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改革的路径与启示

作者

张航

420205197510115733 武汉宏信矿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斯坦福大学的发展诉诸于特定背景下的战略规划,而其持续性的发展则仰赖于不同层次的战略转型。如果说战略规划是斯坦福大学应对环境变化做出的适时战略布局,那么战略转型则构成了斯坦福大学战略规划适时调整和持续推进的完整性、动态性图景。故此,斯坦福大学战略转型研究必然要以追根溯源的历史性考察为起点。本章拟回溯斯坦福大学发展史,依循前后相继的四个发展阶段,对斯坦福大学的发展进行历史考察;在此基础上,尝试归纳斯坦福大学发展的基本理念。

斯坦福大学始创于 1885 年。从创办之初,斯坦福大学就是一所兼具创新基因和创新精神的研究型大学,致力于创办和打造成为一所伟大的、不同于东部传统大学的新型大学。该部分以戴维·斯塔尔·乔丹(David StarrJordan,1891-1913 年担任斯坦福大学校长)、瑞伊·莱曼·韦伯(Ray LymanWilbur ,1916-1943 年担任斯坦福大学校长)校长任职期间的改革举措为例,介绍斯坦福大学战略发展的改革实践。

一、戴维·斯塔尔·乔丹及其大学改革举措

1891 年,乔丹出任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开始了在斯坦福大学长达24 年之久的校长生涯。作为美国著名高等教育改革家和实践家,乔丹在任期间,积极作为,确立了大学宗旨、定位以及一系列管理改革措施,通过秉持“倡导实用、民主自由、博而求精”的办学理念,助推斯坦福大学迅速成长。第一,贯彻“实用主义”的大学教育宗旨。在美国,很多大学都坚守实用主义的教育哲学和教育传统,即便时至今日,实用主义依然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办学者。实用主义的教育哲学思想因美国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而对美国的大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成为影响整个 20 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思想。无疑,乔丹也是这种教育思潮的拥趸。因此,乔丹明确规定斯坦福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学以致用”,并深受斯坦福夫妇的高度赞同。为了贯彻“学以致用”的办学宗旨,乔丹在创校之初就通过增设大量应用技术课程、重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致力于整合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资源,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乔丹主张大学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正如乔丹所声称的宏伟蓝图那样,斯坦福大学的目标是“以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为最终利益”。正是在“实用主义”教育宗旨的引召下,斯坦福大学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勇于突破美国传统大学的桎梏,又克服了传统实用主义的弊端,一度成为“实用教育”的新典范。第二,秉持“民主自由”的大学管理理念。乔丹在首任斯坦福大学校长时亲拟了斯坦福的校训“让自由之风永远吹拂”(Die Luft der Freiheit weht)。以此校训精神为遵循,乔丹极为重视斯坦福大学的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并采取一系列举措来维护和保障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为此,乔丹竭力完善民主治校管理机制,主张大学管理权利归校董会所有;高度重视对教师和科研投入的保障,主张将办学资金更多地用于教师收入和科学研究;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一方面,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从印第安纳大学、康奈尔大学聘请教师,另一方面,聘请高水平的年轻教师[1]。第三,打造“博而求精”的人才培养模式。乔丹主要围绕招生政策、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三个维度来推进其人才培养的举措。首先,乔丹标新立异地决定在斯坦福大学实施男女同校政策。其次,乔丹旗帜鲜明地提出人文学科与应用科学并重的口号。乔丹认为,应用科学和人文科学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废。最后,乔丹主张开展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乔丹招收了斯坦福大学首批研究生,使研究生教育初步成型。乔丹认为科学研究对于人才培养十分重要。乔丹为研究生提供奖学金,以鼓励更多人从事科研工作,并研制了严格的研究生选拔标准。

二、瑞伊·莱曼·韦伯及其大学改革举措

韦伯是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后留校担任内科医生,1913 年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院长。韦伯上任前的,斯坦福大学正面临一个极其艰难的过渡期。倘若从《建校捐赠证书》问世之日算起的话,斯坦福大学已经历了四分之一世纪的多灾多难期,疲于应付各种各样的内部危机,致使斯坦福大学发展较为缓慢,屈居一隅。韦伯校长甫一上任,便提出了崭新而明确的发展目标,要使斯坦福大学重整旗鼓,紧跟世界发展节拍。在这个与时俱进的发展思想和目标指引下,韦伯决定通过基础设施、教学与科研、筹款政策等维度推进深入改革,引领斯坦福大学的腾飞。第一,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韦伯任职期间的斯坦福大学可谓磨难重重。然而,世界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并未阻止斯坦福大学的发展。斯坦福大学反而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有了起色,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度还有所加快。在基建方面,斯坦福大学先后完成了很多大工程项目,例如,1917 年,托马斯·斯坦福美术馆竣工;1918 年,霍普金斯海生试验场诞生;1919 年,丹尼尔航空实验室落成;1926 年,莱恩高压实验室建成;1941 年,象征着对和平事业追求的胡佛塔建成。为了满足扩招的需求,斯坦福大学从 1918至 1934 年新盖了 4 栋宿舍,于 1919 年增加了图书馆总馆,于 1937 年建成了纪念堂、劳伦斯·弗罗斯特圆形剧场,于 1938 年建成了教育楼。为了满足课外体育运动的需求,斯坦福大学增加了体育设施,于 1921 年建成斯坦福体育场,于 1925 年建成棒球场,于 1931 年建成女生专用体育馆。基础设施的改进和办学条件的改善为斯坦福大学的未来发展与腾飞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第二,深入开展教学与科研改革。韦伯刚上任时,斯坦福大学的招生人数已突破 2000,但是只有 300 多研究生,研究生的比重偏低。韦伯决定通过扩大研究生招生名额,改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通过加强职业性教育,推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次,韦伯通过院系组织重新布局与调整,改变各自为政的分散格局。再次,韦伯通过将“学期制”改为“学季制”,提高教室的利用率,解决了假期间教学楼闲置无用的问题。进而,韦伯注重发展学生体育运动,规定下午四点放学鼓励学生发展体育运动。最后,韦伯推翻了 1899 年斯坦福夫人做出了女生人数不能超过 500 名的不合理规定,贯彻《建校捐赠证书》有关 “学校给男女生以同样的方便和优惠”的方针,取消了招收女生的限额,扩大了生源的多样性。第三,积极推进筹款政策改革。韦伯拓展了大学捐赠的渠道,改变了经费由创始人捐赠的局面。在斯坦福大学创建初期,斯坦福夫妇的创始性捐款还勉强能够维持大学的运行,但是随着办学规模的增加、办学条件改善诉求的增加,这些捐款便显得捉襟见肘了。于是斯坦福大学不得不做出一些改革。在胡佛的敦促下,斯坦福大学校董会决定于 1919 年起向学生收取学费,即每人每季四十美元。在此基础上,韦伯尝试推进捐赠方式改革,发起筹款运动,但在现实中遭遇困境,参与筹款者的积极性不高。于是,韦伯继续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工作,积极推进筹款运动,终于有所成效,例如 1934 年250 名校友发起创立了联谊社,响应母校的号召,为筹集资金尽心效力[2]。

斯坦福大学的发展不可回避历史。百余年的发展史孕育并见证斯坦福的成长历程,以及嵌入其中的办学规律和战略路径。该部分依据斯坦福大学历史演进的过程,划分为缓慢发展阶段、迅速崛起阶段、稳步发展阶段和深度创新阶段等四个先后相继的历史阶段,并重点围绕这些阶段、结合历任校长的治校实践对斯坦福大学战略转型进行历史性考察。本文是重点探讨缓慢发展阶段,从建校初期到二战阶段[3]。研究发现,乔丹的改革注重教育的民主性与实用性,推动了私立大学的现代化;韦伯则强调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了公立大学的学科建设与社会参与。通过对两位改革家的对比分析,本文揭示了其改革实践对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启示,为当前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明凤. 戴维· 斯塔尔· 乔丹: “ 实用教育” 大师[J]. 教育与职业,2015(04):108-109

[2]周少南.斯坦福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42-44

[3]曹珊.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及改革路径选择——一种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37(02):52-56.

作者简介:张航(1976-),女,江苏徐州人,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高校组织变革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