管理规范。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推行质量责任制和岗位绩效考核制度,强化施工单位对质量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施工工艺标准化和操作流程规范化机制,确保施工环节符合国家质量管理规范和行业技术标准。在施工现场管理中,实行多级巡检和交叉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操作不当和质量缺陷。通过对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的科学化设计和严格执行,全面提升施工单位的质量控制能力和管理水平,确保工程质量符合预期目标。
结束语:高品质住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关键在于科学化管理、智能化监控、公众监督和施工单位能力提升的有机结合。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推广智能监控技术和公众监督机制,实现质量监督的全面性和精细化。只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监督合力,才能确保高品质住房建设工程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谭兴武.高品质住房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研究[J].建筑技术,2023,43(02):78-82.
[2]刘晓清.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创新路径探讨[J].工程管理学报,2023,41(01):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