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石林彝族自治县音乐田野调查报告调研背景与方法

作者

刘佳琪

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 314200

石林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石林县”)地处滇东高原,是撒尼文化(彝族支系)的核心存续地,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地。本次调研聚焦于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三种传统乐器——月琴、大三弦、小三弦及其相关舞蹈形态,在文化价值层面,这三类乐器及其舞蹈不仅是彝族撒尼人的精神标识,更构成“阿诗玛文化”“的活态载体。石林素有“歌舞之乡”“乐器之乡”的美誉。当地传统音乐文化以“乐器-舞蹈”共生为显著特征,其中月琴、大三弦、小三弦既是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的艺术结晶,也是民族文化的核心载体。其中,大三弦舞于2008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号Ⅲ-75),月琴制作技艺、小三弦舞则为省级非遗项目,共同织就石林的文化基因谱系。为深入了解石林彝族传统乐器的文化内涵、传承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我们班同学于 2025 年 7 月抵达石林县撒尼人聚居区,通过实地考察、传承人访谈、参观石林彝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示馆、文献整理等方式开展田野调查,形成本报告。

一、月琴

月琴在石林彝语中称“弦子”,月琴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由晋代的“阮”演变而来,唐代正式得名“月琴”(形圆如月、声如琴韵)。早期形制与阮相似,清代逐渐简化:琴杆缩短,音箱变为满圆形,形成汉族、彝族、苗族等多民族共用的乐器。月琴于明清时期传入云南彝族地区,成为仅次于三弦的核心乐器。在石林彝族自治县月湖村(阿诗玛故乡),月琴于口弦、三胡等并列为“古代乐器村”的代表性遗产,用于演奏《地名歌》《火把歌》《毕摩调》《酒歌》等彝族歌曲。

在这次田野调查中,我们去到了月琴制作工厂,据普老师跟我们所说,月琴的琴身多以本地楸木、楠木、紫檀木为料,琴面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 30-40 厘米;琴头雕刻“龙头”(象征威严)或“吉祥纹”(如回纹、火纹),定音为(g、d1、g1、d2)音域达 3 个八度,琴颈镶嵌小圆镜(寓意“照见未来”);琴弦传统为丝弦(现多用钢丝尼龙弦),并且在琴箱上多纹有阿诗玛图像,月琴多以“独奏-伴奏”为主,多用于个人情感表达(如青年倾诉情思)或小型仪式(如婚礼、祭祀)。在拜访时,老师也教我们弹奏月琴,并使用月琴弹奏了上学歌,月琴音色清脆明亮。

二、大三弦

大三弦作为中国古老弹拨乐器,最早可追溯至秦代的“弦鼗”(由摇鼓鼗改造而成),唐代文献首次出现“三弦”之名。彝族大三弦舞(彝语称“嘎斯毕”“阿细跳月”据说大三弦起源有两种主流说法:据说撒尼姑娘为逃避土司逼婚,与青年相遇后围篝火起舞,以舞定情,形成舞蹈雏形。另一种说话是撒尼人在烧荒后的土地上跳跃以压实土壤,逐渐演变为集体舞蹈。撒尼大三弦及舞蹈于 2008 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75),保护单位为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馆。近年来,撒尼大三弦舞不仅在国内大型文体活动中表演(如省运会、民运会),还走出国门,成为石林旅游的“文化名片”,向外界展示彝族撒尼人的热情与文化魅力。

在去石林,正好也赶上了周六的活动,那天有歌舞表演,大家穿上了彝族服饰在舞台上唱唱跳跳,也赶上了大三弦舞蹈的表演。大三弦舞的核心步法是“三步一踢脚”(又称“快三步”):男子身背 1 米多长的大三弦,跟随笛子、哨子的伴奏边弹边跳;女子手牵手,呈一字形急步横排向男子跳过来,或踏着节拍拍掌起舞。双方均按“三步一踢脚”的节奏变换队形(如前进、后退、交错),动作简单却富有感染力。伴奏以大三弦为核心,辅以笛子(中笛、小笛)、唢呐、闷笛(撒尼独有)及口哨。大三弦的音色浑厚有力,笛子的旋律悠扬活泼,唢呐的声响激昂热烈,共同构成“粗犷、豪放、铿锵有力”的音乐风格。大三弦舞是群体性舞蹈,人数不限(少则几人,多则成百上千),男女老幼均可参与:在彝族逢火把节、插花节、新米节等传统节日,或石林阿诗玛文化旅游季等现代庆典,人们都会身着盛装,欢聚在一起跳大三弦,农闲时,各村村民会自发聚集在广场、街道跳大三弦,从晚上八点持续到深夜,成为撒尼人“能歌善舞”传统的日常体现,近年来,大三弦舞成为石林旅游的“文化名片”,在石林风景区、撒尼风情园等景区表演,吸引中外游客参与体验。

三、小三弦

在田野调查的第二天,我们的带队老师冯老师介绍了石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三弦”传承人——金何林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彝族的几种乐器,包含了竹笛、大三弦、小三弦。据金老师所说小三弦是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如撒尼人、阿细人)的传统弹拨乐器,属于彝族三弦舞的核心伴奏乐器之一,与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节日庆典及民族文化深度融合,是彝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小三弦体积较小(区别于大三弦),琴体由共鸣箱、琴杆、弦轴、琴马等部分组成。小三弦是彝族传统舞蹈“三弦舞”(又称“跳乐”)的核心伴奏乐器,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分为“大三弦舞”(年轻人用大三弦,节奏欢快)和“小三弦舞”(中老年人用小三弦,节奏缓慢,又称“慢三步”)。群体性舞蹈,男女均可参加,但只有男子使用小三弦,女子踏着节奏伴舞(拍掌、蹬脚、转身)。以宫调式为主,节奏明快热烈,旋律简洁流畅,常与笛子、月琴、唢呐等乐器合奏,营造欢乐祥和的气氛。

结语

石林的月琴与三弦乐器不仅是艺术载体,更是撒尼人丰富的精神世界月琴、大小三弦,不仅是彝族的“声音记忆”,更是民族认同与文化传承的象征。这些民族乐器音色、演奏技巧及舞蹈动作承载着彝族的历史记忆与情感,是维系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并且三弦舞是彝族群众增强群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至今仍在节日庆典、婚礼等场合广泛使用。石林彝族自治县的大小三弦是彝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其形制、演奏技巧及与舞蹈的融合,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在现代化背景下,需通过加强传承人保护、创新传播方式(如新媒体、文旅融合)及规范市场秩序等措施,推动民族乐器的“活态延续”,让这一系列古老乐器继续焕发活力。

作者简介:刘佳琪,2001 年5 月,女,湖南省,汉族,研究生,学生,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