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融合史实与史论,发展核心素养

作者

李冬霞

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第三中学 524500

引言

伴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拓展,高中历史教学慢慢从“知识传授”过渡到“素养培育”阶段。依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修订)》,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逻辑思维和家国情怀等属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维度,而打造这一素养体系,需要教师既重视对史实的准确传授,也需重视对史论的引导及深化。在实际进行教学期间,很多教师仍体现出“重记忆轻理解”“重结论轻探究过程”的倾向,让学生思维陷入僵化,缺少批判性及探究的精神,怎样做到史实与史论的融合,探寻契合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实践途径,成为现阶段历史教育改革的核心难点。

1.融合史实与史论的价值意涵

融合“史实”与“史论”的融合,不只是对历史知识范畴的整合,更是推动学生提升“用史料佐证”“用理论辨析”的能力水平。史实是历史教学的起始点,限定了知识在广度与深度上的范围;史论乃历史解读与评价的核心要点,与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培养及价值观塑造相关[1]。

2.融合实践中的困境与挑战

即便教学理念已实现了转变,然而在实际教学操作里依旧存在不少问题,不少教师在教学设计当中,依旧把“史实”和“史论”予以割裂,导致学生掌握大量史实,却无法开展有效的历史诠释,史论变得空洞又抽象。面临应试所形成的压力,教师往往会将更多课堂时间投入到历史事件、人物等基础知识的讲解上,未重视对学生开展史论分析、观点探讨方面的引导。

有部分学生缺少文本阅读能力与逻辑思辨基础,面对复杂史料的分析与史论构建倍感吃力,容易泛起畏难的情绪。一些地区的命题依旧围绕“知识点还原”展开,教师易把教学目标限定在“考点覆盖”范畴,对史论系统训练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有阻碍。

3.融合史实与史论的教学实践路径

3.1 构建“史实—问题—史论”三层教学结构

“史实—问题—史论”教学结构以问题为驱动力,把史实学习与史论探讨有机地结合。首先,采用系统讲解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相关人物与过程的做法,推动学生筑牢坚实的知识壁垒。其次,围绕核心史实去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励学生主动开动脑筋。例如,探讨“洋务运动是否果真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篇章”,推动学生就事件意义进行质疑与探讨。最后,基于对不同史料与观点的对比,引导学生练就综合分析能力与历史判断本领,让学生可形成独立见解。该结构不单单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也强化了课堂上的参与体验,协助学生从被动记忆过渡成主动理解,促进史实跟史论有机融合在一起。史实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决定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2]。

3.2 创设多样教学情境,强化史料实证能力

多样化教学情境通过引入丰富的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的水平。教师通过挑选档案文献、彼时的报刊剪报、图片、回忆录等各类史料,把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具体可感。学生借助研读、分析这些原始资料,掌握从史料中挖掘关键信息能力,鉴定史料的真实性及所具局限。

在实施历史场景还原期间,学生除了掌握史实外,还养成了批判性思维及证据理念。依靠史料对历史观点予以支持或质疑,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的科学合理性与说服力。这种教学情境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进了历史学习的真实与趣味特性。

3.3 推进单元整合教学,构建主题式学习单元

单元整合教学试图打破传统教材章节的分割藩篱,按照主题线索将历史知识加以系统串联。教师紧扣“近代中国的探索与曲折”“国家统一与民族认同”等重大历史主题,把相关史实及史论进行整合,搭建全面的知识架构。凭借跨章节、多侧面的学习,学生可领会历史事件间的内在关联与发展轨迹,培养宏观层面的历史视野。在主题式单元里,对史论探讨的针对性与深度增强,学生并非仅记忆零散的史实,更可造就历史逻辑及综合判断能力。该举措切实提高了学习的系统性及连贯性,助力核心素养达成全面发展[3]。

3.4 鼓励学生多元表达,发展思维与表达能力

多元表达活动为学生打造多样化平台,以展示和锻炼思维及表达能力。依靠口头陈说,学生能够清晰地阐述观点,磨砺语言组合能力;辩论活动鼓动学生做辩证性思索,锤炼论据支持及反驳的本领;进行小论文撰写,促进逻辑思维深度跃进,增强史料整合及观点阐述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开设“史论表达角”,也或定时举办“历史思辨日”,形成常态化思维训练的长效环境。经由这些活动,学生的自信心与合作精神均得以增强,还带动了其主动学习及批判性思维的进步,是推动史实与史论深度聚合的关键路径[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高中历史教学应当在坚守史实基础的同时,主动把史论训练嵌入教学,进而带动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进步。本文从“融合史实与史论”的角度出发,探索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依靠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教学设计、整合多维材料予以运用、促成思维训练与表达能力的双重增进,教师可实现从“讲述历史”朝“引导探究历史”的转变。只有在课堂实践里持续优化路径,使知识、能力及情感的三重目标融合,才可真正完成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重任,为学生终身成长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全贵.学为中心理念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2025,(15):78-80.

[2] 王颖.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与实践[J]. 教育,2025,(13):16-18.

[3]季小燕.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与实践[J].学周 刊,2025,(06):107-109.

[4]刘华明.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图像史料教学实践与思考[J].新智慧,2024,(35):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