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识选修课中舞蹈课程的设置研究
沙荣
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 2112 号(教育类 175 号)提案答复的函》提出,高校须在开设限定性选修课程基础上,鼓励高校开设艺术实践类方面的选修课程,积极探索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由此可见艺术实践类课程已逐渐被选修课程纳入课程体系设置之中,高校舞蹈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应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将实践类课程与理论类课程结合,避免将非专业学生教成“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一、舞蹈选修课程的内容设置
为了提高舞蹈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在课程设置中加入更多的实践环节。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结合高校所在地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来进行富有地域特色的教学内容设计。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更加贴近和了解本地的文化背景,还能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文化认同感。通过这种方式,舞蹈课程将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讲授,而是通过实地考察、参与民俗活动、学习传统舞蹈等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全面、更生动的学习体验。
以云南地区的大学为例,舞蹈专业的选修课程要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结合该校所在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资源,开设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实践类舞蹈选修课程。将实践课程加入课程体系之中,以“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入课堂”为出发点,收集学生感兴趣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将基数较大的民族作为授课的主要内容,进行特色课堂教学。例如,云南地区的传统舞蹈彝族老虎笙、彝族跳菜、纳西族热美磋等,让学生在学习多民族舞蹈的同时,将自己本民族的舞蹈带到课堂中进行分享,丰富课程内容,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各自民族舞蹈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互相学习掌握更多不同风格的舞蹈技巧,提升舞蹈素养。
二、舞蹈选修课程的过程设置
在开设舞蹈选修课时,应该明确课程的目标和任务,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并根据不同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一)舞蹈选修课初期课程的设置
在舞蹈选修课的开课初期阶段,课程设置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们将学习舞蹈的基本理论,包括舞蹈的历史、流派、基本动作和技巧等。这一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们对舞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学生每学期可以选择两到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舞蹈作为主要授课内容,其余少数民族舞蹈可以采用PPT 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补充说明。例如通过 PPT、短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云南各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个性区别与共性特征,理解云南各地少数民族的背景知识与发展概况,认识民族之间舞蹈多样化的原因,掌握少数民族舞蹈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激发学生学习少数民族舞蹈的兴趣。
(二)舞蹈选修课中期课程的设置
进入舞蹈选修课的中期阶段,课程设置开始转向实践教学。学生们将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兴趣民族的舞蹈基础训练与组合教学,并通过实际的舞蹈练习来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表演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表演中运用所学的技巧。
其中,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将带领学生在舞蹈教室或户外场域进行实地、示范教学,利用多媒体的慢放、定格、回放等功能让学生观看舞蹈,并在观看后详细示范舞蹈动作,让学生结合多媒体及教师示范,练习舞蹈的动作要领,亲身体验和感知不同形式的舞蹈动态语汇如何构筑属性各异的舞蹈画面,进而准确掌握该少数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与学习兴趣。
(三)舞蹈选修课后期课程的设置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舞蹈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将被鼓励去探索和尝试不同的舞蹈风格和技巧,同时深入理解舞蹈的历史、文化和理论背景。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舞蹈的内在含义和表现力,从而在创作和表演中更加自如和有深度,并在学期末展示学生独立创编的舞蹈作品等。
此外,课程还会安排一些专题讲座和工作坊,邀请专业的舞蹈艺术家和学者来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帮助他们在舞蹈创作中找到自己的独特视角。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指导和反馈,课程还会设置一对一或小组形式的导师辅导环节。
三、舞蹈选修课程的评价机制设置
(一)舞蹈选修课考查标准的制定
在舞蹈选修课的考查标准制定方面,考试内容将涵盖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评分标准则会根据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和实际表演能力进行综合评定。例如,理论知识部分占总成绩的 30% ,包括舞蹈历史、舞蹈理论和舞蹈文化等方面,学生需通过书面考试或课堂提问来展示其掌握程度。实践技能部分占总成绩的 70% ,包括所选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组合编排和舞台表现力等方面,学生需在课堂展示或期末汇报中进行实际表演。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动作准确性、节奏感、表情和舞台表现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二)舞蹈选修课的评价体系建设
在课程的评价体系设置中,需要教师和教务相互配合,完善课程的教学大纲与教学体系,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良。从其他姊妹艺术选修课开展的实践课程的考核方法入手,通过多方位的调查研究和资料分析,进行学科之间的交叉整理与分析,提出针对舞蹈专业选修课中实践课程的具体考核规定。例如,与本科高质量教学相接,规定每个学段应达到的标准,选修课程的学分规定,考试内容以实践课程的结果为主,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所学组合的展示,最终掌握至少两种云南少数民族舞蹈。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面向高校非舞蹈专业的舞蹈选修课程的设计应顺应国家政策的改革方向,从课程体系设置、评价体系设置、教学大纲改良等多方面入手,将实践活动纳入选修课的课程体系中。最终让舞蹈教学真正回归到学习“身体动作的艺术”,真正做到舞蹈专业选修课“人人能舞,人人想舞”的初衷,打破非专业者对“舞蹈只能由专业人才表演”的误解,吸引更多的群众学习舞蹈,将非专业者也纳入舞蹈传播的队伍之中,采集他们所提出的多元化意见,共同推动舞蹈事业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112 号(教育类 175 号)提案答复的函[EB/OL](2006 03-08)[2024-08-29].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0603/t20060308_80347.html.
【基金项目】云南民族大学2023 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委托项目“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中舞蹈课程的设置与实践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3JYJXGGWT-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沙荣(1999-),女,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西南民族舞蹈研究;
陈姣(1974-),女,艺术学博士,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舞蹈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