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职烹饪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钱雨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无锡 214000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思政”理念已成为各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高职烹饪专业领域,传统的课程体系往往侧重于烹饪技能的传授,而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然而,烹饪行业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政治素养直接影响着食品安全、服务质量以及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职烹饪专业课程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对于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烹饪专业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职烹饪专业的必要性
2.1 顺应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当前,国家大力倡导“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职烹饪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顺应这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烹饪专业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烹饪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增强其对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等问题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
2.3 促进烹饪行业健康发展
烹饪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从业者的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养对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具备良好思政素养的烹饪专业人才,在工作中能够严格遵守行业规范,注重食品安全与卫生,积极创新菜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从而推动烹饪行业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三、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职烹饪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3.1 优化课程目标
3.1.1 融入思政教育目标
在制定高职烹饪专业课程目标时,应将思政教育目标纳入其中,与专业技能目标有机结合。例如,在《中式烹调工艺》课程目标中,不仅要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烹饪技法、菜品制作等专业技能要求,还要设定培养学生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意识、培养其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思政目标。通过明确的课程目标导向,确保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有清晰的落脚点。
3.1.2 分层设定目标
根据高职烹饪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分层设定课程目标。对于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和基本职业道德素养,如在《烹饪原料学》课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烹饪原料的来源与质量安全问题,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对于专业核心课程,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如在《烹饪工艺实训》课程中,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对于拓展课程,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文化交流意识,如在《西餐烹饪》课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西方烹饪文化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
3.2 整合教学内容
3.2.1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在烹饪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其巧妙融入专业知识讲解中。在讲解中华传统名菜制作时,可介绍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地域特色以及蕴含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讲解食品安全与卫生知识时,引入因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社会事件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强化其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在进行菜品创新教学时,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需求和健康饮食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3.2.2 编写思政融入教材
组织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编写融入思政元素的烹饪专业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合理安排思政内容的篇幅和呈现方式,使其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教材中可设置专门的思政案例分析章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烹饪行业案例,引导学生从思政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政素养。
3.3 创新教学方法
3.3.1 项目式教学法
采用项目式教学法,以烹饪项目为载体,将思政教育融入项目实施过程中。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餐厅菜品研发项目时,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从市场调研、菜品设计、制作到营销推广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市场调研环节关注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和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在团队协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菜品营销推广环节,注重诚信经营和品牌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3.3.2 案例教学法
运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烹饪行业案例进行教学。在讲解食品安全法规时,引入实际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案例,让学生分析事故原因、责任认定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遵守法规的重要性和违背法规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同时,通过正面案例,如优秀烹饪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企业经营理念。
3.3.3 实践教学与思政实践相结合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思政实践融入其中。组织学生参与烹饪志愿服务活动,如走进社区为居民提供烹饪技能培训、参与公益餐饮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服务社会的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时,要求学生观察和学习企业的文化建设、职业道德规范以及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引导学生将企业的优秀文化和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职业素养。
3.4 完善评价体系
3.4.1 建立多元化评价指标
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将思政表现纳入课程评价范围。除了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外,还应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项目实践、团队协作等环节中的思想政治表现,如价值观、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3.4.2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小组项目汇报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持续跟踪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思政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课程结束时,采用考试、实践作品展示等终结性评价方式,综合考量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以及思政素养提升情况。通过两者结合,全面、动态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四、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职烹饪专业课程体系实施保障
4.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1.1 开展思政培训
定期组织烹饪专业教师参加思政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培训内容可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思政教育方法与技巧、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案例分析等,使教师能够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理念,并掌握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教学的方法。
4.1.2 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鼓励烹饪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开展联合教学研究与实践。通过团队协作,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专业知识传授方面的优势和思政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长,共同探索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和方法,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4.2 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4.2.1 学校与企业协同
加强学校与烹饪企业的合作,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平台,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师傅不仅要传授学生烹饪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将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学校则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支持,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确保培养出的学生符合企业和行业的要求。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协同育人,实现知识传授与实践育人的有机结合。
4.2.2 学校与社会协同
学校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拓展育人资源。邀请烹饪行业专家、劳动模范等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开展实践指导等活动,分享他们的职业经历和成功经验,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价值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行业竞赛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能力、提升素养,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协同发展。
五、结语
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职烹饪专业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对于培养高素质烹饪专业人才具有深远意义。通过优化课程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能够实现思政教育与烹饪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出既精通烹饪技艺,又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的优秀人才。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为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在未来的高职烹饪教育发展中,应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为烹饪行业的发展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慧。课程思政在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15):34-37.
[2][2]王强。烹饪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烹饪教育,2021,38(8):45-48.
[3]赵悦。高职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97(22):88-91.
[4]孙明。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教学体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9,36(5):56-59.
[5]陈琳。师资队伍建设在课程思政实施中的作用[J].教师教育研究,2018,30(10):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