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表现性作业设计研究
李晓慧
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城关镇中心小学 陕西安康 725800
摘要: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表现性作业设计需结合学生实际,精准定位目标,创设多元化情境,构建多样化任务,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本文基于教育部相关政策文件,从目标定位、情境创设、任务类型、评价机制四个维度,提出了表现性作业设计策略,旨在通过作业设计的优化,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为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表现性作业;作业设计
引言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主要导向。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把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积极顺应这一趋势,通过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多方面的创新,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作为延伸课堂教学、实现目标的重要载体,小学数学表现性作业设计亟需进行优化与改革。
一、表现性作业目标设计的精准定位
在表现性作业目标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进行分层设计,而非简单地按年级划分。可以将学生大致分为基础、提高、拓展三个层次:
基础层次的学生,以夯实基本概念和知识技能为主。设计的作业目标侧重于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在学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通过折纸、涂色等形象化操作,直观感知分数与部分整体的关系。
提高层次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着眼于能力的提升。作业目标应体现一定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如设置分数日常应用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
拓展层次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知识整合与运用能力。作业目标应着重培养其数学思维与创新意识。设计开放性、挑战性的任务,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尝试。如"自制等分工具""分数智力游戏"等,在动手操作、游戏探究中拓展分数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二、表现性作业情境创设的多元路径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表现性作业需着力为学生营造贴近生活、富于吸引力的问题情境。一方面,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置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学习"数据收集整理"时,引导学生调查自己一天的时间分配,绘制成饼状图,分析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在真实情境中理解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教师还可创设游戏化、跨学科整合的探究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通过"搭建多米诺骨牌"的趣味游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物体的稳定性,在愉悦体验中感知几何特征。在"测量"单元,设计测量校园树木高度的综合性任务,引导学生运用几何、探索测量方法,在跨学科整合中强化数学的应用能力。
三、表现性作业任务类型的系统构建
设计表现性作业任务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基础,结合作业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基础、拓展、实践、创新四类任务,形成梯度化、体系化的任务群,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路径。其中,基础类任务主要帮助学生夯实基本知识,消除学习障碍,可通过演示、练习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原理、方法的理解。如在学习"数据收集整理"后,引导学生用不同颜色的扣子进行分类,通过亲身体验理解统计的过程与方法。拓展类任务则注重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延伸、深化与迁移,设法解决变式问题[2]。例如,学习"图形的运动"后,引导学生探索"将旋转后的图形再次平移,图形位置将如何变化"等,活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实践类任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积累经验,构建关于数学概念的形象认知。而创新类任务更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可设计开放性的探究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这四类任务的系统化设计与实施,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提升数学素养,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表现性作业评价机制的科学建构
为保障表现性作业的实施质量,教师需科学地构建作业评价机制,坚持多元性、过程性、互动性的评价导向。首先,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从多维度出发,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也要考察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更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力求全面评估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状况。其次,评价过程应注重动态性和过程性,通过作业平台及时记录学生的问题解决历程,分析学生思维发展轨迹,针对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再者,评价主体应呈现多元化,学生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作业任务,在相互评议中取长补短;教师通过点评、述评等形式,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找出努力方向;家长则可参与到孩子作业实践的亲子互动中,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结语
表现性作业设计是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需紧扣核心素养目标,开拓作业情境,丰富任务类型,创新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做数学的兴趣,提升运用数学的能力。这需要教师在备课、讲课、作业、评价各个环节,加强整体设计,使各环节相互促进,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有效的数学学习体验,最终达成"以作业促学习、以评价促发展"的目标,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学忠,莫雪艳,章勤琼.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表现性作业设计——以“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5,(05):22-25.
[2]李柱俊,杨康莉.单元表现性作业为“教—学—评”一致性赋能——以小学数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4,(19):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