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人技术在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应用与优化

作者

王冰

铁岭市图书馆 辽宁铁岭 112099

摘要:数字人技术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图形计算技术的融合产物,在图书馆读者服务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部署智能数字人系统,实现了图书导览与多语种交互及知识推荐等功能,显著提升了服务效率及读者体验,研究表明,数字人技术的应用使图书查询效率提升40%,用户满意度增长35%,服务响应时间缩短50%,基于实验数据分析,提出了数字人技术在图书馆服务中的优化策略及发展建议,为构建智慧图书馆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数字人技术;图书馆服务;人工智能;交互体验;服务优化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人作为智能化服务的新型载体,正在重塑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数字人技术融合了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与计算机视觉等多项前沿技术,能够为读者提供全天候与个性化的智能服务,在当前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探索数字人技术的应用价值及优化路径,对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及推动智慧图书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数字人系统建设

1.1 系统总体架构

数字人系统架构采用多层级分布式设计,核心层集成语音识别引擎与自然语言处理单元及知识推理模块,实现人机交互的基础功能[1],中间层负责业务逻辑处理,包含用户行为分析与个性化推荐及多模态交互控制模块,表示层通过三维建模及动作捕捉技术,构建高拟真度数字人形象,结合声音克隆技术实现自然流畅的语音表达,系统各模块间采用微服务架构,通过API网关实现数据交互及服务调用,确保系统的可扩展性及维护性,全息投影技术与数字孪生技术的融合应用,使数字人具备实时交互及场景感知能力。

1.2 运行环境配置

图书馆数字人系统运行环境需配备高性能GPU服务器集群,用于支持实时渲染及深度学习模型运算,网络环境采用千兆以太网及5G网络双重保障,确保数据传输的低延迟及高可靠性,存储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集成对象存储及关系型数据库,实现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统一管理[2],系统部署采用容器化技术,结合负载均衡及故障转移机制,保障服务的持续性及稳定性,环境监控系统实时跟踪硬件资源使用状况,动态调整系统负载,优化运行性能。

1.3 服务场景构建

数字人在图书馆服务场景中实现多维度应用,智能导览服务通过空间定位及路径规划算法,为读者提供精准的馆内指引,借还书咨询服务集成图书管理系统API,实现馆藏查询与借阅预约等功能的智能对话,知识推荐服务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分析读者兴趣特征及阅读历史,推送个性化阅读建议,通过场景语义理解技术,数字人能够准确识别读者意图,提供上下文相关的专业咨询服务,全息投影设备的部署使数字人与读者实现自然互动,提升服务体验。

2技术应用

2.1 智能交互技术

数字人智能交互系统采用深度学习模型实现语音识别及合成,通过声纹识别技术克隆真人语音特征,保证发音自然度及语调连贯性,自然语言理解模块基于BERT预训练模型,结合注意力机制及语义分析技术,实现对读者查询意图的精准理解[3],多模态交互系统整合语音与姿态及表情数据,通过深度神经网络进行特征融合及行为预测,形成流畅的人机对话体验,系统利用强化学习算法持续优化交互策略,基于读者反馈动态调整响应模式,提升对话的准确性及自然度。

2.2 知识库构建

图书馆数字人知识库采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架构,通过爬虫系统自动采集图书信息与学术文献及网络资源,数据预处理阶段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文本清洗与实体识别及关系抽取,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知识图谱以Neo4j图数据库为底层存储,建立实体间的多维关联关系,支持复杂的知识推理及查询,知识更新机制通过增量学习算法,实现知识库的动态扩充及优化,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及准确性,实体对齐技术保证多源数据的语义一致性,提升知识检索效率。

2.3 个性化服务实现

个性化服务系统基于深度用户画像技术,分析读者的借阅历史与查询行为及兴趣偏好,构建多维度的用户特征向量,推荐算法采用改进的协同过滤模型,结合注意力机制及图神经网络,实现对用户兴趣的精准建模及动态追踪,交互策略通过深度强化学习方法优化,系统根据用户反馈实时调整推荐策略及交互方式,提供符合个性化需求的阅读指导及资源推荐,服务质量评估模块持续监控用户满意度,为策略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3评估分析

3.1 性能指标评测

数字人系统性能评测采用多维指标体系,响应时间测试显示系统平均响应延迟低于100毫秒,在高并发场景下仍保持稳定性能,语音识别准确率通过混淆矩阵评估达到95%以上,特别在图书专业词汇识别方面表现突出[4],自然语言理解模块在意图识别任务中准确率达到92%,歧义消解能力显著提升,系统稳定性测试在持续运行30天的考验中,服务可用性达到99.9%,故障恢复时间控制在分钟级别,性能监控数据表明,在日均服务量超过1000次的情况下,CPU使用率维持在65%以下,内存占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3.2 应用效果分析

数字人服务效果分析基于六个月运行数据,如图1所示,用户满意度评分达到4.5分(满分5分),较传统服务模式提升35%,服务覆盖率数据显示,数字人能够处理90%以上的常见咨询问题,专业问题准确解答率达到85%,用户使用频率统计反映,平均每位读者每月与数字人交互5.8次,较系统上线初期增长80%,多语种服务支持8种主要语言,满足了国际读者需求,交互数据分析表明,75%的用户在首次交互后会再次选择数字人服务,用户粘性持续提升。

3.3 系统优化策略

针对系统运行数据分析结果,提出多层面优化策略:在技术层面,通过引入轻量级神经网络模型及边缘计算技术,降低系统响应延迟,提升实时交互体验;在知识层面,构建专业领域知识图谱,强化数字人的专业咨询能力,实现知识推理的精准性及可解释性;在服务层面,优化交互流程,增加情感计算模块,提升数字人的情感表达能力及服务亲及力[5],系统扩展性方面,采用微服务架构重构核心模块,支持功能模块的即插即用,为未来服务升级预留扩展接口。

结语

数字人技术在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应用实践表明,该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服务效率及用户体验,通过对系统运行数据的分析发现,数字人技术在提供全天候服务与多语种交互及个性化推荐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研究也揭示了当前数字人技术在响应速度与知识更新及系统扩展性等方面仍存在优化空间,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及服务模式的创新,数字人技术将在图书馆智能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建议在技术升级与知识库扩充及交互体验优化等方面持续投入,推动数字人技术与图书馆服务的深度融合,为读者提供更加智能与便捷的服务体验。

参考文献

梁荣贤,凌征强,于兴尚,等. 图书馆智慧服务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J/OL]. 图书馆, 1-7[2025-03-17].

余林. AI时代 图书馆智能新风采 [J]. 文化产业, 2025, (07): 58-60.

李佳辉. AIGC赋能图书馆服务变革 [J]. 文化产业, 2025, (07): 142-144.

张华静,李坤明,杨君. 数智驱动背景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J]. 江苏科技信息, 2025, 42 (04): 87-91.

毕丽萍,王颖慧,牛艺珂,等. 虚实相融与价值共创:虚拟数字人技术赋能图书馆智慧服务 [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4, (03): 78-86+95.

作者简介:王冰   1978.6  女  辽宁铁岭人,汉族,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与管理、图书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