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充电枪插拔力及耐用性结构设计分析

作者

张志彬

南京康尼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46

摘  要: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充电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和耐用性成为影响用户体验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充电枪作为电动汽车与充电设备之间的核心连接部件,其插拔性能和结构耐久性直接决定了充电系统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现有充电枪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易出现插拔力过大、机械磨损严重、接触电阻增加等问题,影响充电效率和安全性。为提高充电枪的使用性能和寿命,本文对其插拔力及耐用性结构设计进行分析优化。研究概述了充电枪的基本组成、功能及应用环境,明确设计的关键技术指标,并建立插拔力的力学模型,讨论影响插拔力的因素,提出优化设计方法。研究分析了结构材料及其对耐用性的影响,并探讨结构设计对充电枪寿命的作用。基于上述研究,提出充电枪结构优化方案,提高其整体可靠性,为提升充电设备的工程适应性和长期稳定性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充电枪;插拔力;耐用性;结构优化

0 引言

充电枪性能直接影响充电安全性和用户体验。插拔力和耐用性是衡量充电枪结构设计优劣的重要指标,过大的插拔力可能导致使用不便,过小则可能影响接触可靠性,而耐用性不足会导致充电枪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磨损、接触不良等问题,影响充电效率和安全性。本文基于充电枪的结构组成与工作环境,分析插拔力的影响因素及优化设计方法,并提出结构优化方案,以提高充电枪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1 充电枪结构设计概述

1.1 充电枪的基本组成与功能

充电枪的结构由外壳、插头、导电部件和锁紧机构等多个部分组成。外壳承担机械防护作用;充电枪采用耐高温、抗冲击的工程塑料或金属材料,以保证在恶劣环境下的稳定性;插头部分与充电桩及电动汽车充电接口直接对接,需保证良好的电接触性能,常使用铜合金等高导电性材料,并在表面镀银或镀金以降低接触电阻;绝缘层通常采用高性能绝缘材料,保证高压电流在充电过程中不会产生漏电或短路风险;锁紧机构保证充电枪在工作状态下稳定连接,避免因外部干扰导致接触不良或连接松脱,采用机械式、电子式或电磁锁紧方式,以适应不同使用需求;信号传输系统用于充电枪与充电桩及车辆之间的通信,主要采用脉冲信号、CAN总线或专用协议,实现充电状态监测、故障检测及安全控制等功能;整体结构设计需要兼顾机械强度、电气安全性、插拔稳定性及耐用性,同时符合行业标准,保证在全球市场上的兼容性。

1.2 充电枪的工作环境与使用场景

长期暴露下的充电枪会面临高温、低温、雨雪、沙尘、强紫外线照射等极端气候条件,对其材料性能、机械结构及电气绝缘性提出较高要求。在高温环境下,材料的热稳定性影响充电枪的机械强度,需具备优异的耐热性及抗紫外线老化能力。不同应用场景对充电枪的设计提出差异化需求,同时对防盗、防破坏能力有更高要求。家用充电枪的设计更注重轻便性与操作便捷性,适配较低频率的日常充电需求。高速公路快充站的充电枪需支持大功率直流快充,电流高达350A或以上,散热性能采用液冷或主动风冷方案,以保证高电流下的安全运行。不同应用环境决定了材料选型、密封方案及热管理策略。

1.3 充电枪设计的关键技术指标

过大的接触电阻会导致额外的能量损耗及发热,优化插头端子材料及镀层处理有助于降低电阻,提高传输效率。防护等级衡量充电枪在恶劣环境中的适应能力,高防护等级设计需兼顾散热性能,合理选择防护材料及密封方式,保证在高温、高湿及雨雪环境下正常工作。环境适应性进一步涵盖工作温度范围、电磁兼容性及抗腐蚀能力,高低温适应范围通常在-30℃至+50℃。电磁兼容设计需防止充电枪对周围设备产生干扰,同时抵抗外部电磁环境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2 插拔力分析

2.1 插拔力的定义与影响因素

插拔力是指充电枪插头与充电接口在插入与拔出过程中所需施加的轴向力,是充电枪结构设计中影响用户操作便捷性、电气接触可靠性及使用寿命的关键技术指标。插拔力的合理控制关系到电接触质量、机械耐用性与操作体验之间的平衡,其数值既不能过大导致用户难以操作,也不能过小引发接触松动或接触电阻升高。插拔力与结构匹配精度、材料摩擦特性和接触压力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插头端部与插座之间的公差控制若存在偏差,会导致插拔过程中的接触面错位、卡滞,使插拔力大幅波动。接触压力设计需要插针与插孔之间的接触力弹性分布,以免在插拔过程中产生过载。在设计中,常采用圆柱形弹性簧片或多点接触簧片结构调节单位面积上的接触应力。

2.2 插拔力的力学模型分析

插拔力基于弹性接触理论与摩擦力学原理其将插头插入插座视为一个轴向受力的弹性接触系统,可建立基本模型:

F=N⋅μ+k⋅δ

其中, 为总插拔力, 为接触正压力, 为接触面之间的摩擦系数, 为插针弹性系数, 为插头插入时的形变量。该模型指出,弹性恢复力主要由插针或插孔在插拔过程中发生弹性形变所致,特别是采用多簧片结构或双曲面接触设计时弹性力分布对插拔力影响较大。

2.3 插拔力的优化设计方法

插拔力优化设计需在保证电气性能与机械强度的前提下,精细调控接触结构、材料组合与表面处理工艺。接触结构多为六簧片结构、滚珠接触结构或波簧片结构,来分散接触应力,提高冗余接触面积。材料中插针宜选用高强度铜合金,同时进行表面镀银处理,以减小接触电阻和摩擦系数。表面处理上还应采用等离子体清洗或超声波处理技术去除制造残留污染,减少微颗粒对摩擦力的不利影响。插头结构组装前采用高精度模具控制配合公差,保证插头与插座之间配合间隙在±0.05mm以内。

3 耐用性分析

3.1 耐用性的定义与评价指标

耐用性是衡量充电枪在多次插拔、长时间运行及不同环境条件下仍能保持结构完整性、接触可靠性与电气性能稳定的关键参数。实际工程中,耐用性关系到产品的生命周期和维护成本,还直接影响用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操作体验。充电枪在其使用周期内,需经历数千次甚至上万次插拔操作,且长期处于户外暴晒、高湿、雨雪等复杂环境中,耐用性退化将不可避免地表现为插拔力波动、接触不良、外壳破损和锁紧机构失效等问题。耐用性评估还需结合结构件表面磨损量、密封性能保持度等指标,采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方法对薄弱环节进行定位。锁紧机构的保持力在高频使用中逐步下降,将直接影响充电连接的安全性与用户操作反馈。

3.2 充电枪结构材料的选取与分析

材料选型对充电枪的耐用性具有决定性影响,其关键在于同时满足机械强度、电气稳定性、环境适应性与制造可加工性。插针导电部位通常选用铜合金材料,如C7025高强度铜镍锡合金和C17530铍铜合金,前者具有良好的回弹性能和耐疲劳特性,后者则具备优异的导电性和抗腐蚀能力。在高频插拔使用条件下,C7025表现出更低的弹性衰减率和更小的磨损速率。接触表面处理通常采用镀银工艺以降低接触电阻并增强抗氧化能力,部分高端产品采用多层复合涂层提升在高湿、盐雾环境下的稳定性。

3.3 结构设计对耐用性的影响

结构设计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充电枪在高频插拔与复杂环境下的力学稳定性与寿命表现。接触结构是最核心的耐用性控制点,其形状、预压力设计及接触冗余均影响耐磨性与接触可靠性。采用六簧片弹性插头结构,可有效分散插拔接触应力,使每根簧片承担的局部磨损载荷减小,延长插拔寿命。锁紧机构设计需考虑耐疲劳寿命、保持力一致性及误操作保护能力。常用的机械锁结构采用滑动凸轮与弹簧组合机制,实现自适应夹持与释放功能。在长期使用中,弹簧的回弹力下降将影响保持力稳定性,需引入冗余弹性结构或材料记忆形变特性设计,避免锁紧失效。结构件之间的配合间隙设计关系到插拔过程中的相对运动幅度,过大的间隙易导致晃动磨损,过小则增加摩擦阻力,影响插拔手感与材料磨耗速率。

4 充电枪结构设计优化

4.1 插拔力与耐用性的平衡设计

充电枪结构的插拔力与耐用性二者之间相互制约,在工程实践中具有高度敏感性。插拔力的增大会增强接触稳定性和防松动能力,但会导致材料磨损加剧和操作阻力上升,缩短结构寿命。在结构层级上,弹性接触机构是调控插拔力的关键单元。采用非线性弹性结构,可实现预压可调与磨损补偿机制,使插拔过程中的力学反馈更加柔顺,从而提升插拔一致性。为提升耐用性,应在接触区域表面设计微结构缓冲层,该层可吸收部分插拔能量,降低金属之间的直接摩擦力,并在磨损过程中形成次级接触面。复合润滑涂层与缓冲微结构联用的耐磨特性如表1所示,相比未优化结构,其10,000次插拔后接触面磨损深度减少42%,接触电阻提升到仅为0.06mΩ,增强了长期耐用性。

借助引入插拔缓冲机制、非线性刚度调节与多层接触结构设计,可使插拔力始终控制在用户可接受范围内,并维持接触面形状稳定性,从结构本源上缓解耐用性损耗问题,建立充电枪在复杂工况下的稳定使用能力。

4.2 关键部件的优化设计

优化设计应采用分区接触方式,将电流传导区与结构定位区相对独立布置,避免因高电流热效应引发插头整体变形。导电针采用中空强化筋骨设计,外包渐变厚度导电层可提升结构抗压与抗热变形能力。外壳的壳体材料优选高抗紫外改性PA66,并在结构上设置内部环状加强筋与多点支撑柱,防止插拔过程中因应力集中而产生裂纹扩展。锁紧机构对充电过程的安全性具有密切的联系。电动汽车用户的典型插拔操作中,锁紧机构需承受100–150N的轴向保持力,并保持在1万次循环内无结构衰减。插头、外壳与锁紧机构之间的协同关系亦需优化设计。插头过盈部位与外壳导向孔之间的配合需设置预留热膨胀间隙,保证在高温下不过盈失效;锁紧机构支撑座应采用刚柔过渡结构,防止因壳体变形导致锁销啮合失败。实际工程应用中,结构设计需满足单项性能指标,且更应在多工况、多周期的动态条件下保持稳定工作能力,借助结构层级的耦合响应分析与制造细节的强化处理,实现充电枪在复杂运行条件下的安全性、耐用性与用户体验三者之间的统一。

5 结语

充电枪的结构设计关系到整车充电性能与用户操作体验。借助对插拔力与耐用性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力学建模、材料选型与结构优化等手段,可实现性能参数之间的平衡协调,提升整体产品可靠性与使用寿命。关键部件的精细化设计增强了结构抗疲劳能力,也降低了接触阻力与磨损速率。

参考文献

徐建明,胡浩海.基于接触位置状态识别的充电枪寻孔策略[J].高技术通讯,2025,35(01):56-66.

秦恒加,齐野,丁冬,等.一起某型发动机电缆插孔插拔力异常故障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24,(22):92-94.

杨贤玉,徐源俊.电动装载机的充电桩设计方案浅析[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24,37(05):22-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