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中职音乐教育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艾力夏提·木合塔尔

新疆文化和旅游学校

引言

近年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对兼具音乐技能与文旅服务能力的人才需求激增。但当前中职音乐教育与文旅产业衔接不足,人才培养难以匹配产业需求。基于此,本文探究二者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对促进文旅产业发展与中职音乐教育提质具有现实意义。

1 中职音乐教育现状及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困境

1.1 中职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现在不少中职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还比较传统,大多围着音乐理论和专业技能转,跟文旅产业的实际需求贴得不紧——像地方文化怎么挖、旅游场景里怎么设计音乐表演、文旅服务该注意哪些礼仪这些实用内容很少涉及,学生学的东西和市场需要对不上,到了文旅岗位上往往要花不少时间适应。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很多还是靠课堂讲、老师示范,多媒体和数字化工具用得不多,而且实践课占比低,学生没多少机会到真实的文旅场景里练手,学的理论没法变成实际能力,培养出来的人才实用性打了折扣。师资方面也有问题,不少老师擅长教音乐表演或理论,但没在文旅行业待过,不了解产业最新动态和岗位需求,很难把实际案例带进课堂;还有些学校老师不够用,大家教学任务重,没精力琢磨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教学质量也受影响。

1.2 融合的困境

观念上的问题挺突出,有些中职院校觉得音乐教育就该是传统艺术那套,没意识到跟文旅产业融合的重要性,也不想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学生和家长对音乐专业就业的认知也老套,总觉得只能当音乐老师、演奏家,不知道文旅行业还有相关岗位,参与融合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不少文旅企业也更愿意招有经验的人,不信中职应届生的能力,不愿深入参与人才培养,这些想法上的偏差直接拖了融合的后腿。体制机制也不顺畅,校企合作大多停在短期实习、参观企业这种表面功夫,没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模式;学校评人才还是看重成绩和技能,没把产业实践能力、文旅服务素养算进去,对老师参与校企合作、改课程也没多少激励,很难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资源整合也难,中职校的课程资源基本都在音乐领域,缺文旅相关的好资源,学校和企业也没建立起资源共享的机制——企业的实践场地、行业专家没法变成教学资源,学校的资源也帮不上企业培训员工,想请文旅行业的资深人士来上课也不容易,最后导致教学内容和产业实际差得远。

2 中职音乐教育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构建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中职音乐教育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人才培养,首先要明确清晰的目标定位,不能再局限于传统单一的音乐技能培养,而是要聚焦文旅产业的实际需求,致力于培养“懂音乐、通文旅、能实践、善创新”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这类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专业功底,比如熟练掌握民族乐器演奏、地方民歌演唱、小型音乐节目编排等技能,还要深入了解文化旅游行业的运作逻辑,熟悉旅游景区服务流程、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游客需求分析方法,同时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能够在文旅场景中灵活开展音乐表演、文化讲解、活动策划等工作,真正实现音乐技能与文旅服务的有机结合,满足产业对多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2.2 课程体系优化

课程体系优化是融合培养的核心环节,需要打破传统音乐课程的封闭性,构建与文旅产业需求高度匹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围绕“音乐+文旅”的核心逻辑,除了保留必要的音乐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外,还要增设一系列文旅相关课程模块,比如地方文化专题课,系统讲解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非遗项目等内容,帮助学生挖掘音乐与地方文化的结合点;文旅服务实务课,涵盖旅游礼仪、景区导览、客户服务、活动策划等实用知识,提升学生的文旅服务能力;数字文旅技术课,教授短视频制作、直播运营、线上音乐展演设计等内容,适应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同时,要大幅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变以往实践课零散、形式单一的问题,将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到本地景区、文旅街区开展实地演练,参与景区节庆音乐表演、非遗文化展示等活动,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式实践,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锻炼技能、积累经验,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2.3 校企合作机制创新

校企合作是推动二者深度融合的关键纽带,需要突破以往浅层合作的局限,构建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在合作模式上,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深度合作模式,比如“订单式培养”,中职院校与本地重点文旅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根据企业特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全程参与课程设计、教学评价,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现代学徒制”,邀请文旅企业的资深从业者担任校外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学生以“学徒”身份在企业进行轮岗实践,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学习技能、传承经验。在合作内容上,要从单纯的实习就业合作,拓展到课程开发、资源共享、项目共建等多个领域,比如校企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岗位标准融入教材内容;企业向学校开放实践场地、提供实训设备,学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支持,共同打造文旅音乐精品项目,比如合作策划景区主题音乐活动、开发文旅音乐文创产品,实现校企资源的双向流动和价值共创。

2.4 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融合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需要从“单一型”教师队伍向“双师型”“复合型”教师队伍转型。在教师引进方面,要打破传统的学历、专业限制,积极引进具有文化旅游行业从业经验的专业人才,比如曾在文旅企业担任音乐表演策划、景区文化活动组织等岗位的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带来产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和最新动态。在现有教师培养方面,要建立常态化的教师企业实践机制,定期安排音乐教师到合作文旅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项目运作、活动策划等工作,提升教师的产业认知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组织教师参加文旅行业培训、音乐与文旅融合专题研讨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产业知识,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此外,要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将教师参与校企合作、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的成效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职称晋升倾斜,激发教师参与融合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一支既懂音乐教学、又熟悉文旅产业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3 结论

中职音乐教育与文旅产业融合是应对产业人才需求、推动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当前二者融合存在多方面障碍,通过明确复合型人才目标、优化“音乐+文旅”课程、创新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师资,可有效破解困境,实现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未来还需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推动融合走深走实。

参考文献

[1]张悦.文旅融合背景下音乐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2,14(3):100-105.

[2]李雅.中职音乐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及发展路径[J].文教资料,2023(15):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