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公共文化服务中档案资源的创新开发与利用研究

作者

韩琳

自然资源部四川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在现代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已成为提升公民文化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一个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核心在于对各类文化资产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在众多文化载体中,档案资源以其独特的原始性、权威性和不可再生性,成为承载历史记忆、延续文化血脉的宝贵财富。它们不仅记录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更凝结着民族的集体智慧与情感。然而,尽管档案资源具有无可估量的内在价值,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潜力却远未被完全释放,甚至存在被低估或利用不足的现象。这构成了当前档案领域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共同面临的核心问题:档案资源的固有价值与其实际社会影响之间存在显著差距。这种差距并非简单的认知不足,而是可能源于系统性障碍或缺乏创新的利用途径,阻碍了其全面潜能的发挥。

一、档案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核心价值与利用现状

(一)档案资源的文化传承与社会价值

档案资源作为历史的忠实记录者,其价值远超简单的信息存储,而是多维度地渗透于文化传承、教育普及和社会凝聚的各个层面。它们不仅是历史研究的基石,更是塑造文化认同、激发社会共鸣的动态力量。首先,档案资源在历史考证与学术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例如记载了宋元时期的科技发明、医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古文献,能够修正学界此前对活字印刷术传播路径的错误认知。这表明档案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推动学术进步、纠正历史偏差的有力工具。其次,档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教育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比如一些地方民俗档案完整保存了少数民族传统的祭祀仪式、婚嫁习俗和农耕知识,据此开发的小学教材将原始的历史文化资料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内容,直接融入正规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认同。这种转化超越了简单的展示,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再者,近代档案则在唤醒集体记忆、促进社会反思方面具有强大力量。抗战时期的家书、日记等近代档案,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对家人的思念。不仅唤醒了公众对那段历史的集体记忆,也促进了跨代际的情感连接与价值观传承。这说明档案不仅是静态的记录,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个人与集体的情感纽带,能够激发深层次的社会共鸣和历史责任感。

(二)公共文化服务中档案资源利用的多元实践与挑战

当前,档案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利用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不同场景中发挥着作用。从全国各级档案馆举办的各类内容涵盖革命历史、地方民俗、科技发展等多个领域的展览,到国家档案馆的“数字档案资源库”收录的海量资源及其庞大的阅读量,都表明档案的数字化开放极大地拓展了其可及性,使得公众能够便捷地获取大量历史资料。同时,部分地区积极探索档案与文旅产业的融合路径。如通过将古代商铺契约、居民生活账本等档案进行梳理,并邀请编剧转化为沉浸式情景剧来吸引游客可通过扮演账房先生、绣娘等角色参与剧情,显著提升了档案的吸引力与传播效果。

然而,尽管存在这些多元化的利用实践,档案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整体利用深度仍显不足。多数展览仍以静态陈列档案原件或复制品为主,配备互动体验设备的项目占比不足。这种现象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矛盾:档案的数字化和物理展示虽然在数量上实现了广泛覆盖,但其所带来的公众参与和理解深度却未能同步提升。这暗示着仅仅提供“可获取性”并不能自动转化为有意义的公众参与或深入理解。用户体验和互动性在档案价值实现中具有关键作用,当参与模式是被动的(如玻璃展柜),兴趣度较低;而当其是主动的、感官的(如可触摸),兴趣度则显著提高。这强调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在档案公共服务中的必要性,即投资于互动技术、体验式学习和多感官展览,对于最大化公众兴趣和档案的教育影响力至关重要,尤其对于年轻一代。

二、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与路径

为有效应对档案资源利用深度不足的挑战,并充分释放其多维度价值,必须采取创新驱动的开发策略,尤其是在数字化赋能和多元协同合作方面。

(一)数字化赋能:深度开发与场景应用

数字化开发应突破简单扫描存档的局限,向智能化加工和场景化应用升级,以释放档案资源的深层价值。这标志着从传统数字化向数字转型的战略转变,档案不再仅仅是数字化的副本,而是被积极处理、分析和重新语境化,以创造新的价值形式。

首先,建立档案知识图谱是实现档案深度开发的关键。通过语义分析和知识图谱构建,可以将分散的档案记录转化为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极大地提升检索效率并促进复杂研究。其次,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还原档案场景能够提供沉浸式的体验,克服物理限制,显著增强用户参与度。这种技术不仅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也为文物保护和大规模普及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能够有效缓解一些重点保护景区或档案的参观压力。再者,开发标准化档案数据接口对于促进档案资源的外部创新和价值创造至关重要。向文创企业开放非涉密数据,能够激发跨行业合作,催生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档案资源有可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潜力,从而也证明了数字转型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和市场创新。

(二)多元协同:构建开放共享的合作生态

跨领域合作能够打破档案资源利用的壁垒,激活其潜在价值,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这种协同作用不仅是资源共享,更是协同创造。首先,档案馆与高校共建研究中心是推动档案深度研究和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这种合作模式能够充分利用高校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档案机构的资源优势,实现了知识的深度挖掘和教育转化。其次,文化企业参与档案活化能够借助其创意和市场运作能力,将档案内容转化为更具吸引力的文化产品和媒体形式。在人们对纪录片和视频的喜爱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文化企业能够将档案的静态信息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动态故事,极大地扩展了档案的社会影响力。再者,社区与档案馆联动在地方记忆的保存和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比如通过鼓励居民参与收集和分享本地记忆,档案能够培养更强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不仅丰富了档案馆的馆藏,也加强了社区凝聚力,表明档案在宏大叙事之外,在地方层面也扮演着保存和庆祝社区遗产的重要角色。

三、提升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对策建议

为确保档案资源创新开发与利用策略的有效实施,并实现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最大化效益,必须从政策法规和人才队伍建设两个层面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完善政策法规与资金保障

政策支持与保障机制的完善,是推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需要构建多层次的体系。首先,健全立法框架至关重要。清晰、更新的档案法律法规能够明确支持公共访问和利用,包括开放期限和数据共享责任等规定。它直接影响了档案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供给”侧,为更多历史资料及时服务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其次,设立专项基金是提供稳定和充足资金支持的关键。这些资金应专项用于档案数字化、活化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超越一般预算拨款,建立有明确激励机制的、以项目为导向的专项资金,能够显著加速高影响力档案利用项目的开发,确保资源被导向服务公共需求的具体成果。

(二)强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兼顾专业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培养,打造一支复合型档案开发利用人才队伍,以弥补当前档案创新面临的人力资本瓶颈。首先,高校开设档案与文化创意交叉专业是培养未来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具备跨学科背景知识人才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档案开发利用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其次,开展在职培训对于提升现有档案工作者的技能至关重要。应当多开展具备创新和文化敏感性专业培训,促使专业人才将档案内容转化为多样化的、吸引公众的文化形式,将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从而真正吸引公众去了解档案。

四、结论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公共文化服务中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明确了其作为文化传承重要载体的核心价值,并分析了当前利用实践中存在的深度不足等挑战。通过对创新策略的探讨,本文提出了数字化赋能(如知识图谱、VR 技术和标准化数据接口)和多元协同(如馆校合作、文化企业参与和社区联动)是激活档案资源潜能的关键路径。同时,为保障这些创新策略的有效实施,完善政策法规与资金保障,以及强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被视为不可或缺的支撑体系。有效的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不仅仅是技术或管理层面的任务,更是构建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塑造国家认同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组成部分。档案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载体,其价值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被重新认识和发掘。展望未来,持续的创新、适应性强的政策制定以及对人才的持续投入,将是解锁档案在数字时代全部潜力的关键。通过不懈努力,档案资源必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持续推动文化繁荣与发展。