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信息技术赋能问题驱动下的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实践探究

作者

薛晴

徐州市贾汪区江庄镇中心小学 江苏徐州 221011

小学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知识掌握,同时注重数学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大多采用讲授法,课堂互动少,学生很难在真实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知识。项目式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任务驱动、过程导向的,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如数学软件、网上学习平台、数据分析工具等,为项目式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信息技术赋能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的现状分析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普遍但不深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互动白板、数学学习软件、网络平台等也逐步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成为老师教学的帮手。但很多学校和老师在使用的时候还是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只是用来呈现教学内容或者辅助课堂讲解,没有系统化、项目化地设计[1]。学生大多是被动接收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与学习过程融合度低,没有很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究的促进作用。因此,怎样将信息技术真正融入课堂,支持学生的主动学习与项目探究,就成了当下小学数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项目式学习理念逐步推广,但实施难度较大

近几年来,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注重以问题为导向、任务驱动和过程评价,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在项目的设计、任务的分配、学生的分组以及成果的评价等几个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方面,教师没有接受系统培训和经验,不能很好地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项目任务;另一方面,课堂时间短,学生能力参差不齐,项目执行过程比较麻烦容易造成进度不均、效果不理想。因此项目式学习虽然有很好的理念,但是在小学数学课堂里的深度应用却存在不小的难度。

二、信息技术赋能问题驱动下的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策略

(一)构建问题驱动的项目任务体系

在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合理运用数字化工具,能提升项目完成效果.在信息技术赋能的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应从现实生活或学科情境中选取数学问题作为起点,构建一个层层递进、具有一定难度的项目任务体系。任务设计应该兼顾知识的基础与能力的拓展,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领悟数学概念和方法。通过问题的推动,可以让学生由被动转变成主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问题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为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提供具体的任务情境。

例如,小学五年级数学苏教版《多边形的面积》中,教师以“设计学校花坛布局”为项目任务,构建问题驱动的学习体系。教师先提出具体的问题:怎样测量不同形状花坛的面积并合理规划位置?学生分组分析问题,用所学数学知识计算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后,在组内交流布置方案。信息技术辅助课堂具备数字测量工具与图形绘制软件,学生可以在这些软件当中仿照花坛的形状进行模拟,同时还能对大小做出调整,并且可以把相关数据进行保存记录。利用这个问题来驱动任务,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运用数学知识,从而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提升他们的分析问题、团队合作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课堂结构,融合信息技术

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结构,将信息技术融入导入、探究、分享、总结等环节。在导入环节,借助多媒体或虚拟情景引起兴致,探究环节,运用数学软件、网络平台或模拟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实验操作。在分享环节,通过数字化展示、线上汇报和互动讨论等方式进行交流[2]。在总结环节,利用可视化反馈和智能评价工具进行梳理。利用信息技术贯穿整个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增加学生参与度,做到学习过程的动态管理与及时调整,使课堂更互动,更有效,更有针对性。

例如,小学五年级数学苏教版《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中,课堂导入环节,用多媒体呈现生活购物场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探究环节中学生分组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对不同商品的价格的小数以及总额分别做计算并展开误差分析、对比等,在分享环节中小组使用数字展示工具汇报预算方案及其计算方式等,在课堂总结环节中老师利用智能反馈系统对小数计算规则和一些常见错误加以梳理等。信息技术贯穿于各个环节,改善了课堂交流,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小数的概念,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分层与个性化支持

信息技术为分层与个性化的支持提供了操作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或者布置不同的任务,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在项目中有相应的挑战。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或者学习管理系统把学生做任务时的各种数据,老师就能随时了解学生们的学习进度,哪里学得慢,哪里学不懂,还能给学生一些专门的指导,并为他们补充一些所需的学习资源。个性化支持不仅包括难度的调节,还涵盖角色分工、合作形式和学习节奏等方面,这样每个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既可以合作,也可以自主探究,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数学苏教版《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中,以“班级零花钱管理”项目作为分层和个性化支持。学生按照能力来分组,高水平的学生负责设计出比较复杂的支出计划然后去做多步的计算,中等能力水平的学生做基础预算还要去做总额核对,基础水平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之下做小额加减法练习。信息技术平台保留每个学生的计算过程和完成情况,老师随时可以查阅,并就薄弱之处给予专项练习和个别指导。依靠分层任务和技术手段,每位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作用,又能借助个性化任务去锻炼自己的数学技能,实现能力差异化培养和自主探究的紧密结合。

结论

在信息技术赋能的问题驱动下,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设置项目化任务、优化课堂结构,实施分层个性化支持,让学生能够进行真实的、主动探究并运用知识的学习。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项目式学习的融合,拓展虚拟实验、智能分析和个性化教学的应用,使课堂更加开放、互动、精准,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邵佳雯.信息技术赋能问题驱动下的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实践探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5,(04):91-93.

[2]阳吴宝.信息技术赋能数学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25(1):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