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绿色市政工程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与挑战

作者

张超

安徽水安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省 23000

一、引言

在全球生态危机加剧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当下,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紧迫议题。绿色市政工程作为融合环保与发展理念的创新模式,通过采用新技术、合理配置资源,构建绿色设施体系,对城市生态、经济和社会层面产生深远影响。探究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与挑战,对推动城市迈向绿色、低碳、宜居的未来意义重大。

二、绿色市政工程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2.1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绿色市政工程积极践行生态优先原则。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采用低冲击开发模式,最大程度降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如道路、竖向设计充分尊重地形地貌,保护主要生态系统和碳汇林容积量,维持城市原有地表径流量。同时,构建多层次蓄水系统,收集利用雨水,补给河涌,减少洪涝灾害风险,维护城市水生态平衡,为城市生物提供稳定栖息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塑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

2.2 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绿色市政工程是经济转型的有力引擎。一方面,它与产业深度融合,带动相关绿色产业发展。以清洁能源系统建设为例,推广太阳能及其他新型能源开发利用,促使能源产业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型,拉动新能源设备制造、安装、维护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数智”控碳,降低管理过程碳排放,提升产业运营效率,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3 提升社会福祉

从社会层面看,绿色市政工程极大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绿色道路网和慢行系统,提供宜人步行和自行车空间,鼓励绿色出行,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保障居民出行健康与舒适。打造市政设施公园,将污水处理厂、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公园化,为居民提供更多休闲绿地,改善城市景观风貌,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绿色市政工程面临的挑战

3.1 资金投入压力大

绿色市政工程建设和维护成本高昂。其前期建设需大量资金用于新技术研发、环保材料购置、先进设备安装等,如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不仅施工难度大,且建设成本远超传统管线铺设。在后期维护中,绿色设施的运行管理也需持续资金支持。而目前资金来源主要依赖政府财政,社会资本参与度低,单一资金渠道难以满足绿色市政工程大规模建设与长期运维需求,制约其发展进程。

3.2 技术创新与应用瓶颈

在技术方面,绿色市政工程面临诸多难题。一方面,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尚不成熟,缺乏高效、稳定、低成本技术解决方案。例如,在可再生能源技术整合中,太阳能、风能发电受自然条件制约,能量转化效率有待提高,储能技术发展滞后,影响能源稳定供应。另一方面,绿色技术标准与规范缺失,导致实施过程中存在困难与不确定性,技术推广和培训力度不足,市政工作人员对新技术掌握程度低,阻碍绿色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广泛应用。

3.3 公众意识与参与度不足

公众对绿色市政工程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宣传教育欠缺,许多居民未充分理解绿色市政工程对自身生活及城市长远发展意义,导致参与积极性不高。在项目建设中,部分居民因对项目不了解,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增加项目推进难度。而且公众参与渠道有限,缺乏有效参与机制,难以充分发挥公众在绿色市政工程规划、建设、监督等环节的作用,不利于绿色市政工程顺利实施与可持续发展。

四、应对绿色市政工程挑战的策略

4.1 多元化资金筹集

政府应从政策层面构建激励机制,通过税收减免、用地优先审批、运营补贴等组合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入局,例如对参与绿色市政项目的企业给予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或在项目周边配套商业用地开发权。在公私合作(PPP)模式实践中,可借鉴深圳光明区海绵城市 PPP 项目经验,采用“建设-运营-移交”(BOT)运作方式,由社会资本承担项目全周期融资与建设任务,政府通过可行性缺口补助保障企业合理收益,并建立动态调价机制平衡长期风险。发行绿色市政债券时,可参照上海浦东绿色债券模式,将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地下管廊、再生水工程等项目,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全程监管。

4.2 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

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将绿色市政技术研发纳入省级科技计划重点专项,对新型透水材料、智慧管网监测系统等研发项目给予最高 500 万元的经费支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如清华大学与北控水务合作建立的水环境治理技术实验室,已成功研发出基于膜生物反应器的污水资源化技术,处理成本较传统工艺降低 30% 。在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可参考雄安新区发布的《绿色市政工程技术导则》,从材料选择、施工工艺到运营指标制定全流程规范,其中明确要求新建道路透水铺装率不低于 70% ,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率达到 90‰ 。针对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构建市级技术推广中心,采用“示范工程 + 现场培训”模式,每年选取 10 个典型项目开展技术观摩活动,对市政从业人员进行光伏路灯安装、智慧井盖运维等实操培训,考核合格者颁发专项技能证书。

4.3 提高公众意识与参与度

构建“全媒体+场景化”的科普体系,在城市电视台开设《绿色市政》专栏,每周播放地下管廊建设、垃圾分类处理等科普动画;利用地铁、公交站台的 LED 屏循环展示雨水花园、垂直绿化等设施的工作原理。在社区层面开展“绿色体验日”活动,组织居民参观再生水厂的“水景观长廊”,直观感受污水变清水的全过程;在学校实施“小小市政观察员”计划,通过绘制“家庭碳足迹地图”、参与社区绿化维护等实践活动培养环保意识。建立多元化公众参与机制,开发“绿色市政”微信小程序,设置项目投票、意见征集、问题举报等功能,市民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纳后可获得公共交通优惠券奖励;在重大项目规划阶段召开居民听证会,如广州天河区建设垃圾焚烧厂时,通过 6 轮公众协商优化选址方案,最终获得 85% 的居民支持率。此外,将公众参与度纳入文明社区评选指标,对积极组织环保活动的社区给予专项资金奖励,形成“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共建共享”的良性互动格局。

五、结论

绿色市政工程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在生态、经济、社会领域贡献显著。尽管面临资金、技术、公众意识等诸多挑战,但通过多元化资金筹集、加强技术研发推广、提高公众意识与参与度等策略,可有效应对。未来,随着各方努力,绿色市政工程将不断完善与发展,持续推动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经济绿色转型、社会福祉提升,助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为人类创造更加宜居、美好的未来家园。

参考文献

[1]王秀雄.绿色市政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J].中国招标,2025,(07):80-82.

[2]刘鸿兵.绿色市政建设中可持续路桥工程的实践与挑战[J].散装水泥,2025,(03):67-69.

[3]左翾.绿色市政工程技术应用与可持续发展策略[C]//广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联合会.第二届工程技术管理与数字化转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大荔县城市建设发展中心;,2024: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